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撰文|趙固仁

“做官難,難做官,想做清官是更加難,一件官衣度日艱,兩袖清風熬飢寒。”這是電視劇《濟公》裡的一句臺詞,卻形象道出了做官的難點。古代做官為什麼難?如若不想做清官自然不難,難的是要做清官。在清代,尤其是做京官是相當艱難的,因為什麼?低薪制度讓京官叫苦連天,卻又無可奈何。拋卻歷代來講,單從清代來看,便很有代表性。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康熙批覆奏摺

康熙八年,監察御史趙璟給皇帝寫了一份奏摺,專門對在京官員貧窮生活進行了訴求,他指出,京官的薪資連普通溫飽都難以為繼,加之各項支出龐大,因此希望皇帝給這些官員增加薪酬。然而建議最終被擱置。

到了雍正時期後經過研判,最終決定實行耗羨歸公,並且給地方官額外增加養廉銀,京官也開始實行“恩俸”即雙工資制度,但是涉及層面並不廣泛。真正讓京官普遍得到福利的是乾隆時期,無論級別高低一律按照原來俸祿加倍發放,彷彿讓京官過上了經濟實惠的生活。

其實不然,此後的京官依舊窮困。還是因為京官的支援相當龐大,而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官場潛規則的各種場面應付,甚至也可以解讀為是官場潛規則的盛行導致了京官的錢不夠花。其中,禮尚往來必不可少。不同的是,京官儘管收入不高,但禮數最多,面子功夫必須做足。像必不可少的三節兩壽,座師、房師加一起,一年下來,沒有百八十兩銀子肯定不行。過去有一首詩說:先裁車馬後載人,裁到師門二兩銀。惟有兩餐裁不得,一回典當一傷神。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相關畫面

就是裝點門面的物件一個一個裁撤,維持不得已的生計。

此外還有長官、上司,同鄉、同僚的禮數更不能缺,這是一筆相對更大的開銷。這其中還包括官員的僕役、轎伕、門房的門包、門茶,一樣也不能少,因為官員在過去所使用的人,都是自己花錢僱來的,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臨時工”。

雖然是臨時工“,但是本衙門的眾多茶房、皂隸、僕役,也要按節犒賞。在北京的一個嚴冬季節,李慈銘窮得把自己的皮大棉襖送進了當鋪,因為必須給轎伕、僕役賞錢。這是京官始終要保持的身份和體面。有趣的是,此前做京官的曾國藩因為窮困而被下人看不起,乾脆主動“炒了曾國藩的魷魚”,讓曾國藩相當尷尬氣憤,因此還寫了一首《傲奴詩》,最後卻不得不承認:“誰知傲奴乃過我”。連個奴子都比我厲害了。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曾國藩日記

除送禮之外,京官生活中另一大花銷是請客吃飯。

京官生活的一大特點是安閒的“穩定”。許多衙門的作風是“官不理事”,只有初一十五點卯,所以有大量時間可用於酒食嬉戲。京官又生活在一張同鄉、 同門、同僚編織起來的大網之中。一個官員要遵守官場的遊戲規則,他才能生存下去,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圈子文化。為了維持自己的人際關係網, 需要不停地聯絡聚會。每年必不可少的 聚會吃飯是新春各部院的團拜,往往每年輪值一二人承辦,大擺宴席,延請戲班,價格不菲。除團拜外,平日也是日聚宴。

清人張宸的 《平圃遺稿》說,京官聚宴習以為常,“若不趕席、不宴客,即不列於人數”。就是說你當官的圈子丟了,以後的所有人脈都將斷絕,這種情況對於熱心功名的人來說後果確實相當嚴重。因此京官生活的特點是政務不多,各種娛樂活動卻相當繁忙。因此每至夜則車馬盈門,燈紅酒綠。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中經常提到的飯店名則有“聚賓堂”、萬福居“ 、“便宜坊” 等。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李慈銘日記

京官們還經常組成各種“沙龍”,或為品鑑詩文,或為研究學問,每會則必然聚餐。道光年間出版的《都門紀略》有詩曰:家居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最怕人情紅白事,只單一到便為難。京官要不倒架子,要維持與他身份相稱的生活,就要講求居室、姬妾、輿馬、僕役,再加上歌郎、戲曲、冶遊、飲宴,這才構成整個京官生活場面。

按照各時期的物價水平計算,京官的收人維持其基本生活綽綽有餘,但要維持其官樣生活,即與身份相稱體面,必須依賴外官的別敬、炭敬、冰敬。

曾給曾國藩做過幕僚的薛福成總結說,歷史上,人們樂為京官而不樂為外官,但明清卻倒轉過來:“自古設官,重內輕外。。。。我朝頒祿,因明舊制。京員俸薄,不逮漢唐十分之一。又自耗羨歸公之後,外官有養廉,而京員無養廉,人情益重外輕內。”說的基本符合清代京官外官收人懸隔的實情。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外官收入一覽表

如果一位京官想要拒絕這種風氣,那麼所能面對的就是更為艱難的生活。當然也有一些拒絕潛規則,只靠自己一點薪水過日子的相當操守的官員,如之前沒有遇到普漲薪資待遇的清代名臣張鵬翮“居無一宅, 食無半畝,敝衣布被,家計蕭然,四壁空虛,一棺清冷,貧宦與老僧無異也。”于成龍因長年捨不得吃肉,只吃青菜,所以得了一個綽號“於青菜”。辭世後,遺物僅有綈袍一襲,靴帶二套,粗米數斛,鹽豉數器,白銀三兩。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相關畫面

陳瑣當上巡撫,平時也不捨得吃肉,“其清苦有為人情所萬不能堪者”,康熙當著眾大臣稱他為“苦行老僧”。這些官員的操守是在付出巨大的物質忍耐力才達到的。此外嘉慶帝老師立朝五十年的名臣朱珪去世時,“臥處僅一布被布褥,其別舍則殘書數篋而已,見者莫不悲感”。李慈銘日記中提到“以閣學攝禮、兵二侍郎”的“素無清名”的袁希祖之死更有代表性:“咸豐十年,袁希祖閣學暴卒。啟其篋,僅白金八兩,無以為殮。公卿為率費具棺。 袁以閣學攝禮、 兵二侍郎,素無清名。去歲方自閩典試歸,而其貧至此,京官之況可想。”

京官之窮在光緒時期京官劉光第把這種貧寒發揮到了極致。

他後來因參與變法而獲得重用後,操守和作風在軍機中也獨樹一幟。升了官,別人都要給報信的太監賞錢,只有他一個錢不給: “向例,凡初人軍機者,內侍例索賞錢,君持正不與”。不僅如此,誰家有事,他也不隨禮:“禮親王軍機首輔,生日祝壽,同僚皆往拜,君不往;軍機大臣裕祿擢禮部尚書,同僚皆往賀,君不賀;謂時事艱難,吾輩拜爵於朝,當劬王事,豈有暇奔走媚事權貴哉?其氣節嚴厲如此”。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窮困潦倒的劉光第

當了軍機章京,別人每年都可以收到大筆外官送的禮金,只有他一文不要:“(光第)性廉介,非舊交,雖禮饋皆謝絕。既人直樞府,某藩司循例饋諸章京,君獨辭卻。或曰:‘人受而君獨拒,得毋過自高乎?’君赧然謝之。”

如此當官風格,讓他升官反而更為賠錢,以至於每年要賠五百兩。對此情形他自己在家信中說:“兄又不分軍機處錢一文如不當多時,所賠猶小;如尚不能辭脫,則每年須幹賠五百金。”

基於以上原因,劉光第的生活自然擺脫不了艱窘。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描述自己的情形說,因為今年收入少,所有家務,都是老婆帶一女僕親自幹: “兄今年京中尤窘迫非常,以致連廚手亦不能請了,全是一婢女與敝室同操作,日無停趾”。因家裡越發破舊得不像樣子:“去夏大雨後,屋頂全漏,爛紙四垂,屢次覓裱糊匠不得,及覓得,又以價太昂,屢相齟齬,直至冬月,始迫於不得已,費十餘金,乃收拾完好……頂棚末裱好時,客廳堵事,俱頗潦草。”窮的連房子漏雨都沒錢修理,也真是到了一定程度。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清代官員袍服等級制度

由於居住偏遠,養不起車馬,每天上班徒步十多公里,這種貧困狀況貫穿了劉光第京官生涯的始終。關於一般中 下級官員悲慘生活的資料更是比比皆是。有京官的自述,比如李慈銘自己日記中常有“近日窘絕,殆不能舉火”等記載;,當時還有個官員戴璐在《藤陰雜記》透過自己的目擊,記述張衡任工部司官時,“貧不能舉火”,就是連飯都做不起了。

李慈銘日記記載晚清的一個刑部主事,“貧瘁不堪, 門庭蕭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令李慈銘見了“毛骨灑悚”。嚇得他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某京官的親 友也提供過這樣的旁證:“餘屢次入都, 皆寓京官宅內,親見諸公窘狀,領俸米時,百計請託,出房租日,多方貸質。”

清代京官到底有多窮?有人揭不開鍋,形如乞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相關畫面

對於這一現象,康有為還給了比較系統的總結說:‘京官寒苦,尤世所無。即大臣歲人僅數百金。。。故自大學士至於七品京曹,苟非望得總裁、主考、學政、房官閱卷之差,以認門生,收贄敬、冰敬之金,部曹借捐官印結之人,殆皆餓死。”

因此,清代的京官普遍窮困,但是如果放棄操守,而終日與地方處好關係,每年也可以得到許多各種“敬“,然後在京官圈子裡不斷的研究銀子,日子過得也相當舒服,反之,如果單靠自己薪俸而堅持操守的京官,註定活得相當狼狽。

參考資料《一個京官的自述》、《李慈銘日記》、《給曾國藩算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