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拖延同志學習!

向拖延同志學習!

一個問題

有人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拖延症”的時代。一項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中國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後一刻,絕不開始工作。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福特2017趨勢報告》(2017 Looking Further with Ford Trend Report)甚至把“拖延症”列入“新興微觀趨勢”之一,認為“守時已成為瀕臨消亡的藝術,拖延症可能會成為一種‘新力量’”。

本週我們談談拖延症。

一個概念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拉丁文中,“pro”意為向前、推進、支援,而“crastinus”則譯為“明天的”。所謂的明日復明日,不斷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就是“拖延”拉丁文詞源的字面含義。

心理學指的拖延,則是人們那些“主動選擇的、不理性的、長期的拖延行為”(Steel, 2007;Solomon& Rothblum, 1984), 即人們明知道可能會帶來負面結果,卻仍然選擇拖延的行動 。

拖延不是“症”

“拖延症”這個詞的流行,讓很多人把拖延當成疾病來看待。有病就得治啊。

於是,有關治療“拖延症”的書成為暢銷書,網路上“戰拖”、“治拖”的帖子特別受歡迎。有些方法短期有效,可能過了一段又“病情”復發,於是又找些新方子去對付。如此反覆多次,無法“根除”,拖延症就變成了“拖延癌”。

其實如果你真的去翻閱精神類疾病的書,無論是國外的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還是國內的CCMD(《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 你都找不到一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叫做拖延的疾病。

拖延是一種狀態,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我們來精確瞭解下拖延的定義。

不是所有推遲都是拖延

所有的拖延都是推遲,但並不是所有的推遲都叫做拖延。

只有當一項推遲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才能稱之為“真性拖延”:

一是後果有害;

二是本可以避免。

例如:你本來有一年的時間準備畢業論文,卻偏偏一拖再拖,直到答辯前三週還沒動筆,最後因為論文不過而被延期畢業。

這拖延符合了2個條件——首先,你本有時間卻沒做;其次,結果已經對你造成危害。這就是 “真性拖延” 。

但是看這個例子:

你希望在業餘時間寫作,年底前拿出自己第一篇小說。可每天下班回家以後覺得自己累得要死,週末也要拿出不少時間陪孩子,於是創作進度一再推遲。一想到寫作這件事,你就很自責,覺得自己是一輛“重型拖拉機”。

你到底有沒有拖延呢?這裡面有4種可能:

1、要看工作和寫作哪個更重要。假如工作確實更重要,而且佔用的時間精力無法縮減,那麼推遲創作計劃雖然結果有害,卻無可避免,是 “必要推遲” 。

2、你重新盤點了一遍計劃,發現自己沒必要趕在工作最忙的時候開始寫作計劃——完全可以推遲1個月才開始。這樣每個階段專心做一件事,進度也許反而更快,這叫做 “積極推遲” 。

3、如果你透過自我分析,發現從內心深處來說,你想寫作只是一時衝動,並無真正的興趣和動力,還不如踏實做好工作。寫作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資源——這其實是妄念——直接 “斷舍離” 掉好了。

4、只有當你分析完以後發現: 寫作對你有意義,而且推遲的確會妨礙進度。仔細分析下來——並不是時間不夠,自己回家的時間並沒有好好利用,週末陪孩子的時間算下來其實不多,更多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這種本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遲,就是 “真性拖延” 。

不是所有的推遲都是拖延。有“真性拖延”、“必要推遲”、“積極推遲”和“應該斷舍離”,區分這個對於我們真正降低拖延、提高效率很有好處。

第一個區分,要區分真假拖延

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給自己扣拖延症的帽子?

因為外顯的“推遲”我們一眼能看到,但是深層原因非常複雜,涉及精力、時間、目標、動機等自我管理問題。

有可能涉及對於自己的認知偏差問題——我們時常高估自己的效率和能力,卻低估問題的難度;其中甚至夾雜著要面對一些不那麼愉快的真相——比如說其實自己並不是那麼想寫作,只是虛榮和恐慌罷了。

“哎呀,好煩啊!不就是晚了一點點嘛,分析這麼多。”我們認知吝嗇鬼的大腦開始偷懶——像一個無心辦案的法官——那麼,好啦,今天就判你為拖延症!拖下去打!

很多個人成長普及文章、心理諮詢師,甚至書的作者會和稀泥說“其實拖延也是有好處的” ,都是因為沒區分真性拖延和合理推遲。

第二個區分,要區分開問題和人

拖延描述的是行為而不是人。

問題並不等於人,並不能說“我天生就是個愛拖延的人”。你只是“在某些領域更容易出現拖延狀態”罷了。絕大部分人都可以透過練習讓自己的拖延降低到能愉快生活工作的程度。萬事都拖延和零拖延的人不存在。

有了這兩個區分,我們就先讓自己跳出一個大坑—— “過度戰拖” 。

你恨自己拖延沒問題——但報仇也得找對人,不可濫殺無辜。《天龍八部》裡面,喬峰錯殺了阿朱鑄成一生的悔恨。他要是每天錯殺一個呢?那就不是大俠,而是魔頭了。

很多人是自己的魔頭——把所有推遲都認為是拖延,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全面自我開戰,還有的社群集體這麼搞。這種過度戰拖的方式,短期也許會見效,長期定會放縱性反彈,綜合下來效果遠遠不如適度戰拖。

一個策略

那麼,到底該怎麼看待拖延? 你不妨把拖延當成一位自我管理的老師 。

1。拖延是個好對手,是自我管理試金石

拖延的本質是自我管理和約束的失效。

這種現象分佈人群極廣,出現頻次特高,是每個人的老對手、重要一課。對手是最好的老師,拖延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每個人如果能夠仔細分析自己的拖延,都能從中學到很多其他地方學不到的東西。

反過來說,任何自我管理系統,如果沒法有效解決拖延這個問題,就不算是行之有效的體系——拖延也是所有自我管理理論的試金石。

2。 “拖延”有足夠多東西讓你學

拖延問題成因複雜,表現多樣。光是一本《拖延心理學》,就梳理出十多個原因大類,從完美主義、害怕成功、爭奪控制權、心理舒適區到時間感知型別等,細分能找出幾十種原因。

原因背後有時間管理、目標設定、精力管理、完美主義、關係焦慮、壓力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你的拖延可能只涉及少數幾種。不過,凡是能心平氣和地從拖延當中學習的人,收穫都會很大。我們今天為了和你討論拖延,做了多少準備啊!

所以最後我要鄭重宣佈本週主題—— “向拖延同志學習”!

一個總結

今天主要做了3個區分:

拖延不是病症。

4種推遲的區分:真性拖延、合理推遲、必要推遲、應該斷舍離。

拖延狀態和拖延的人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