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渾河畔:7000明軍大戰數萬八旗勁旅,雖敗猶榮

在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庇護下,13副盔甲就敢起兵創業的努爾哈赤逐漸蠶食女真各部落,勢力如日沖天,擁眾十餘萬,彎弓之士四五萬。主子李成梁死後,一向低調做人的努爾哈赤終於露出了牙齒,他以“七大恨”為藉口,宣佈起兵討伐大明帝國。經過“萬曆三大徵”後,明朝元氣大傷,精兵不能及時補充,糧餉更是十足匱乏,再加上前線將帥之間勾心鬥角不能協調一致,導致明軍連連被努爾哈赤擊敗。1619年春,明朝、蒙古、朝鮮三方聯軍5萬餘人在薩爾滸之戰中一敗塗地,總兵杜松、劉綎等猛將陣亡。此戰後,努爾哈赤更加藐視明朝,時常出兵攻擊明朝遼東各軍鎮,八旗所到之處,各軍無不潰逃。因此,當時便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之說,簡直把滿清八旗捧上天。

喋血渾河畔:7000明軍大戰數萬八旗勁旅,雖敗猶榮

不過,八旗並非如傳說中那麼厲害,和中原王朝強盛時期的軍隊沒有可比性。縱觀滿清三百年,八旗在遇到強勁對手時,其表現實在不怎樣。且不說康熙皇帝親自組織的三萬八旗精銳攻不下只有八百“俄匪”駐守的雅克薩城,以及在三藩之亂時八旗躲在綠營後面之種種拙劣表現。就算是八旗處在巔峰時刻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八旗兵也只能欺負一鬨而散且相互內鬥的明軍,若是遇上敢於血拼之明朝精銳力量,也是絲毫不佔上風。1621年,渾河岸邊,努爾哈赤親率五六萬八旗勁旅向人數只有三千且孤立無援的“戚家軍”發起進攻,結果只換來無數具屍體,損失近萬人。戰鬥到最後時刻,“戚家軍”只剩下數十人,但依然堅守陣地,絲毫沒有撤退或投降之意。此時,八旗已經被打怕了,他們不敢繼續向“戚家軍”發起近身肉搏,而是用弓箭將其射殺。此戰,八旗雖勝利,但卻異常“丟人”,處在巔峰時刻且人數佔有壓倒性優勢之情況下,居然被打得“畏懼”。

喋血渾河畔:7000明軍大戰數萬八旗勁旅,雖敗猶榮

趁著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之千載良機,後金大汗努兒哈赤為了掠奪更多人口、糧食、牲畜,以渡過明末那該死的“小冰期”,他再次嚮明朝發起大規模進攻,目標是當時遼東四大戰略重鎮之一的瀋陽城。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親率五六萬大軍(朝鮮使者說是10萬)向瀋陽進逼。聞之努爾哈赤來犯,明朝決定派兵增援,準備兩面夾擊後金,一舉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勝利,明朝從內地調來兩支勁旅,即是秦良玉石柱土司兵(白桿兵),浙江陳策、童仲揆、戚金之浙軍(戚家軍),共計7000人,其中“白桿兵”4000,“戚家軍”3000。可惜,瀋陽守將賀世賢、尤世忠均為“有勇無謀”之徒,居然在己方兵力處於劣勢之時主動進攻八旗軍,而且還一路狂追,以致中了埋伏,兩員大將相繼戰死。乘著勝利之餘威,努爾哈赤揮師攻擊沈陽,城內蒙古兵開門投降,城池就此陷落。

瀋陽失守後,明軍兩面夾擊後金之計劃已經破產,川軍、浙軍應當就此撤退,以便儲存實力,為下次作戰準備。不過,遊擊將軍周敦吉卻強烈要求和八旗軍決一死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白桿兵”前線統帥秦邦屏、秦民屏等只能表示同意;“戚家軍”年近70的老將陳策、童仲揆、戚金等也願意留下來一同參與此次戰鬥。為此,“白桿兵”4000駐紮渾河北岸;“戚家軍”則駐紮在渾河南岸,兩軍相互策應。不過,這兩支軍隊之“磨合”程度令人堪憂,在作戰中基本是搞單幹,而不是一起投入戰鬥,以致後來被後金各個擊破。要知道,努爾哈赤可是帶著處於上升期的五六萬八旗參戰,在戰鬥力相當之情況下,八旗兵力可是碾壓“白桿兵”、“戚家軍”。

喋血渾河畔:7000明軍大戰數萬八旗勁旅,雖敗猶榮

拿下瀋陽後,努爾哈赤萬分高興,於是就帶著得勝之師向渾河岸邊進攻,力圖抹掉這兩支不自量力的明軍。在努爾哈赤親自指揮下,紅甲喇軍幾千騎兵率先向“白桿兵”陣地發動攻擊。由於之前戰鬥太過順利,明軍往往一觸即潰,因而紅甲喇軍連盔甲都不披,以示藐視“白桿兵”。可惜,這回他們遇到了強勁對手,“白桿兵”不但不撤退,反而用長槍陣擋住騎兵衝刺。當紅甲喇軍從馬上墜落時,他們立刻使用奇形怪狀之大刀將落馬之八旗兵斬首。第一波衝擊,紅甲喇軍死傷一千多,兩位將領被俘虜,只能乖乖撤退。聞之紅甲喇軍大敗,八旗上下震驚,努爾哈赤只能相繼投入白標兵、黃標兵,但還是毫無懸念地失敗,“白桿兵”陣地絲毫不見破綻。為此,努爾兒哈赤心灰意冷,準備下令大軍撤退,不想將人丁本就稀少的女真族消耗在此處。

就在努爾哈赤準備撤兵時,第一個投降後金的明軍將領李永芳向努爾哈赤獻上一條妙計,即使用大炮攻擊“白桿兵”,操作大炮之人則是從瀋陽俘虜而來的明軍炮手。如此一來,以冷兵器為主且人數稀少的“白桿兵”麻煩就大了,畢竟人肉擋不了炮彈;秦民屏、秦邦屏兄弟倆陣亡,“白桿兵”除少數突圍去“戚家軍”營地外,其餘全部犧牲。擊敗“白桿兵”後,努爾哈赤決定繼續向人數僅為3000的“戚家軍”發起進攻,力求全殲這些敢於抵抗自己的明軍。此時的“戚家軍”雖然沒有了戚繼光時代之輝煌,但其裝備和戰鬥素養還是相當不錯。接下來的戰鬥證明,若是“戚家軍”人數有八旗之一半,估計努爾哈赤將會被俘虜並送往北京受凌遲處死。

喋血渾河畔:7000明軍大戰數萬八旗勁旅,雖敗猶榮

八旗軍向南岸移動時,陳策、童仲揆、戚金等已經利用戰車構築起一道環形防禦陣地,車上架設佛朗機炮,陣地內則是拿著三眼火銃以及火繩槍之步兵。戰鬥打響時,八旗兵一擁而上,妄想利用人數優勢碾壓“戚家軍”,誰知卻在500步開外被大炮一頓猛揍。八旗兵衝到100步時,“戚家軍”萬槍齊射,八旗兵人仰馬翻,死傷無數。再往前靠近時,“戚家軍”擺出“鴛鴦陣”隊形,前隊利用狼筅將八旗兵刺傷,後隊則拿出從日本武士刀改良而來的“戚家刀”快步上前,斬殺受傷之八旗兵。幾番戰鬥下來,八旗兵心驚膽戰,“戚家軍”陣地卻巋然不動。很遺憾,“戚家軍”畢竟人數少,所備彈藥也不多,戰鬥越久就越吃虧。更要命的是,附近明軍幾萬大軍卻不發兵救援,作為後援的朱萬良三萬大軍又被皇太極和代善擊敗,以致“戚家軍”徹底成為孤軍,深陷絕境。

即使“戚家軍”已經成為孤軍,但依然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當“戚家軍”只剩下幾十人時,他們還是組成戰鬥隊形,八旗兵卻已經失去了戰鬥之勇氣,只能使用弓箭將其射殺。此戰,“戚家軍”除少部分突圍成功外,其餘均戰死,包括陳策、童仲揆、戚金等三位大將。八旗雖勝利,但卻非常丟人,號稱“滿萬不可戰”之超級勁旅,在戰鬥最後時刻居然喪失了進攻的勇氣,畏懼了死亡。試想,若是崇禎能夠信任手下將領,鼓勵組建類似“戚家軍”之武裝力量,何懼清兵和李自成呢。

參考書目:《中國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