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說起諸葛亮,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大多數是是他的多智近妖的智者形象以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透過“三顧茅廬”才答應出山的,其分量不可謂不足。假如我們站在劉備的角度上,因為當時劉備亟需一位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抵禦強敵的謀士,既然徐庶不得不屈身曹營,他只能選擇拜訪諸葛亮。

可是,假如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即諸葛亮的視角出發,卻不禁感到奇怪:為什麼享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會選擇在當時並無多少實力的劉備作為主公呢?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諸葛亮看重了劉備的身份

要知道,當時劉備的境況可謂是十分落魄,不僅沒有一個安穩的居所,而且還不得不依附於劉表。諸葛亮即便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可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並且,當時各地的諸侯勢力,包括一統了北方的曹操,以及雄踞於江東的孫權,都是擺出了求賢若渴、廣招賢才的意圖。如果諸葛亮選擇跟從曹操或者孫權,豈不是更加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才智,取得更高的成就?

實際上,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身上的特別之處,即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也就代表著,劉備是漢室宗親。儘管在劉備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就已經中落了,可是血濃於水的血統卻是實打實的,這也讓劉備經常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招攬英才。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往返三次拜訪諸葛亮,在第三次面見到了諸葛亮以後,後者才是給劉備講述了天下三分之計,史稱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到了劉備的特殊身份: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十分看重劉備身為漢室宗親的身份,並且他所抱有的目標也是和劉備一樣,那就是復興漢室,剪除國賊。

二、劉備雖然勢力弱小,但是發展空間很大

僅憑一個漢室宗親的身份,當然不足以說清楚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因為當時的劉璋、劉表,也都是漢室宗親,並且勢力更加強大。那為什麼諸葛亮不去選擇這兩位呢?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其實早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因為父親病逝,諸葛亮就不得不與弟弟投奔到叔父諸葛玄的家中。沒過多久,諸葛玄便是帶領全家轉移到了荊州,投奔劉表。

在與劉表的相處期間,諸葛亮就認定此人目光短淺,安於現狀,只是漢室的一隻蛀蟲而已。對於劉璋,諸葛亮也有一番犀利的評價: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所以,諸葛亮認為自己如果去投奔他們的話,就是英雄毫無用武之地了。相比之下,劉備雖然目前的勢力較弱,但是卻志存高遠,一心想要匡扶漢室。並且,劉備的麾下僅僅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能征善戰的武將,卻一直缺乏一位能夠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謀士。

所以,選擇投奔劉備,對於諸葛亮來說才是真正的不二之選,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曹操、孫權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他們的勢力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麾下的文臣武將多得不計其數,濟濟一堂。就蒜諸葛亮強行地擠了進去,恐怕也只是一個橘外人。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三、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十足,令人感動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之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劉備的十足誠意,以及諸葛亮的感激涕零: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正是因為劉備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表現出了自己求賢若渴的態度,才讓一向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大為感動。相比之下,曹操和孫權雖然經常對外宣稱自己廣招賢才,但是他們在行動上卻遠遠比不上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兩個故事就知道了。第一個就是曹操在徵召司馬懿的故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時候,曹操出任丞相,強行地徵召了從前一直拒絕徵辟的司馬懿。為了逼迫司馬懿就範,曹操還曾經下令,如果他再拒絕的話,就直接將他給投入大牢之中。

第二個則是孫權嫌棄“鳳雛”龐統的故事。原來當初龐統在毛遂自薦的時候,孫權卻認為他的樣貌過於醜陋,於是就隨便給他分配了一個職位。這一點就讓一向心高氣傲的龐統感覺到自己被羞辱了,於是便離開東吳,投奔了蜀漢。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孫權?

小結

如果當初諸葛亮沒有選擇劉備,而是投奔了其他人的話,只怕三國曆史就要被改寫了。正因為此,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當初劉備願意放下身段,三顧茅廬,請求諸葛亮出山;後來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亦是為蜀國基業的建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魚得水,魚的生存仰仗於水;水的活泛也需要魚,兩者相輔相成,相依相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