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

童年美味

文/梁績科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

這裡說的童年,是指我的小學階段,那時節一切以農業生產為重,所以學校要隨著農忙季節來放假,一般要放麥假,時間大約14—21天,秋假大約28—35天,放假時我們這些學生要跟著帶隊老師到生產隊裡參加勞動,記工分。印象中,最喜歡過得還是秋假,不僅因為時間長,而是這期間可以玩很多遊戲,也可以吃到我最喜歡的美味。

秋假時我們乾的活一般有這幾樣,撿花生、割豆子、割地瓜蔓、掰玉米棒、拍花生等,幹得較多的就是在社員已經收過花生的地裡搞復收,就是撿花生。每天早晨,一般是7點半左右我們就來到指定的田裡,在帶隊老師的指揮下,低頭猛幹一陣,一般幹到9點左右,就開始休息,喝點水補充一下體力,接著就是自由活動時間。願玩遊戲的,就在大孩子的帶領下開始“抓特務”了;喜歡打撲克的,就找個有陰涼的地方,把褂子往地上一鋪,就開打起來。這時的我,最喜單獨活動,順著山溝,專找向陽的地方,在低矮的槐樹、棉槐的枝條上抓大榮螞蚱(學名東亞飛蝗,俗稱“螞蚱”,通體綠色),抓到的螞蚱就用纖草串起來,那時的螞蚱特別多,一會功夫就能抓到一大串,偶爾我還順著叫聲跑到黃豆地裡,抓幾隻紡織娘、豆乖乖,有時還能在山棗樹上發現幾隻帶仔的大螳螂,這也不能放過,一併收入囊中。

中午收工回來,我負責將這些螞蚱、螳螂、豆乖乖等掐頭去翅,清理掉內臟,放進盛好鹽水的大碗裡滷好。母親負責將鍋裡的油燒熱,然後將滷好的螞蚱等倒進鍋裡,用鏟子反覆翻炒,幾分鐘後,一盤金燦燦、黃澄澄且香味撲鼻的硬菜就端上了桌,一會兒功夫就被我們哥幾個分食一空。大集體年代,我家人口多勞動力少,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肉,花生油也缺,做菜從不敢多放油。現在我想,如果將這些螞蚱放進油鍋裡炸一下,那該是更美味了!

記憶中的另一種美味就是吃馬嘎嘎(學名黑至蟟,俗稱知了)和知了猴了。馬嘎嘎是用麵筋黏或用網兜罩的,知了猴則是傍晚時分在樹下、草叢中和玉米地裡用手摳的,再或是打著手電筒、提著馬燈在上述地方照的,前者瘦且肉少,後者則胖而肥,做法則同炒螞蚱一樣,吃起來也同樣是唇齒留香,讓人留戀。

那時的孩子,是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的,放學後或假期中都要幫助家裡幹很多農活,如剜豬菜、復收花生、地瓜、拾草、割麥子、刨玉米等等,當然期間也跟著大孩子們闖了許多禍,也嚐了很多鮮,如挖過田鼠洞,將老鼠囤積的花生、玉米掏出來燒了吃;抓過刺蝟,砌好鍋灶,燒著吃;掏過鳥窩,撿過鳥蛋,煮著吃;夾過麻雀,燒著吃過……但這些,現在回想起來,都不及螞蚱和知了猴有味。

當女兒剛學會走路,我就帶著她到我小時候曾“戰鬥”過的山崗上、山溝裡、莊稼地裡轉轉,想給孩子以驚喜的時候,想不到那曾今隨處可見的螞蚱、螳螂、紡織娘、豆乖乖都不見了身影,彷彿是從這個世界消失了。雖然現在知了常見,偶爾也摳過和吃過幾次知了猴,而且是油炸過的,但已不復昔日的味道了。

時至今日,那螞蚱和知了猴的美味只能在夢中品味了。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

作品題目

作者簡介 : 梁績科,1987年畢業於煙臺師範學院生物系,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蓬萊創作之家秘書長,現供職於蓬萊市第三實驗小學,高階教師。喜歡閱讀,涉獵廣泛,尤喜散文。愛好競走、乒乓球等體育專案,在享受運動帶來快樂的同時,品悟人生哲理。散文作品《尋找生命中的高光時刻》《母親》《洗魚》《那年芳華》等發表和收入《膠東散文年選》《當代散文》《川魯現代散文精選《膠東散文十二家梁績科卷》等選本。《藏在老宅裡的記憶》獲《膠東散文年選》(2021年)最佳作品獎,山東省散文學會(2020-2021)年度優秀會員。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

編輯:馬學民

壹點號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青未了·梁績科專欄24」童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