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這就是心靜的光芒。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17歲結婚當天,王陽明在鐵柱宮和道士靜坐一夜,連結婚入洞房都給忘了,說來既可笑又很令人欽佩。

為了靜坐,連新娘子都不顧了,這王陽明也太投入了吧?其實王陽明不但痴迷靜坐,還專門提出過“靜坐”說,是通向“致良知”說的橋樑。

陽明心學4句教中的“心之體”或者說良知,就是儒家的中和之境,是可以在“靜坐”中體悟到的。

01靜坐是古代學者做學問的功夫

千百年來,古代學者們一直把靜坐當成一種做學問功夫。《禮記》中所說的“散齋”和“致齋”,就是一種靜坐、調心的過程。曾子在《大學》中講“定、靜、安、慮、得”,諸葛亮留有“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句,都是強調靜坐的作用。

到了唐宋,儒家學者借鑑了道家和佛教的靜坐方法,並加以吸收和改造,並在生活中加以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個儒家自己的靜坐模式。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相傳北宋大儒呂大臨,每天都練習靜坐,他習慣把雙腳搭在一塊石頭上,久而久之,石頭上竟磨出了兩個凹槽,和他的腳印一模一樣。

朱熹更是“

半天靜坐,半天讀書

”,不止靜坐,還格物。

後來不止儒家,連詩人、詞人也流行靜坐。王維在詩中說: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蘇東坡也有:“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儒家靜坐目的在於成就聖賢人格,因為只有在靜坐中,才可能讓心停下來,迴歸其“定”“止”的狀態。儒家靜坐的口訣是“端而虛,勉而一”,重在守心,讓心中保持正念,或者說浩然之氣。

儒家浩然正氣宗旨在於明德,明明德,志趣相異。 儒家靜坐功夫之所以稱浩然正氣,原因是因為儒家克省察治的功夫,一刻不可間斷,只到打磨出德性之知。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儒家認為,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靜下來後才能體會到,正如水只有安靜下來才能映照月光一樣,人心不能寧靜,就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諦。

02王陽明提出“靜坐”說

在提出“致良知”說之前,王陽明曾經陸續提出過“靜坐”說,成為陽明心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王陽明被朝廷任命為廬陵知縣,他要離開湖廣省辰州府,前往江西吉安府廬陵。

臨行前他給諸位弟子寫了一封題為《與辰中諸生》的信,信中寫道:

“前在寺中所云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拿,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這便是“靜坐”說。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王陽明之所以提出“靜坐”說,是因為他的“知行合一”說引起了很多非議和爭論,為了讓世人理解“知行合一”,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主張透過“靜坐”去自己覺悟心性的本體。

當王陽明在和弟子們講授“靜坐”說時,有弟子誤以為就是佛教的“坐禪入定”。為了糾正錯誤認識,王陽明在離開辰州後,特意給弟子們寫了一封信,向大家闡明“靜坐”的本意,告誡弟子們“靜坐”和禪僧的“坐禪入定”是不同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王陽明所倡導的“靜坐”,和佛家的“坐禪”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王陽明的“靜坐”就是孟子的“求放心”功夫,“放”是“失落”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到失落在外面的心。而佛教的“坐禪”,是為了體悟一切皆空的“佛性”。

03王陽明靜中有動

正德九年(1514),王陽明在滁州做了一次講學,在那次規模宏大的公開課上,他講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弟子們去學習“靜坐”。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王陽明為什麼這麼強調靜坐呢?

他曾這樣說: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傳習錄》上卷)

王陽明的“靜坐”說容易讓人一心求“靜”,而拋棄所有的“動”,這就造成使人忽視“存天理,去人慾”,最終導致弊端產生。於是,王陽明又提出了“動處功夫”說。他指出:

“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傳習錄》上卷)

王陽明的“靜坐”講究的是“靜中有動”,在專注於“靜處無事”修行的同時,也重視“動處有事”的功夫。王陽明曾說:

“所謂知得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也。”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弟子陸澄就曾經向王陽明請教:

“靜守時我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好,但一遇到事情卻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是怎麼回事?”

王陽明回答說:

“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坐修煉,卻沒有在克己上下功夫。這樣的話,一旦遇到事情,那些想法就不管用了。”

弟子劉君亮要去山中靜坐,王陽明勸告他說: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傳習錄》下卷)

王陽明晚年提出“致良知”說,這也是陽明心學成型的標誌。他認為良知是一個內外、動靜融為一體的生命本源,已經不存在動靜的問題了。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老祖宗相傳幾千年的修身和做人傳統,特別是靜坐、靜養之法,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早已被拋棄到了九霄雲外,而大家趨之若鶩的都是功利方法,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遺憾。

王陽明痴迷靜坐:曾經忘了入洞房,後來還提出了“靜坐”說

靜坐,讓自己的心從煩躁中安靜下來,就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麗。

其實,即便再繁忙,哪怕每天抽出5分鐘,靜坐一下,養成一個好習慣,時間長了,都會有巨大收穫。

備註:圖自網路侵刪

寫文不易,如果喜歡請點贊、轉發,這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和鼓勵。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