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本文作者▼

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越來越常見的肺結節

隨著人們對肺部健康的重視以及常規體檢的普及,加上醫學檢測裝置的精密度和準確性的日漸提高,肺結節的檢出率相較以往有所增加,小編就此也撰寫過不少科普文章,以提高老百姓對肺結節的全面認知。

近期有讀者在文章下留言詢問:“感覺很多專家對肺內小結節的論述都很雷同化,大部分都是比對標準進行論述。但還是不太明白從微小結節開始觀察、之後隨訪,到長大了再進行切除這一程式,那為什麼不從微小就開始控制,有沒有辦法不讓它長大,豈不一勞永逸呢?”

這條留言引起了小編的關注,這樣的提問在老百姓中或許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那麼,為什麼查出來肺結節,一般而言醫生都讓隨訪觀察,而不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採用某些方法來控制其生長呢?此外,隨訪有什麼意義?小編今天就來解惑。

肺結節有可能消除

或者不長大嗎?

理論上來說,我們是有一定的辦法讓肺結節消除或者不長大,常用方法包括:

外科手術切除、抗感染、抗結核、激素治療等,若結節是腫瘤,可以選擇外科手術切除;

若是感染導致的結節,可以應用合適的抗菌素抗感染治療;

若是肺結核,可以進行抗結核治療;

若是陳舊性良性病變,不用任何治療結節也可以不長大。

看到如上各種醫學手段,或許大家都會擊節稱讚,但小編要指出的是,最關鍵的治療條件在於若不知道結節的性質,就無法做出正確選擇。

因為肺結節通常較小,很多小於1cm,無法進行病理活檢,做PET-CT的價值也有限,因此,定期複查進行隨訪並觀察結節的大小、形態有無變化便成為了臨床上常用的診斷策略和重要參考。

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此外,對於外科手術切除而言,良性病灶是不需要手術切除的,檢出肺結節並不是直接進行外科手術的指徵,加上手術創傷較大,會同時把部分正常的肺組織切除,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或肺葉切除術和全肺切除等,即使是做肺楔形切除術往往也要“犧牲”部分肺組織,一定程度上會損失一部分正常的肺組織和肺功能,這對於是良性病灶的患者來說有害無益,再加上麻醉以及手術併發症等風險,所以更要嚴格把握外科切除的手術的指徵。

心態很重要 隨訪更有意義

隨訪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在動態的觀察中發現結節有沒有發生形態、大小、體積等多方面的變化,根據變化的特點進一步判斷結節的性質,為後續的處理提供幫助。

體檢發現肺結節,科學對待莫糾結

若隨訪過程中結節沒有發生變化的,則良性的可能性較大,並不需要特殊藥物處理,也不需要外科手術;但若不按時配合隨訪的,就難以掌握肺結節的變化趨勢,不利於醫生給出及時的臨床判斷和診療方案。

此外,隨訪一般不會耽誤病情,因為腫瘤有自己倍增的時間,通常不會突然長大。

正因如此,醫生會根據結節的實際情況設定不同的隨訪間隔,比如3個月隨訪、6個月隨訪或者1年後隨訪,結節隨訪的總時間一般至少要達到3年以上。

小編在工作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肺結節病友,他們往往十分糾結,有些整日惴惴不安憂心忡忡,而有些卻過於掉以輕心不當一回事。

事實上,我們更需要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肺結節,既不焦慮也不輕敵。

小編建議謹遵醫囑,定期進行隨訪才是最科學理性的方法。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作者介紹

周劍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