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我為磐石,天下歸心。

鄭成功:我為磐石,天下歸心。

01所有的偉大都始於苦難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知道這句話的人不在少數,但須知做事最難的便是堅定本心,有時甚至無需外物的干擾與廢弛,自身的妄自菲薄便足以擊垮大部分志向遠大者。苦難的腳下躺著無數心智不堅的尋夢者,而苦難之上,則是少數成就了自己的偉大才俊。

1644年,甲申之變,北京在上演了數次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戲碼後,終於還是姓了清。清軍在擊潰大順勢力後急速南下。很快,江北四鎮降叛且盡,揚州、南京陷落,於同年稱帝的南明弘光政權覆亡。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稱帝福州,改元隆武,希望再造大明,但隨著掌控實權的鄭芝龍降清,隆武帝於逃亡途中在汀州被俘,絕食而亡。清軍迅速擊垮大明僅存的半壁江山,神州陸沉似乎只在旦夕之間。

這一年,在廣東沿海一處不大的島嶼上,銃城、瞭望臺等防禦設施依次矗立。碼頭邊一小城名喚南澳,始建於大明萬曆三年,城中最為氣派威嚴的僅是一處略顯破敗的灰瓦建築,兩隻久經雨打風吹的石獅鎮於大門左右,門匾高書七字“招討大將軍行轅”。一蟒袍玉帶的年輕人端坐於正堂之上運筆如飛,只是若看到那信上的內容,則無不令人震撼:“。。。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

鄭成功:我為磐石,天下歸心。

這句話的作者便是鄭成功。二十出頭的他剛經歷了生父叛國降清,生母被清軍所害,恩重如山的君父亦不幸蒙難的悲慘境遇。現在流行用“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來形容身在福中風光無限卻盡出昏招的人,而在當時,鄭成功實實在在的手握了一把爛牌。作為大明的臣子,他除了一個隆武帝賜姓的頭銜,他沒有任何可賴以為用的權勢,又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境地,同時還面對著強大的敵人,他的堅持無異於以卵擊石。多數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或早以識時務者為俊傑為藉口而放棄,但對於一個矢志不渝的男人來說,對於一個當時被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小角色來說,從獨領九十餘人登島抗清開始,他早已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逆勢而起的中興大業。面對苦難,選擇迎難而上,方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02萬般於我皆不易本心

鄭成功並不是明末的高潮迭起中天資最為過人者,縱觀其一生,戰無不勝四個字,其著實不能勝任。自其1647年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開始,鄭成功便開始了他屢敗屢戰之路,七月攻打海澄,敗;八月,圍攻泉州,遭敵援軍,敗;次年五月再攻泉州,遭敵偷襲,軍民損失慘重。泉州久攻不下只得黯然退回海上。

鄭成功:我為磐石,天下歸心。

擁有美好夢想的人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夠實現的人卻是鳳毛麟角。而決定這一切的並非人的天資,而在於堅持。在實踐的道路上,無數人被失敗擊垮了本心,被殘忍的現實打敗而放棄,他們忘記了自己剛剛開始時立下的豪言壯語,也忘記了自己開始時的倔強與決絕。堅持一次,簡單,堅持兩次,還算簡單,但一直堅持下去,尤其是在殘酷的失敗面前一直堅持下去,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但鄭成功,絕不是常人。初次出戰,敗,再戰,亦敗,四戰四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作為隆武帝欽點的國姓,作為大明為數不多的希望,他並沒有能創造奇蹟,清軍著實強大,非臣不盡力,非三軍不用命,實在是敵人過於兇悍。但這不是我放棄的藉口,這也不是令我低頭的號角,先帝待我恩重如山,故國衣冠我朝思暮想,我絕不會因此而放棄,絕不。在屢次回絕了父親鄭芝龍的勸降後,他收斂兵馬,精心操練,以待捲土重來。失敗沒能挫其銳氣,反而不斷打磨他,最終令他綻放光芒。

03失敗教人堅毅,更授人經驗

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可失敗為什麼是成功之母,難道是因為經歷了失敗就必然會結出勝利的果實嗎,這好像太過於簡單了。失敗能教會人們的,是失敗的原因,聰明人會在失敗中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經驗,最終克服失敗,走向成功。鄭成功,便長於此道。

屢戰屢敗的鄭成功在退回根據地之後,不再急於求成,以卵擊石。他極為細緻的總結了清軍戰法,因清軍老兵多騎兵多,其根據鄭軍少馬而多新兵的特點重新改進了鄭軍藤牌兵,使其三人為陣,攻守一體,以此應對新兵經驗不敵清軍老兵的劣勢。此外,他還創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隻全鐵甲軍,遴選精銳數百著重甲持斬馬刀,號為鐵人軍,專門應對清軍騎兵。甚至還發明瞭原始手榴彈”國姓瓶”,即在瓷瓶中裝入火藥和引信,由力士隨身攜帶投入戰場最激烈處。除了在戰場上,他為了爭取時間休養生息,作為最為堅定的反清人士,他和清朝虛與委蛇,在談判桌上漫天要價,多次使得清朝相信他有歸順之意而暫緩進攻,甚至允許其在清朝土地上徵稅徵糧。

這些方法極大的提升了鄭軍的戰力,重新出戰的鄭成功,迅速的成為南明一顆耀眼的新星。1651年起,其相繼取得了磁灶之戰,小盈嶺之戰的勝利,克復平和、詔安等地。隨後的江東橋大戰,鄭成功一戰擊潰清閩越總督陳錦,取得了出兵以來極為輝煌的大勝。與其初起之時的敗績形成了鮮明反差。接受失敗,但不能甘於失敗,從失敗中找尋經驗這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知易行難,不要麻木,不要忘記,更不要放棄,苦難都將會是暫時的。

以應對危機辦法的靈活變通來說,鄭成功的思路無疑是明末時期最為豐富的。從初起之時天下無人看好,只九十餘人相隨,到最後帶甲十餘萬,屢次大敗清軍,甚至北伐至南京城下,南明東南柱石,又怎不令後人敬仰。

結語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這句話在鄭成功身上完全可以適用。正是在最危難的境地之中,沸騰的赤子之血激盪著冰冷的劍鋒,正是在最艱險的時刻,國子監一書生賓士在英雄輩出的八閩大地。即便其略失圓滿的功業與未竟的志向令無數學者與後人扼腕不止,但閩越之地的山川河流、歌謠古蹟至今依然迴響著他對著奔騰而來的順天大勢發出聲震曠古的猛虎一嘯。

鄭成功:我為磐石,天下歸心。

延平郡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