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淡的過年味

越來越淡的過年味

年關將近,心情複雜,明明是難得的大長假,可一點興奮之感都沒有。年底工作任務多,每天焦頭爛額,過年這種事,自然而然的就被放到了一邊。有時候覺得,還是上班好,過年比上班更累:禮尚往來的繁複,人情世故的小心,家長裡短的瑣碎,親朋好友的攀比……樁樁件件任意拿出一個,光是想想就頭疼不已。

現在人們對待過年的態度是矛盾的。傳統文化習俗強大的潛移默化能力,讓人們對“年”無比看重,也正是因為這種隆重感,讓本已被生活綁架的我們生出逆反,哪怕青春期早已遠去。如今,過年是老人和小朋友們的專屬,一個盼望著家人團聚,一個期待著壓歲錢和無人硬性管教的撒野。介於老人和小朋友中間的人群,一邊要應對家人的團聚,一邊要平衡孩子們收不住的心,兩頭哪哪都不能得罪,否則就會被認為是破壞了過年的美好氣氛,引來眾怒。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年總是要過的。時間是指尖的流沙,年是顆粒比較大的那一顆。我們麻木的肢體,已經無法感觸到流沙對面板細潤的快感,只能在顆粒較大的“年”劃過時,忽然間有膈手之感,些許疼痛提醒著我們,又老了一歲。

如此遲緩的感覺,來源於年味的變淡,或者說,是由於過去年味太過濃烈。習慣了重口的我們,忽然間感受不到滋味,難免心中腹誹:365天一次的大餐,怎會變得寡淡無味?細究起來,無外乎以下幾點。

越來越淡的過年味

回家的路不再艱難

人常言道:輕易得到的,不會珍惜。回家過年也是這般。

回家過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共識。過去,人們的經濟條件有限,交通不便,年底回家就成為了一場智力、體力和人情的考驗。

最困難的是買票。不管是火車還是汽車,春運時節一票難求乃是常事。車站有熟人的,搭著老臉去求一張票,對方再怎樣趾高氣昂,都不敢得罪。沒關係的,只能自己依靠毅力和體力去車站購買。火車站排隊的長龍通宵達旦,人們大包小包地熬著夜,也不一定能買到順利回家的車票,不遠的距離,輾轉幾次才可到達。

在外辛苦一年,回家總不能空著手,有錢沒錢也得給家人帶些禮物,否則,老人就失去了在親戚面前炫耀兒女的資本,孩子也會對你投來失望的眼神,街坊鄰居也會嘀咕:“看看,在外一年混的有多慘?”

中國人是要面子的,為了面子,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也是值得。有時候我們也在想,難道我們拼搏的動力和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羨慕的目光和讚揚嗎?想歸想,實際行動不能有絲毫懈怠。除了家人,親戚們也最好備上一份禮物,那份禮物不是貴重與否的問題,而是自己辛苦一年的肯定和卑微求生中僅有的尊嚴。

於是,回家的路,總是沉甸甸的:左手拎著給孩子的玩具,那時明天的希望;右手拿著給老人的補品,那是昨天的補償;後背揹著送親朋的特產,那是自我價值的證明。至於旅途的擁擠,倒顯得無足輕重了。

到了今天,交通變得發達,無論天南海北,只要你想回家,飛機、高鐵、長途車、自駕等方式均可實現,同時,網購的便利,讓禮物之類的累贅,也變得可有可無。在網上提前選好年貨,下單付錢,往往人還沒到家,快遞就先叩門了。

不再艱難的回家路,讓過年,成了和平常假期沒有太大區別的休閒。緊張的心情被舒緩替代,“年”的重要性也就無從體現,年味的變淡,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越來越淡的過年味

家族凝聚力的減弱

家裡有老人才有團聚的可能。作為一個80後,這裡的“老人”,指的是祖父那一輩的人。

實話說來,我們父輩們對過年的重視,要比我們強上太多。在他們的心中,過年和父母團圓這樣的事,是可以無限放大的,大到與孝順與否相連。

父輩的人,兄弟姐妹眾多,過年回老家看望父母,就成了互相監督的大事。哪怕你真的不想回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怕的是哥哥的責罵,妹妹的抱怨。

記得那時候,爺爺奶奶都健在,每年回農村老家過年就成了父親和叔伯們的頭等的大事。他們在年前會碰個面,商量的無非是各自帶什麼吃食,以免買的年貨重複。菸酒茶糖必不可少,肉菜蛋奶盡力而為。到了回老家的那一天,十幾口人拎著沉重的包裹顫巍巍地進村,是爺爺奶奶最高興的時刻。到了村口,母親和嬸孃麼先行回家,父親和叔伯們掏出早已備好的好煙,在村口見人就散。爺爺在一旁樂呵呵地看著,比吃了蜜還甜。

年夜飯是過去的重頭戲。三十下午開始,一家人就忙碌起來。男人們用鐵鉤子燙著豬頭羊頭牛頭的殘毛,女人們和著糕面,小孩子也不能閒著,一會幫忙生爐子,一會幫忙拿碗盤。到了晚上,電視一開,看不看的聽個熱鬧,炕上、地上喝酒的、嬉鬧的亂做一團,紅紅火火的讓屋簷下掛著的燈籠都不由自主快樂的搖曳。

如今,我們的祖父輩們漸漸離世,父輩們也老得不再願意折騰,家族失去了聚齊的可能。當年的孩子們各自忙碌,能回來過年已是不易,各家親戚去拜個年也是來去匆匆,就連在高檔飯店定的年夜飯也不再香甜。

時代的發展讓世界變小,距離不再是隔閡人們的主要原因;時代的發展讓家族分散,逐漸冷淡的親情讓人們產生距離。儘管,這種冷淡不是我們想要的,可無論我們怎樣強自振作,也打不起精神來一場家族的歡聚。

也許,我們已經失去了歡聚的理由。

越來越淡的過年味

過分的攀比,讓年成為了負擔

現在的過年,我們主要的精力都用來應對親戚、同學、同事間的聚會。回家過年,本是和家人相處的好時機,可真實的情況是,家人只是我們回家的藉口,和他們相處的時間遠遠不及參加各種聚會的繁瑣。

本來聚會是為了溝通感情,可當下的感情摻雜了太多的功利,聚會也就變成了攀比的場所。混得好的,組織聚會,是為了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成就;混得不好的參加聚會,是為了看看有沒有發財、升職的機會;混得不好不壞的參加聚會,是為了多些人脈。

就算是親戚之間,也會有人不斷的吹噓自己的種種,實在沒的吹了,就會問你工作賺多少?孩子學習怎麼樣?為什麼不結婚?關鍵是,這樣的問題沒有答案,無論你怎麼回答,得到的都是“別人如何如何”的喋喋不休。

親友之間,大家都在見人下菜碟,這也無可厚非,可是太過明顯就讓人不舒服了。過分的熱情和過分的冷漠,割裂了感情,也讓在傳統文化薰陶下的我們,變得面目可憎。人們常說現在傳統文化缺失,就連過年也失去了傳統文化的韻味,殊不知,這樣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

當親情、友情、愛情都被金錢無情踩踏的時候,“年”的傳統氣息和文化氛圍,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過年成為了許多人經濟上的、情感上的負擔,成為了想要逃避的東西,甚至覺得,過年加班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不是我們願意在人群中獨處,而是人群過於吵雜,搞得我們心煩意亂。如此這般的心情,年味變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風舞鷹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