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

宣武、孝明正光以前,北魏進入相對穩定時期,丁憂態勢逐漸明朗。統治者以身作則,孝文帝薨後宣武帝遵漢制行諒闇,孝明帝更是力行丁憂,神龜元年詔曰:“頃年以來,戎車頻動,服制未終,奪哀從役。罔極之痛弗申,鞠育之恩靡報,非所謂敦崇至道者也。

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

自今雖金革之事,皆不得請起居喪。”自宣武景明初至孝明正光末,考察明確丁憂如禮者39人,約佔六成,奪情者19人,佔三成,在喪毀卒者3人,丁憂禫制多得落實(部分職官遭有父喪和母喪,對於出現不同起復情況和服喪朝代的職官作兩人數統計)。此期居喪遵禮的階層主體依然是漢族士人,以州郡著姓官僚為主要代表,如太原王氏族人王馥,河東裴氏族人裴良,博陵崔氏族人崔敬邕、崔遊,隴西李氏族人李柬,趙郡李氏族人李秀林、李暾、李元忠,恆農楊氏族人楊津,東清河崔氏崔光之子崔勵、之侄崔鴻,清河房氏族人房亮,范陽盧氏盧玄族孫盧同、盧義禧,渤海刁氏族人刁整等,除少數禫制不詳,其餘均得服闕。拓跋皇室成員除元遙、元昭、元順等因戰事在即無法解任或不久復除官職外,元澄、元朗、元彝等皆得終喪,元子直更是在喪絕食泣血,長悲而亡。

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

代人穆紹為母送終老而忤旨免官,拓跋貴族出現這種孝大於忠的行為,這與孝文時期多無禫終而起復形成對比,可見孝文以後,北魏拓跋成員開始更多以丁憂盡孝為個人標榜,以仁孝為核心的儒家儀禮滲入北魏貴族階層,而且發展到後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時期,以祭祀牲畜、燒葬遺物、歌舞相送等表現形式的鮮卑舊俗已鮮見於冊,拓跋貴族愈來愈趨向於中原文化的傳統儀禮標準,儼然已具漢族士人的氣質與品行。

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

孝明末發生的六鎮之亂是北朝社會發展的轉折點,這場戰亂破壞了孝文宣武以來長久奠定下的社會結構及人文風俗,六鎮叛亂的鮮卑舊勢力也無法容納中原貴族,在這種戰亂頻仍和內部排擠下,丁憂守喪情況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這一時期無論是王室成員還是漢人士族,官員丁憂者幾乎都禫制無終而奪情起復,如肅宗末甄楷丁憂在鄉徵召而起,裴衍起復出征荊州伐蕭梁曹敬宗,辛珍之在喪未幾而詔汝北太守,徐紇因受元懌眷顧於靈太后當政而詔起,城軌則起復本官職。對於奪情而辭不就職者有之,然並不普遍只屬個例。恩幸王睿之侄王靜“孝昌初,詔兼廷尉卿,尋行定州事,並固辭不起。”並直到禫終後方起復。

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

這一時期也少有丁憂者在居喪期間如何極盡哀痛的記述,一向注重錄入恪盡孝行的墓誌材料也是依約鮮見,僅有《元宥墓誌》“以孝昌四年正月丁重憂,遂寢伏苫土。”《元愨墓誌》“以母憂去職。孝性拯拯,幾於毀滅。”等記載。北魏末政權更迭,更是無暇顧及喪孝禮制,丁憂官員甚少,自孝莊帝至孝武帝四朝六載統治期間丁憂去職者僅七人,且多奪情或不久起復。考察得以禫終者唯見高恭之(高道穆)。

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品質已符合當今人們的氣質與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