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的“成才”過程不可不謂艱辛。正因為如此,自從他當上皇帝后,便有了個多疑的毛病。但凡察覺有人打他皇位的主意,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也要對其下狠手。而朝廷中的人若能懂得守拙和知進退,那就有希望保住性命。反之,則只能死在他的手中。

有資料顯示,曾經跟著明太祖打江山的那幫功臣,在明太祖當上皇帝后可以說是死了一大半。而劉伯溫也算是跟著明太祖打江山的功臣之一,可他卻偏偏成了例外。據說劉伯溫之所以能夠保住小命,完全歸功於他做給明太祖的一首詩。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一、劉伯溫的出身和早年經歷。

劉伯溫姓劉倒是不假,但是伯溫二字卻並非是他的名字,反倒是他的字。他本名劉基,出生於浙江青田武陽村。據說因為他出生的這個地方本身就是福地,所以他日後才得以有了大出息。當然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劉伯溫有了大出息,這才讓他的出生地變成了福地。

劉伯溫從小就勤奮好學,而且還異常聰明。曾高中過進士,還曾在元朝廷內當過官。只不過當時的元朝廷內部非常排擠像他這樣的漢人,所以縱使劉伯溫的業績非常突出,也照樣還是因為無法忍受同事的排擠而選擇辭官歸隱。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二、被明太祖請出山後,劉伯溫為其做出的貢獻。

劉伯溫雖然選擇了歸隱,但是歸隱之心並不堅定。若是能找到真正值得他輔佐的人,那他還是很樂意重新出來幹一番大事的。正因為如此,在明太祖於應天稱王並多次派人來請他出山後,他便順水推舟,很快就選擇“出世”輔佐明太祖。

因為劉伯溫這個人非常善於相面,所以在他看出明太祖具有王者之相後,便開始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成才”的計劃。之後,他按照計劃一步步幫明太祖消滅了幾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比如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並讓他很快擁有了足以對抗大元朝的實力。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三、兩次辭職難保命,他只能寫詩來消除明太祖的猜忌。

明太祖在劉伯溫這個軍師的輔佐下,一步步將競爭對手們打敗。最後連他曾經想都未必敢去想的大元朝這個敵人,也輕鬆地被他給消滅掉了。於是,明太祖順利稱帝,而劉伯溫和那些一直追隨明太祖南征北戰的兄弟,則都搖身一變,成了大明朝的開國功臣。

明朝剛開始建立起來的時候,各方面的情況都還不太穩定和完善,還需要經歷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期,否則很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步了元朝的後塵。明太祖雖然是個粗人,但卻頗懂此理。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將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期的希望全都寄託到了劉伯溫的身上。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四、巧用一首詩保命。

而劉伯溫也並未讓明太祖失望,僅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就幫明太祖穩定了朝綱和天下,讓明太祖安安穩穩地坐在龍椅上對朝臣發號施令。可以說那段時間,明太祖對劉伯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只要是劉伯溫說出來話,他都恨不得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照辦。

然而等這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期過去以後,明太祖的臉竟然變得比誰都快。對其他功臣,但凡被他發現點造反或者違法的蛛絲馬跡,他就要用最為殘酷的刑罰或者處置方式來處置他們。而對劉伯溫,他也不再像曾經那樣百依百順了。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好在劉伯溫看出了明太祖的那點心思,所以一直小心提防著,甚至不惜以辭官的方式來保命。可惜即便他先後辭官兩次,卻照樣未能打消明太祖內心對他產生的猜忌心理。因為有其他功臣的前車之鑑,所以思前想後,劉伯溫只能以假死的方式來讓明太祖放過自己。

雖然明太祖在接到劉伯溫病逝的訊息後非常開心,可轉念一想,他又擔心其中有詐。為了一探虛實,明太祖甚至親自喬裝打扮去了趟劉伯溫的家。只不過他並未進劉家大門,而是轉身走進了劉家旁邊的一座破廟裡。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巧用一首詩保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就在他打算好好回憶一下自己當和尚的那段時光時,卻突然發現寺廟的牆上竟然被人題上了一首小詩——“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明太祖的文化程度雖然不高,可讀完這首詩也能明白它要表達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於是很快,他便直接回宮去了。而對於假死的劉伯溫,他也開始變得沒那麼忌憚了。聰明的你,能看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嗎?(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