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配良知

聰明配良知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聰明配良知

這是蘇軾寫的一首《洗兒詩》,全詩語氣戲謔、諷刺、悲憤。這不是蘇軾故作呻吟,而是有感而發。蘇軾雄才大略,文采斐然,但仕途頗為不順,一生多次被貶。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期間,侍妾朝雲生下一個男孩兒,蘇軾便為這個新生的兒子寫了這首《洗兒詩》。識分子命運的高度總結。聰明不一定就有災禍,但如果聰明錯配了鴛鴦必有禍殃。在這裡,我們不妨列舉幾位古人因聰明引發的不同遭遇的事例:聰明加恃才傲物,埋下殺身之禍。最典型的例子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少時十分聰穎。一次,孫權大宴群臣,將一張寫著“諸葛瑾”名字的字條貼在一條驢的頭上,用以取笑臉長的諸葛瑾。

聰明配良知

在父親窘況萬狀的情況下,諸葛恪不慌不忙地走到驢前,在“諸葛瑾”後面加上“的驢”二字,隨後將驢牽走。頓時宴會一片叫好聲,孫權也甚為驚奇,從此很器重諸葛恪。事後,有人對諸葛瑾大讚諸葛恪的聰明,但諸葛瑾卻不無憂慮地說:“此子聰明盡露於外,終非保家之子!”果不出諸葛瑾所料,數年後,諸葛恪真的就因為恃才擅權,被新主孫亮處死。聰明遭遇嫉妒,必為嫉妒所害。孫臏與龐涓同為鬼谷子的學生,龐涓嫉妒孫臏的聰明,擔心孫臏日後會成為與自己爭雄的對手。龐涓投奔魏國後,設計將孫臏騙到魏國。用奸計讓魏惠王給孫臏施以臏足之刑。聰明與疑心相逢,終將大禍臨頭。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楊修聰敏過人,遺憾的是給疑心很重的老闆曹操打工。他先於曹操破解了“黃絹、幼婦、外孫、器臼”這組字謎、又破解曹操在門上寫的一個“活”字、還破解曹操在糕點盒上寫的“一盒酥”三個字。當曹操知道自己賣的這些關子,都被楊修破解,心中很是不快。當曹操知道楊修依據“雞肋”口令,窺知自己有班師回朝之意,大為震驚,深感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就以“亂我軍心”之罪,將楊修處斬。可見,聰明讓人命運多舛。但聰明也常因每個人的人品不同、處世哲學不同,從而給每個人帶來不同的命運。當聰明配上明哲保身,則一生平安。如大明的三朝重臣、首輔徐階。他的處世哲學是明哲保身,一次,他的兒子向他討教伺候皇帝的秘笈。徐階說:那要看皇上怎樣,皇帝若是明君,你就做魏徵為民請命;皇上若是庸君,你就裝傻哄他高興;皇上若是昏君,你只須每天三呼萬歲就是了。當聰明配上低三下四,則可以做官。如大清的汪景祺,年少是極為聰明,因恃才傲物,中舉後苦等

10

年,也沒弄個官做。

52

歲時突然腦洞大開,見誰都低三下四,曲意奉承。因拍馬有術,成了權傾朝野的年羹堯的幕僚。當聰明配上迎合上意,則會做高官。如秦朝的趙高,既聰明絕頂、巧舌如簧,又善於迎合上意,從一個不男不女的下等閹人,直做到權傾一時、指鹿為馬的大秦宰相。當聰明配上倔強,則多有災殃。如明朝的大儒方孝孺,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兒的皇位後,便想借用方孝孺的名望為自己草擬即位詔書,但方孝孺硬是不肯。明成祖怒道:“你不怕滅九族?”方說:“滅十族又如何?”結果,明成祖真就滅了方孝孺的十族。哪來的“十族”?原來是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了他的門生一族。史學家說方孝孺被滅十族是因為他過於倔強,更準確地說是因為方孝孺在堅守一個讀書人的良知。聰明最忌配錯鴛鴦。那麼,聰明的標配是什麼?聰明的標配是良知。

聰明配良知

儘管聰明與良知相配也常常受難,但是,如果僅有聰明沒有良知,這世界就沒有真理、就沒有正義。試問,如果哥白尼僅有聰明沒有良知,還會有太陽中心說嗎?如果包拯也僅有聰明沒有良知,這社會還會有正義嗎?

聰明認識真理的鑰匙,良知是堅守正義的底線。為了真理,我們必須擁有聰明,決不能因聰明常常惹禍而放棄聰明;為了正義,我們必須堅守良知,不能因為良知常常受難而放棄良知。

讓聰明與良知成為絕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