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新媒體)7釐米腫瘤從脖子長入大腦,看醫生聯手“盤絲洞”裡掏瘤...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圖/受訪者提供

都說良性腫瘤不可怕,那要看長在哪裡、長了多大。近日,37歲的劉女士因突發眩暈入院治療,一檢查竟發現右側頸部深埋了一個直徑長達7釐米的腫瘤,並“吃”掉部分顱骨,長到大腦裡,而且腫瘤包裹著多根血管和神經,如同纏繞在“盤絲洞”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聯合神經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醫學影像科等多學科團隊專家,分兩期手術成功摘除腫瘤。

(交新媒體)7釐米腫瘤從脖子長入大腦,看醫生聯手“盤絲洞”裡掏瘤...

患者送上錦旗

突發眩暈查出腫瘤

今年37歲的劉女士早在20歲時,曾做過手術切除了右側頸動脈體瘤,因想著這是良性腫瘤,她一直沒有去醫院複查過。平時她一考試,需要大量用腦時就會發生嘔吐,但也一直不以為然。

直到今年11月,她突然感到天旋地轉,這才急忙去就醫,一檢查不要緊,竟然發現右側頸動脈體瘤復發,已經長到了直徑7釐米大,此次眩暈就是腫瘤壓迫了右頸動脈導致腦缺血缺氧。

案例少見易被誤診

接診的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介紹,頸動脈體是一個細小的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粉紅色組織,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後方,借結締組織連於動脈壁上,大小不一,是人體內最大的副神經節,是外周呼吸感受器之一。頸動脈體瘤本身是良性腫瘤,算是比較少見的腫瘤,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中山一院20年間已經接診了214例頸動脈體瘤患者。

頸動脈體瘤由於比較少見,在基層醫院常被誤診為淋巴結腫大或其他良性腫瘤。一旦貿然開刀,則有發生大出血的風險,因為頸動脈體瘤的血供非常豐富,在手術前一般要先想好止血措施。

多學科專家分步拆瘤

劉女士的頸動脈體瘤比一般的頸動脈體瘤更為複雜,手術難度更大。常光其教授介紹,頸靜脈孔是頸部重要血管和神經進出大腦的咽喉要地,不僅有保障大腦供血和血液迴流的頸動脈和頸靜脈,還是許多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咽神經、面神經等)出大腦的關鍵通道。然而,這些重要的血管神經全都被腫瘤所損害。

“不僅如此,腫瘤還吃透了頸靜脈孔處的顱骨,長到了大腦內的乙狀竇(收集大腦的血液並回流至頸內靜脈)附近。對於這樣一個復發且完全侵犯頸部神經血管和顱底的腫瘤,手術的難度和風險顯然都是極高的。”面對劉女士的病情,血管外科邀請了神經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和醫學影像科等相關專科專家舉行了多次多學科會診,最終制定了一套縝密的治療方案,即分兩期手術切除腫瘤,第一期先栓塞腫瘤血管,二期再進行腫瘤的手術切除。

(交新媒體)7釐米腫瘤從脖子長入大腦,看醫生聯手“盤絲洞”裡掏瘤...

手術過程

第一期手術:堵死腫瘤血管,預防切除時大出血

由於劉女士的頸動脈體瘤血供異常豐富,如果直接切除,術中出血將無法控制。於是,多學科專家團隊決定第一期手術由神經外科齊鐵偉教授團隊實施,即“封堵腫瘤的血管”。

齊鐵偉教授首先經過右側椎動脈栓塞掉腫瘤下半部分的血管。由於腫瘤上半部分的血管來源於右頸內動脈顱內段的分支,但是右頸動脈的顱外段已經被腫瘤完全吃透而閉塞,無法透過頸動脈栓塞腫瘤。此時,齊鐵偉教授團隊只能透過左頸內動脈到達顱內,經過大腦內的血管通路環繞一圈後,到達右頸內動脈的末段栓塞腫瘤上半部分的血管。

“手術期間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或者栓塞重要的血管,導致癱瘓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齊鐵偉教授解釋,憑藉精湛的手術技巧,最終成功栓塞了腫瘤的供瘤血管。

(交新媒體)7釐米腫瘤從脖子長入大腦,看醫生聯手“盤絲洞”裡掏瘤...

多學科專家團隊隨時待命

第二期手術:多學科專家無縫連線7小時切除腫瘤

第二期手術在栓塞供瘤血管後的第三天進行,手術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首先由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沿著原手術切口的瘢痕進入,小心翼翼地在瘢痕粘連組織中,逐漸將腫瘤和頸動靜脈分離出來。

由於腫瘤的上半部分藏在了下頜骨後方,口腔科黃代營副教授上臺幫忙切斷下頜骨,以便於更好地暴露腫瘤的上半部分,緊接著耳鼻咽喉科江廣理副教授上臺幫忙打磨掉乳突,暴露頸靜脈孔,然後神經外科張弩教授上臺將頸靜脈孔用金剛鑽磨平,並暴露乙狀竇,將此處的腫瘤完整的剝離下來。最後,常光其教授團隊將侵犯到咽後壁的腫瘤分離出來,將整個腫瘤完整切除。

整個手術歷時7個小時,順利完成!這期間手術室裡出現動人的一幕,一隊醫生在手術檯上時,其他專科的醫生穿著手術服在旁邊等著,隨時待命,就這樣“無縫連線”確保手術在最短時間完成。

此外,常光其教授提醒,頸動脈體瘤不可怕,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手段,手術後要定期複查,最好每半年做次頸部彩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