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播客與藝術品鑑賞如何擦出火花?媒體出身的羅素質和收藏家偉龍在喜馬拉雅開了一檔播客節目《劇談社|翻譯藝術品》,透過對藝術品的品鑑和解讀,深入淺出,帶領大家巡遊藝術世界,五期節目已收穫21萬+播放。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喜馬主播:羅素質和偉龍(前排)

主播暱稱

|劇談社

生活城市

|北京

播客節目

|《劇談社|翻譯藝術品》

節目風格

|藝術、深度

今年1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中發現了一塊碑,墓誌銘被證實是顏真卿寫的。

墓主人元大謙,字仲和,北魏常山王七代孫。開元六年(718)三月十三日卒於絳州,(今山西西南部)龍門縣令任上,享年58歲。羅婉順,字嚴正,元大謙妻,天寶五年(746)四月卒於長安城義寧坊。顏真卿時年38歲,任長安縣尉,為其書寫墓誌銘。

一時間,在顏粉中間引起不小騷動,甚至有些人會跌破眼鏡。原因就是此碑在顏氏書法序列裡的地位問題。這是顏真卿已問世的“第二年輕”的作品,相比於33歲時的《王琳墓誌》,和稍晚的《郭虛己墓誌》,此碑書風是不言而喻地跳脫而出,讓人突感“齣戲”。從僅有的一些區域性原石拓片來看,《羅婉順墓誌》一派瘦硬,粗細變化幅度不大,而顏氏書體的比劃對比恰恰從《王琳墓誌》和《郭虛己墓誌》開始確立了陳規,往往“橫細豎粗、撇細捺粗”。

彼時,顏氏特有的寬博雄渾的書風還未成型,結字的外擴性還不是很明顯,而後人多奉《多寶塔碑》、《自身告書帖》、《祭侄文稿》為顏氏書風的圭臬。但顏氏之路是緊密地效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和歐陽詢而行的,而因身在廟堂之高,他又切身穿越了盛唐轉衰的“安史之亂”,際遇賦予了他縱橫捭闔的身世,顏書才開一家之大風,在書法史上奠定了地位,終成“雄秀獨出,一變古法”。

剖析《羅婉順碑》必繞不開顏氏書風的養成史,但評價顏真卿的藝術成就,必不能跟顏氏本人的高古、雄奇人格脫開關係。

有幸的是,喜馬拉雅上的新晉播客主理人羅素質(賬號“劇談社”,播客節目《劇談社|翻譯藝術品》)在第四期節目中,為聽眾請來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館員陳根遠老師,為大家展開一個立體的顏真卿的人生畫卷。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喜馬主播:羅素質

陳遠根同時也是著名的文物鑑定家,在研究碑版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但聽眾陌生的是這檔叫《劇談社|翻譯藝術品》的播客,它不急不徐地更新到第五集,每集一個多小時,拉起了圓桌形式的“圍爐夜話”,每次請兩三好友,這些人有學院派專家,有收藏圈大拿,更不乏圈內藝術品“操盤手”、經紀人。

在喜馬拉雅上,“劇談社”是第一個藝術品收藏和鑑賞類的播客,哪怕在全網平臺上都很難找到一個能對標的播客。播客顧名思義是潮流和先鋒的,是年輕人玩的,而藝術、收藏又不得不讓人想起央視、馬未都、《鑑寶》、《尋寶》之類的,這兩者碰撞在一起,未免叫人墜入雲裡霧裡。

但“劇談社”的主理人羅素質不這麼看,他是一個年輕人,對藝術的鑑賞橫跨中西,而他的合夥人偉龍是一位藝術品收藏家。兩人目前在北京,都有正業,但一直想著搗騰一個播客類的藝術品節目。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喜馬主播:偉龍

羅素質說,“任何話題,比起邀請最有知名度的專家,不如找到最合適的人。”在這方面他很有信心,他可以請到一件藝術品流通背後的直接操盤手,或者是更牛的、享譽盛名的專家,但他認為,好好地去講一件藝術品,並不在於一個專家的社會聲名。

“我可以請到比陳老師更有社會知名度的人士,但陳老師在研究陝西出土的碑帖上造詣極深,所以他是合適來講顏真卿的。本質上我們做的是藝術品的搬運和翻譯的工作,我們不是在堆砌專家。”他說。

羅素質一直強調他做的是藝術品搬運和翻譯的工作,因為每期以一個藝術的主題來做播客,完全不能和電視上一口京片子的鑑寶類節目同日而語。它要淺顯,但不能單薄,它要有深度,卻不能掉書袋。羅素質心中的標杆是美國的《Joe Rogan Experience》,那是全球商業化第一的播客,劇談社的節目風格定位是借鑑了《鏘鏘三人行》、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及《李敖大哥大》。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喜馬主播:羅素質

羅素質敏銳地察覺到,身邊各種文化圈的飯局,大家無所顧忌地評論著電視上拋頭露面的知名藝術界人士,總隱隱地透漏著“如果我上去能比他講得更好”的口氣。他覺得聽聽都有道理,一些乾貨滿滿的大咖,未必有選題策劃包裝上的嫻熟度,而一些被公認為泰斗的,往往更勝在媒體溝通技巧。

市面上的藝術類欄目,都在兩極上,要麼就是特別科普,兩分鐘三言兩語地帶你瞭解梵高、畢加索,要麼就是特別專業,比如美學幾十講,直接把一本書製作成一個專輯放在平臺上。他的節目是想讓一個站在博物館裡,已經知道點門道,卻又站在門檻上的人,被行家領一把,進入更深的藝術世界遨遊,而這些人可能是中產知識階層。

對這類人來說,資訊對他們可能很不友好,除非他有那樣的條件去啃大部頭的專著,但他們也不會滿足於聽一個簡易版的解讀。於是羅素質想到以一種比較中游的方式來解讀藝術品,他稱為“翻譯”。

既然是翻譯,就一定要強調信達雅,信就是最起碼的準確,客觀事實的蒐羅;這是一種網際網路上的分析話語,一種理性的語言;雅就比較高階了,要結合網際網路的聽感,那是客觀事實、理性分析和主觀感性表述的結合,在網際網路上,少一樣都會流於俗套。

網路語言最大的特點是高度標籤化,非常快速、約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對營銷來說是一擊即中的,但在講述藝術時,一不好就不負責任。“如果一定要用標籤化的語言來迎合網路受眾,那你一定會隱去很多背景,把一個故事的很多皺褶填平了。”但藝術的背後必定有人的傳承和故事,所以羅素質在乎的是其中的“皺褶”,它是一種細微的故事呈現。

在聊藝術品的時候,一定是免不了它被定義為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的背後的流通故事。在不久前保利的15週年慶典拍賣會上,明代宮廷畫家吳彬的《十面靈璧圖》以5。129億人民幣成交,創下2020年全球最貴中國藝術品,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最高成交紀錄。劇談社為此做了一期,請來了幕後促成易主的藝術經紀人,來詳談向美國原藏家徵集的故事。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喜馬主播故事

喜馬主播:羅素質(中)

把這些最接近它的價值源頭的關聯人物請進來,方可解釋通一件藝術品在時代中特定價值的促成因素,這對在當時當下理解藝術如虎添翼。稀缺性、歷史地位、以及在藝術家本人的作品序列中的地位,都是左右的因素。

“我們是要大家知道市場是怎麼理解藝術的,但這種資訊在網際網路上是流傳很少的。”

主播問答

問:

做藝術品鑑賞類的播客真正難度是?

羅素質:

我們發現當你需要描述一個具有內在衝突和內在變化的故事褶皺時,要透過細微察知才能領會,它跟短影片、音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們在翻譯藝術品的時候儘可能把細微的地方展現,去啟發大家思考。

問:

第四期關於顏真卿的節目構思的角度是?

羅素質:

我們不想做純感想的東西,我們從這個羅婉順碑開始聊起,再講了一下顏真卿的書法歷程和人生歷程,以他的閱歷和人品來講他在書法史上的變革的定位,後世蘇東坡,黃庭堅都以他為典範,開創中國審美規範的歷程。

問:

怎麼看待大咖嘉賓的助力?

羅素質:

可以說絕大多數播客在請嘉賓上沒有我們有優勢,我們想做一個連結的工作,幫聽眾開啟一些視角。嘉賓本身的知名度和帶來的流量是一次性的,重點還是角度、主題、內容。

問:

最近還做了什麼有意思的選題?

羅素質:

目前最有特色的一集是講球鞋的,在超限量球鞋的保利15週年專場的時候,我們談了球鞋怎麼成為承載體育精神的收藏品,現在的市場還能不能玩。我們請了90年代第一批球鞋收藏的委託方,都是中國最原始的球鞋玩家,用編年史的方式來談它和我們的童年及市場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