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歷史上有很多童謠,幾乎每個年代都會有自己的童謠。一個童謠一般都傳唱著這個時代的特點。所謂童謠並不是小孩編出來的,而是一些老百姓或一些文人編出來故意讓小孩傳唱的。即便是在近代也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甥,你也去。”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在歷史上有的童謠看似簡單明瞭,但只要你細品就會發現它暗藏玄機。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首童謠是這樣寫的:“

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遠我道,不遠打爾腦。

就是這麼簡單,不用加註解我們也能看明白,字面意思就是讓羊乖乖地吃草,如果不好好吃就早點離開這兒,不然小心我打你腦袋。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但如果結合當時的朝代和背景那就不只是這麼簡單了。這首童謠是是齊廢帝時的傳出來的,在當時北齊有個大臣叫楊愔,非常受北齊皇帝高洋的賞識,一直以來都委以重任。齊文宣帝高洋是代魏自立時,害死了魏孝靜帝。他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孝靜帝的皇后許配給了楊愔,可見對楊愔的重視。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齊文宣帝高洋在臨終前兒子高殷只有十六歲,且性情軟弱,高洋擔心他難成大事,於是在遺詔裡讓楊愔盡心輔佐自己的兒子治理天下。然而文宣帝高洋剛一死朝堂內部便掀起了一場奪權之爭。當時,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身為皇叔,威望很高,對高殷的威脅很大,楊愔對二王也是非常忌憚。但為了保住自己權力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試圖削弱二王的勢力,沒想到經過幾次努力卻適得其反。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有一次楊愔與他的一些心腹密謀要除掉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於是楊愔設計將二王派到外面去做刺史。但卻不知二王早已得到密報,他們將計就計,在尚書省大宴百官,欲先下手為強。最後在拜職會發動政變,不下打手,還沒等楊愔反應過來就被打了個狗血淋頭,一直眼珠都被打了出來。

接著,二王將楊愔帶到小皇帝面前,要皇帝下令殺了他。小皇帝誠惶誠恐表示只要叔叔們饒了我性命,這些人你們隨便處置吧。最終楊愔等同盟全部被殺害,太皇太后婁氏把金子放在婁氏的眼眶裡“聊表心意”才保住了一命。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而這種童謠正是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情況,“羊”便是“楊”的諧音,藉助“羊吃草”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在封建帝王統治下官吏們的三條出路:

第一,就是“吃野草”乖乖聽話,不要有太多心思。

第二,“不吃野草遠我道”,要是不想聽話,那就扔掉現在的飯碗,離開你的“道”。

第三,“不遠打爾腦”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想離開,還不乖乖聽話,那就別怪我打你了

可見,這首童謠絕不是發生於兒童,即便是一般成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我們再來看另一首

“千里草,禾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這是漢獻帝時期的童謠。從表面上上看就是:這千里草長得真茂盛,不到十日就沒有雜草生長的餘地了。

但是細品它的寓意就會讓人非常驚訝了。我們知道漢獻帝是奸賊董卓當道,禍亂天下,萬民皆怨。仔細看這首歌謠,他第一句“

千里草

”,正好可以合成一個董卓的“董”字;而“

十日上

”這不就是一個“卓”字麼。“

不得生

”就簡單了,就是詛咒董卓去死,而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了。此童謠正是反應了當時董卓當道,民生哀悼的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再看《宋徽宗時京師童謠》的一首童謠是這樣的:“

殺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 字面意思就是農忙時的一種狀態。但卻也蘊藏著深意,宋朝當時有三位大臣分別是童貫、高俅和蔡京,而

“穜、蒿”

代表的就是童貫和高俅,“

”代表蔡京,“

羔兒

”也就是高俅的兒子。而拼在一起就是要將這三人殺、割、吃啊!

歷史上的一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暗藏玄機

歷史上還有很多童謠,都有其背後的故事。有很多學者對歷史上的童謠進行過研究,這些童謠看似童言無忌其實卻都是暗藏玄機,學者們從中總結出一個規律“亂世多於盛世,王朝末期多於王朝早期”,也就是說這些童謠的出處在於人為而非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