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撿起落榜生考卷,找其一試驚歎狀元之才:從此大明聖鬥士出世

李東陽是明孝宗朱佑樘時期的內閣首輔,他不僅位高權重而且還是縱橫明朝數十年的文壇領袖,在明朝空談無物的八股之風盛行的年代裡,他提倡的“文學復古”、“言由心生”打破了大明王朝萬馬齊喑的陳舊文風格局。

因此,有明一朝,李東陽的文學復古運動對明朝中後期有著深刻的影響。

李東陽文學自幼聰慧過人,《明史》載:“(李東陽)天資英邁,讀書一目數十行下,輒成誦不忘。少入翰林,即負文學重名。”

四歲時,李東陽被舉薦為神童,父親帶他覲見景泰帝,李東陽因人小腳短,跨不過門檻。景泰帝見此情景,便脫口出了上聯:“神童腳短。”東陽應聲對下聯:“天子門高”。

景泰帝高興地將他抱坐膝蓋上,見其父親還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答道:“嫂溺叔援,權也。”

也正是由於李東陽機智過人的表現,年僅17歲的李東陽就以二甲第一的優異成績考中了進士開始步入了仕途,此後的他,在宦途上一路高升,到了弘治朝就已經是權傾天下的內閣首輔了。

太師撿起落榜生考卷,找其一試驚歎狀元之才:從此大明聖鬥士出世

個人情商非常高的李東陽做了內閣首輔後,他與當朝計程車林、宦官和外戚等不同派系的人相處關係融洽,堪稱明朝內閣首輔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人緣極好,且在做首輔期間緩解了朝中派系鬥爭,因此,李東陽去世後,正德皇帝朱厚照追封李東陽為太師。

我們粗略的審視李東陽會發現,他在弘治、正德兩朝雖貴為內閣大首輔,但實際上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

然而,與他平淡無奇的政績相比,這位死後被追封為太師的李東陽,生前卻從滄海遺珠之中,以老辣的眼光從一份落榜的考生試卷裡頭,給大明帝國覓得了一名光耀千秋的“聖鬥士”——-王陽明。

王陽明的父親叫王華,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考中狀元的當年,王華被安排在了翰林院工作,恰巧與李東陽共事,此後,由於二人同朝為官多年,兩傢俬交相當不錯。

太師撿起落榜生考卷,找其一試驚歎狀元之才:從此大明聖鬥士出世

在王華高中狀元的七年前,王華的長子王陽明出生,等到老爹王華在朝中為官多年,文采斐然的王陽明也被內閣首輔李東陽逐漸熟知。

弘治七年(1491)年,王陽明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殿試,然而,才華橫溢的他卻不幸落榜。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學而優則仕,讀好書進入仕途是不二首選,除此以外似乎沒有第二條更好的路可以走。

太師李東陽看到王陽明落榜,於是就撿起了落榜生王陽明的考卷仔細查閱了一番,發現王陽明的文采確實是“筆落驚風雨,文章泣鬼神”。

為了試探一下王陽明的才學,太師李東陽便找來了落榜生王陽明,太師李東陽見到王陽明就安慰道:

你的才華不比你父親的差,這次沒考上,來科一定會狀元及第的,這樣吧,提前給大家作一篇《來科狀元賦》吧

!”(《明史》),王陽明聽了也不推辭,立刻揮毫潑墨,一篇《來科狀元賦》頓時行雲流水般的一氣呵成。

李東陽沒想到,王陽明的才華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想,驚歎之下感慨道:“真乃狀元之才也”。

太師撿起落榜生考卷,找其一試驚歎狀元之才:從此大明聖鬥士出世

然而,當王陽明第二次再去參加科考時,25歲的他又第二次落榜了,父親王華便安慰道:“這次沒考上,下次努力就是的啦!”,王陽明卻相當淡定地回答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聽見兒子王陽明的這番回答,王華深信兒子王陽明一定會金榜題名的,在27歲那年,王陽明參加了第三次科考,果然,如他父親所願進士及第。

自此,踏入仕途的他開啟了一代聖人的傳奇之旅。從正德十一年(1516年)開始,王陽明擔任統轄四州的贛南巡撫,在任期內,他僅率領一幫書生和為數不多計程車兵輕而易舉地蕩平了為禍朝廷贛南匪患。

三年後,蓄謀已久的寧王朱宸濠舉旗叛亂,準備以六萬精銳兵力直搗守備空虛的南京,由於事發倉促,王守仁只好臨時拼湊起了八萬烏合之眾,然後以奇謀不斷擾亂朱宸濠的部署,最終將寧王朱宸濠的叛軍一網打盡,並活捉了朱宸濠。

此後,總督兩廣的王陽明相繼平定為禍幾代皇帝的“思田起義”和“斷藤峽盜亂”,可謂功勳昭著、名動天下。

因此,《明史》對王陽明的評價是:“

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王陽明也因其創立的“心學”流派成為大明王朝影響後世500年的“聖鬥士”。

而王陽明的門徒根據生前與王陽明的對話,將他的“心學”精髓整合裝訂成了《傳習錄》一書。王陽明心學講求“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傳習錄》中王陽明強調“修心”乃一切工夫之本源,欲成大事必先“修心”。

因此無數牛人對《傳習錄》有過這樣入木三分的評價:

太師撿起落榜生考卷,找其一試驚歎狀元之才:從此大明聖鬥士出世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杜維明說:“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國學大師錢穆說:“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必讀的書”。

任正非高度評價說自己的成功得益於王陽明心學。

這麼多牛人都對王陽明心學名著《傳習錄》頂禮膜拜,可見《傳習錄》這本書擁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因此有人說,《傳習錄》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