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四大寇”

孫中山能夠成功,第一個要感謝他的親哥哥——孫眉。

孫中山祖上並不富裕,標準的廣東農民家庭。

趕上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生活更窮困。

哥哥孫眉年僅17歲,背井離鄉跑到檀香山去打工。

這是廣東地區當時的常態,在家鄉吃不上飯了,只能遠渡大洋,要麼去南洋、要麼去檀香山,甚至去南美洲等地討口飯吃。

好在孫眉不僅能吃苦,頭腦還靈活,在檀香山打下了一片江山,成了一方土豪。

孫中山一大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改善。

孫中山12歲時,便去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依附孫眉生活、求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檀香山當時還不是漂亮國的土地,但也快了。

檀香山人民正在和漂亮國進行最後的鬥爭。

孫中山耳濡目染,知道了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奮鬥的方向。

孫眉就慘了,從此只能一直用金錢支援這個“不務正業”的弟弟去實現理想。

漂亮國佔領檀香山,孫眉破產,返回廣東祖籍地。

孫中山卻成了革命領袖,成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胡漢民等人推舉孫眉任廣東都督,被孫中山拒絕。

孫中山認為,胡漢民等人推薦孫眉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孫眉本人並無擔任這一重要職務的能力。

孫中山有點太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

孫眉在檀香山尚能闖下一片天地,胡漢民等人的推舉絕不僅僅因為孫眉是孫中山的哥哥。

1915年,年僅61歲的孫眉便鬱鬱而終。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從檀香山返回廣東,繼續學業。

1887年,21歲的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香港大學)學醫。

1892年,26歲的孫中山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在這期間,孫中山的救國思想、救國行動,未曾停止過。

他寫文呈請香山縣令,要求在香山改革縣政,特別是普及現代教育。

他經常在港澳粵的報紙上發表文章,比如名篇《農工》。

不過,壓根沒人理他。

但孫中山在這時期遇到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同鄉:

楊鶴齡、陳少白、尢列,加上孫中山自己

,成了一個小團伙。

這四個人整日泡在一起高談闊論,主要內容只有一個:

造反、推翻滿清政府!

這在當時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四人被稱為

“四大寇”

陸浩東、鄭士良等人後來也加入了這個團隊。

孫中山表現了自己對洪秀全的敬仰,經常自詡“反清英雄第一人”!

要做第二個洪秀全!

可能覺得這幾個文弱是書生只是吹吹牛,官府也沒當真。

否則定其一個謀反的罪名,這幾人可能就性命就不保了。

反清就好好反清、造反就好好造反,但當時的孫中山還是個改良主義者。

康有為出生在1858年,只比孫中山大8歲,但出名比較早。

當時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廣收學徒,宣傳西學,要“經世致用”。

孫中山想結交康有為,就去拜見。

康有為看不上尚且默默無聞的孫中山,只願意收孫中山為學生。

以孫中山的志向和清高,怎麼會拜在康有為門下,非常之氣憤。

從此,這二人成為一生之敵。

孫中山甚至一度找關係,準備上書李鴻章,闡述自己的治國理想。

為了見李鴻章,孫中山不惜把李鴻章猛誇一通,並表示自己願意到清廷做官,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孫中山本來是有機會見到李鴻章的,畢竟孫中山託的人是盛宣懷,盛宣懷可是李鴻章面前的紅人。

可惜,恰逢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忙的焦頭爛額,壓根沒空接見孫中山。

孫中山和陸浩東既來之則安之,索性在天津和北京兜兜轉轉了好一大圈。

這是清朝的腹心之地、心臟地帶。

轉了這一圈,也讓孫中山看透了清朝的沒落和腐朽。

孫中山最後感嘆一句:“和平之法,無可實施。”

從此,孫中山堅持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再無改變過。

孫中山稱“四大寇”時期為“革命的言論時期。”

其實不然,那應該是孫中山“革命的迷茫時期。”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孫中山和“四大寇”

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