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名醫張元素:苦讀內經,汲取華佗、張仲景等醫學精華,撐起易水學派

張元素自學成才,他廣泛吸收和繼承前人的醫學精華,特別借鑑是醫藥學的成果。他所處的北宋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出版大量的醫學著作,如《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脈經》《千金方》等瀕於散佚的著作得以整理出版,這對於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條件。他的醫學思想主要淵源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內經》理論:他對《內經》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內經》中藥物理論的研究。如藥物氣味、歸經、補瀉等問題的探對,主要根據《內經》理論加以闡發。

金代名醫張元素:苦讀內經,汲取華佗、張仲景等醫學精華,撐起易水學派

二是華佗《中藏經》理論:《中藏經》中對五臟六腑中各髒、腑的生理、病理(寒熱、虛實)詳細論述,成為中醫臟腑辨證學說的雛形。張元素在臟腑辨證方面受《中藏經》的影響很深。

張元素的《醫學啟源》直接引用《中藏經》的《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之法》等各篇的內容,並根據自己的經驗,附以有關臟腑諸病的用藥心法,另成一篇《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系統地完善了臟腑辨證學說的理論。

三是張仲景學說:張元素推崇張仲景的學說,他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曾說:“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證若神。後之醫家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他欣賞張仲景關於臟腑辨證的觀點,他在《潔古家珍》論中風病機,詳辨中經絡、中腑、中髒各症狀等內容,就是源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金代名醫張元素:苦讀內經,汲取華佗、張仲景等醫學精華,撐起易水學派

他根據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法,診治內傷雜病,處方用藥效法張仲景。他很重視張仲景立法制方的道理,能師其意而另創新方。如九味羌活湯解利傷寒,就是根據張仲景麻桂二湯的主證所製成,加減白通湯即由白通、理中二方化裁而成,增損應用,其效如神。

張元素的枳朮丸就是根據《金匱》枳朮湯的用意而製成的丸方。枳朮丸是以養胃氣為本的代表方。本方治痞、消食、強胃,主治脾不健運,飲食不化,氣滯積聚而成心下痞悶之證。《金匱要略》此方是枳實用量重於白朮,以消化水飲為主,兼顧脾胃。張元素改湯為丸,白朮用量多於枳實,則以補養脾胃為主。

金代名醫張元素:苦讀內經,汲取華佗、張仲景等醫學精華,撐起易水學派

四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錢乙善師古法而化裁新方,張元素在臟腑辨證方面,受《小兒藥證直訣》中五臟辨證內容的啟發,在臨證上常採用錢乙方劑。在其《醫學啟源》中將錢乙的地黃丸、安神丸、瀉青丸、導赤散、益黃散、瀉黃散、瀉白散、阿膠散等方劑,用於五臟病、補瀉病方面的治療。

五是劉完素學術:劉完素是當時河間學派的領袖,張元素是易水學派的領袖。兩派在五運六氣學說、熱病的處理方面看法相近。兩派同中有異,各有千秋:劉派辨證重主火,張派辨證重主氣;劉論治重選方,張論治重遣藥。

金代名醫張元素:苦讀內經,汲取華佗、張仲景等醫學精華,撐起易水學派

張元素吸取劉完素在選方方面的特長,劉完素的益元散、防風通聖散、三一承氣湯等,張元素在臨床上常用。兩家學說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兩派爭鳴卻促進了當時醫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