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表面活性劑在水產中的六大妙用,學會了養殖成功一半

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親水親油基團,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並能使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由於具有潤溼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滌、防腐、抗靜電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及相應的實際應用,成為一類靈活多樣、用途廣泛的精細化工產品。 在水產養殖方面,以往主要用作殺菌消毒劑及殺蟲劑乳化劑。近些年,隨著水環境改良劑研究開發的深入,實踐表明表面活性劑在該類產品中的應用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1、絮凝劑

常規水質改良劑中,我們往往會使用到大量的絮凝劑,如硫酸鋁鉀、硫酸鋁、聚合氯化鋁(PAC)和聚合硫酸鐵(PFS)等,存在用量大、效果不穩定、形成二次汙染等弊端。目前聚二乙基二甲基氯化氨、聚氨、聚丙烯酸鈉和丙烯醯胺等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已在逐步替代上述傳統淨水劑。國內廣泛採用的高分子絮凝劑主要是聚 丙烯醯胺系列的產品,聚丙烯醯胺是一種線性的水溶性共聚物,改性後製得的陽離子聚丙烯醯胺為固體粉末,易溶於水,有很強的吸溼和絮凝作用,屬線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帶有正電荷,可使懸浮的有機膠體和有機化合物有效絮凝。

其絮凝機理為:長鏈高分子中氮鋪離子與汙水中固體顆粒表面(一般呈負電性如粘土)發生多點吸附;高分子鏈很長,可以同時吸附在幾個固體顆粒上使它們橋聯在一起;吸附了幾個固體顆粒的長鏈分子,相互還可透過共同吸附固體顆粒或互相纏繞而彼此橋聯在一起,形成絮凝團塊(或團粒)。

2、除油膜作用

在高密度養殖水體中,由於投入大量飼料,往往會在在水體表面形成一層油膜,阻隔了空氣與水體接觸。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可以使油膜逐漸捲縮成油珠被水流脫離、滾動、集中至下風口出,表面活性劑用量較大時可使其乳化以微粒形態懸浮於水體中,達到消除油膜作用。

3、增氧作用

傳統增氧劑往往是過碳酸鈉、過氧化鈣、過碳醯胺等過氧化合物,存在放氧量低、作用時間短的弊端。水產藥品研製工作者研究表明某些表面活性劑具有良好的增氧作用,如用雙子基椰油甜菜鹼類能抑制水體中厭氧微生物的過度繁殖,並快速降低水體與空氣的介面張力,讓空氣氧大量匯入水體中,使溶解氧由 l mg/L的低溶氧水平達到4~5。5mg/L的高水平。

表面活性劑的增氧原理:在養殖水體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後,能使養殖水體中的氧的飽和溶解度增大。根據水合物形成理論和雙膜理論,由於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在水體中水——氧合物一般首先在氣——液介面形成,然後慢慢從氣相向液相擴散。在含有表面活性劑的水體中,由於表面活性劑的增溶作用,水溶液中形成的表面活性劑膠束中溶解有大量的氧氣,這樣在表面活性劑水溶液中水——氧合物的形成不僅可以在氣——液介面發生,也同時可以在水體內部發生,降低了水——氧合物形成時間,提高了氧在水體中溶解度。

4、解毒作用

現代養殖過程中需要對水體進行定期解毒,即消除水體、底部的有毒成份,如重金屬離子、消毒殺蟲滅藻藥的殘毒、生物代謝產物的毒素等。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如用解毒性烷基氨基酸(每公斤用3~4畝,用水稀釋l00倍後全池潑灑)對藥品的殘毒或其他有害物質毒素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

5、不良化學指標的處理

養殖過程中對水質化驗,往往會出現溶解氧偏低,氨氮、亞硝酸鹽超標,PH值不正常等問題。溶解氧偏低可以投放糖酯類表面活性劑;酸鹼度(pH)低於7時可使用棕櫚季銨鹽來刺激芽孢類生物快速裂殖生長或使用藻類生長素一月桂酸鎂益藻而提高池水pH;硫化氫或亞硝酸鹽超標時可使用雙子基椰油甜菜鹼類增氧劑,增加水中溶解氧,特別是底部的溶解氧,以利於有機物氧化分解。

6、底質改良

由低聚甘露糖和辛桂基氨基酸組成改底片,修復池中的黑汙泥,對清除塘底有害菌特別是弧菌的生長繁殖源特別有效,增強底質自淨功能,修復養殖池塘健康的生態環境,促進微生態迴圈;自下而上,先改善底質,再調爽水質,清源正本,爽活水體;預防、消除底質發熱,底質腐敗;消除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