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有點冷,到底發生了啥?

離雙十一開搶,只剩幾個小時了。

但是今年雙十一,很多人感覺有點冷。

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買買買”的氛圍也差了不少。

這跟電商環境的改變有直接關係。

現在對電商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各種廣告彈窗少了。

各電商平臺之間,也是第一次沒有了二選一的規則限制。

所以,商家不用絞盡腦汁打廣告了。

再者,這屆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摳門文化了。

年輕人摳起來,大爺大媽都害怕

以前的大學生:

你猜我這件衣服多少錢?

多少?

999,我爸買的。

哥們兒,牛啊!

現在的大學生:

你猜我這件衣服多少錢?

多少?

9。9,拼多多砍的。

哥們兒,牛啊!

最近也有個類似話題登上熱搜。

#女子畢業9年摳出2套房#

這位32歲的女白領叫王神愛,她自述畢業9年從牙縫裡“摳”出兩套房。

為此她每月儲蓄率達到90%。

還被豆瓣“摳組”奉為“大神”。

她也是豆瓣“摳組”資深成員。

經常在小組中現身說法,分享她“一路摳來”的心路歷程。

這樣的“摳組”,豆瓣上有很多。

其中有一個摳門女性聯合會小組,成員達到57萬人。

今年雙十一有點冷,到底發生了啥?

“1元18包手帕紙”

“0。9元解決一頓午飯”

“分享一個低成本綠葉菜”

“八塊四毛六搞定檯燈”

……

這不是廣告,這是“摳組”成員分享出來的省錢心得。

但他們的摳,不是一毛不拔,也不等於反消費。

反而,他們對於消費的態度,值得我們思考。

1、實用主義‍

“摳神”王神愛說:

“摳組裡的年輕人不是摳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

“人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但也不要成為摳的奴隸。”

摳門的背後其實是實用主義。

摳組裡的成員,並非都是生存艱難。

其實有不少是像王神愛一樣收入穩定,有房有車的城市白領。

只是在消費之風盛行的當下,摳組提倡物盡其用、拒絕過度消費。

該花的錢花,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

有摳友分享:

97年的電風扇,裡面的灰擦擦還能再戰20年;

從洗手檯自接一根水管出去,用刷牙洗臉的水,衝馬桶。

購物要和公司採購一樣,做成本分析和競品對比。

日本消費觀察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一個關鍵詞:

簡單一族

他們不開空調,灑水降溫。

不追捧新產品而使用上一輩留下來的東西。

他們並不是因為窮,而是對物品抱有珍惜的態度。

他還指出: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消費泡沫破滅的一天。

經過經濟洗禮後,人們對於消費的慾望會變低。

社會會進入低慾望時期,進入共享消費時代。”

2、抵制偽需求

去年,網易嚴選CEO梁鈞宣佈退出雙11大戰。

就在11月9號,他發了一封內部信,就這個決定作出瞭解釋:

雙11本應該是使用者通往優惠消費的“大道”,

現在卻被很多商家設計成了“迷宮”。

所以我們提出要退出這個充滿套路、

鼓吹消費主義、

變了味的雙十一。

“今年不買,再等一年。”

“滿200減30,滿300減50。”

商家正是透過這些廣告、優惠手段,不斷鼓吹消費主義,誘惑大眾產生消費需求。

但這個需求本身就是偽需求。

為什麼偽需求能把我們帶入消費陷阱?

1、狄德羅效應

狄德羅效應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

他的朋友送了他一件非常華貴的睡袍。

狄德羅穿著這件睡袍走在臥室裡,覺得臥室裡的傢俱、擺設,都夠不上睡袍的檔次。

於是為了搭配睡袍,他把其他東西都換了。

狄德羅效應就是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也叫“配套效應”。

例如,我們為了搭配一條精緻的項鍊,買了一條昂貴的裙子。

為了一條褲子,買了一雙鞋子,為了一雙鞋子,買了包。

買得越多,慾望就越得不到滿足。

今年雙十一有點冷,到底發生了啥?

2、厭惡損失

損失給人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相同收益帶來的滿足。

假如你撿到100塊錢,你滿足感是10分。

當你把這100塊錢又弄丟了,你的痛苦將達到20分。

儘管實際上你1分錢也沒損失。

放到生活中:

“雙11打折,不買就是虧的”;

“滿200減30,不湊夠200,就虧了30塊錢”。

為此,我們買了一大堆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

3、嚐鮮與虛榮

2019年,有個叫“泡麵小食堂”的網紅餐飲店橫空崛起。

這個店鋪彙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各類泡麵。

投資它的人認為,當下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吃泡麵,而且是煮的泡麵。

這種量身定製的店鋪,將會很受歡迎。

很多門店確實在剛開店時門庭若市。

但沒堅持幾個月,就紛紛閉店。

為什麼?就是“偽需求”!

今年雙十一有點冷,到底發生了啥?

真正去吃麵的人,滿足不了對口味和價格的需求。

熱衷網紅打卡的人,反而去得多。

豈能不關門?

購買一件商品,承載著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很多廣告、產品,都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精緻的人,激發我們的攀比需求。

“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得像模像樣。”

如何走出消費陷阱?

《第四消費時代》中,還提到一個概念叫“自我肯定感”。

消費者的心理追求從“自我擴張感”變成了“自我肯定感”。

前者是透過買更大、更高階的東西獲得愉悅。

在自我肯定的價值觀中長大的人,

追求舒適,很少再有“不想輸給別人”的想法。

所以你明白了,

為什麼越有錢的人,越不愛買東西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