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最具魏晉古風意韻,有人評價他的字,象王謝貴族家的子弟,縱然有不端正的,但爽爽有一種高貴的風氣。這雖然是說風格上的特點,與人的修養和性格有一定關係,但至關重要的還是用筆。

除了風格上的特徵,他的最直觀的特點就是富於變化,能夠八面出鋒才不至於掣肘,也才能使寫出來的字沒有拘謹之氣,而有爽爽之感。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這些變化僅僅是書寫時改變一下字形結構嗎?顯然不是。同樣的筆法,就算字形千變萬化,也會使通篇千篇一律,並且會雜亂無章,當然會使作品索然無味。多變的筆法才是免於平淡無奇的關鍵,而利於筆法轉換的執筆也就是垂直於紙面執筆。這種執筆並非只為了行中鋒之法,也是為了轉換筆法方便。對於駕馭筆法,筆桿就象汽車的檔把,暫停時要收筆垂懸。

關於這種垂直懸“掉”的執筆,多種書法論著記錄了王右軍這句話,“每做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建矣。”《說文解字》中,掉,搖也。一個掉字說明王羲之用筆不是死把著筆管做平面運動的,而是使筆桿搖曳生姿的。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我們看黃庭經,很多筆畫裡仰收的筆勢。這個筆勢怎麼做到的呢?仰收一般用鱗勒,背筆策法,行至勢盡,仰策之勢不變,同時按筆,轉腕收筆,這時筆桿又被“搖”正了。覆收是容易的,仰收就考驗手法和功力,如果是側鋒行筆是做不出來的。

這只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說王羲之,顏真卿他們的草書多用側鋒,理由當然是字裡的飛白。由於筆頭含墨少到了一定程度,致使紙上著墨不均勻,卻並非是側鋒造成的筆畫邊緣毛糙。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還有一種說法,說這種飛白筆畫是散鋒刷出來的。如果散鋒刷筆也是用的退筆或者用小了的筆。這種情況也是因為筆頭墨少,下墨不均勻,所以完成飛白平行的現象。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蔡尚書見工匠拿笤帚刷牆,就會關於改變的照搬照套,這不符合那些大師的行事風格。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作是魏晉以後最具有篆籀筆意書法作品。其中的篆籀筆法僅僅是被叫做篆籀筆法的圓轉轉折嗎?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其實這也是古法的一種用法,這就牽扯到篆隸的不同。隸書的轉折已經是分筆了,相當於一橫一豎兩個筆畫的組合筆畫。篆書的轉角則是一筆直過,有的隸書作品也有用這種篆法。

這種轉折,也是八法五勢中的鉤努勢中的轉折,需要圓角而趯,趯這裡讀yuè,有迅速的意思。快速的行筆過程中,壓力被傳遞給紙面,筆毫與筆毫之間壓力較小。直轉也不會使筆毫扭絞。轉向之後,筆毫已經由右面轉換成後面,到依然還是中鋒。這也就是篆籀筆法的一種,篆書也不是有人說的那樣只有慢慢地寫,慢了絕對轉不過來,該慢時不能快,該快時慢了也不成。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為什麼能有那麼多變化,掌握了這些,你也能

這種筆法不但顏真卿的行草書法中有,二王的作品中更多見。這種筆法造成的字形上的變化,使文字自帶一種氣勢,這樣的變化才會多而不雷同。今天這種圓轉用筆都被當做側鋒用筆來對待,不但不會增加書法的妍麗,還會輸掉那種古法的醇厚之氣。

古法存於篆籀,中鋒也只是篆籀的一種。今人看不見古法的存在,才會認為形神便是古法。趙孟曾經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筆法的核心總是不變的,但會增加響應技巧,用新的筆法代替古法也是得不償失的。

筆法自古至今都是學習書法的重中之重。那些只重形式不重筆法的學習,肯定會使作品淺薄,沒有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