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作者:首刊·老槍 / 編輯:低端男人

前段時間,一條短影片火了。

一個年紀在四五歲左右的小姑娘,身著白色T恤,藍色長褲,揹著粉色包包,走進一家商店。

她什麼話也不說,掏出一沓零錢遞給老闆。

老闆以為,她是沿街乞討的孩子,擺擺手示意她離開。

隨後,小姑娘又掏出一個小布娃娃,再次遞給老闆。

老闆忙著跟員工說話,有些不耐煩了,伸手趕她走。

旁邊的員工小夥子察覺到事有蹊蹺,蹲下問小姑娘,為什麼要給我們錢和玩具。

小姑娘說,

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小朋友回家跟爸爸合影,我沒見過爸爸,他長得像我想象中的爸爸。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所有刷到影片的網友,步調整齊地評論“看哭了”。

作為一箇中年男人,我也算是經歷過些許世面的人,當看到小女孩拿出娃娃遞出去的時候,我哽咽了。

一卷零花錢,一個公主玩偶,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寶貴的東西。

這卷零花錢想必是攢了很久很久吧。

然而,

再珍貴的東西都比不上有一個“爸爸”。

作為成年人,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可以沒有玩偶,可以沒有零花錢,但不能沒有爸爸。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去父親,中年失去喪偶,老年失去兒女。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姑娘沒有爸爸,或是爸媽離婚,或是天災人禍,我們無從得知。

一次社會實踐,揭開一道社會的傷疤

在此以前,網路上曾有一段類似的影片。一個6歲的孩子,因為沒有爸爸,完不成老師佈置“跟爸爸”合影的作業,跑到大街上尋求路人的幫助。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很多路人都以為孩子是騙子,紛紛避而遠之,以各種理由推脫拒絕。

也有路人告訴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是值得表揚的,但是要誠實,要跟老師說實話,因為沒有人可以揹著謊言過一輩子。

一些熱心的網友聽說小孩從小沒有爸爸,遭到同學笑話後,果斷地掏出手機摸摸孩子的頭,跟她完成合影。

並且囑咐孩子說,別人的嘲笑,你可以當作耳旁風,自己要自立自強,你自己心裡堅強就行了,只要自己內心強大,即便沒有爸爸也沒關係。

“我19歲就上了軍校,自己成家立業,直到現在都是靠自己,讓你自己強大起來。”

“你不是沒有爸爸,只是有的時候可能媽媽不方便跟你說,那是大人的事,不要太在意了,無所謂,你也不要跟人家計較,那些流言都是不攻自破的,好好學習,學習好了什麼都好。”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再看看評論區,有人傾訴自己的故事,有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有人譴責冷漠的路人,有人的心裡埋藏著跟小男孩一樣的過往。

有一位單親媽媽歇斯底里了,

她發誓即使此生孤獨到老,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愛,不會讓孩子的生活因為父愛的缺席,而感到難過

雖然是一次社會實踐,影片裡小孩的故事是真是假,我們無從知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社會百態。

平均25戶有1戶是單親家庭,平均200戶家庭有7戶單身媽媽

喜歡上網的朋友不難發現,伴隨短影片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單親媽媽生活Vlog正在“異軍突起”,而生活中離婚的見聞也與日增多。

實際上,中國目前的單親媽媽群體遠比想象中要大。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2018年婦聯資料顯示,中國的總家庭戶數為4。5億戶,單親家庭已經超過2000萬戶,佔到百分之二十五,相當於二十五戶家庭中,就有一戶單親家庭。

而2000萬戶單親家庭中,有70%的比例為單親媽媽家庭。換而言之,平均200個家庭有7個單親媽媽。

這個比例已經很高,很高了。

婚姻破裂,首當其衝的是孩子

一段破裂的婚姻,對家庭來說,無疑是一段悲傷的故事。

對於已婚未育的夫妻來說,如同談了一場戀愛。分手也就分手了,往後餘生各自安好,總會找到新的歸宿。

各有各的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有幸再見,也只是過客。無緣相會,也不過如此。

人的一生,相聚相散不差這一回。無非情感上有些感傷,時間上有些浪費。

前任給不了的溫暖,總會在後來人的身上找到。

再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人的胸膛,換一個人來溫暖照亮自己的人生罷了。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如果是有孩子的夫妻了,離婚的性質完全不同了。

不單單是付出情感、時間、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更是把下一代的人生也押上了。

此時的離婚,在意味著失去一個家庭的同時,還割裂了本該屬於孩子完整的愛。

在所有離婚的夫妻中,大多數以年輕夫妻為主,他們做出離婚決定時,孩子尚處在懵懂無知的年紀,也是最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

他們剛剛知道有爸爸媽媽的概念,卻突然地、朦朦朧朧地失去了父愛或母愛。

最根本的問題不止於此。

父母離婚後,必然會組建新的家庭,無論孩子判給誰,將來都要面臨新的家庭環境,與一個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幼小而敏感的心靈,又有多少人去關注過。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單親孩子的“自卑”根源是溝通的缺失

有一位朋友現年40歲,他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17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

父親去世後,他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一句話形容說,家道中落。

母親承受不了父親的突然離去,精神變得恍惚,在很長的時間裡,時常神情發呆。

親朋好友眼看他們家失去頂樑柱,紛紛與他們保持著安全距離。

生活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好在透過奮鬥,朋友考上大學留在城市,買了房子把母親接過去一起住。

有一次,跟他一起喝酒時,他酒後吐真言。

他說,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都有自卑和灰暗的一面。

這種自卑和灰暗絕不是因為“單親”造成的,而是來自父親和母親缺少對孩子的照顧和交流。

換句話說,夫妻一方的去世和離異,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傷害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倖存”的一方對待孩子的態度。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他說,父親去世後,給他最大的影響是家裡的空氣凝固了。

母親整天神情恍惚,家裡除了“該吃飯了”,再也沒有其他的交流。

或許是因為過往的生活太冰冷,朋友的性格沉默寡言,喜歡拼命工作的生活狀態。

結婚後,有了妻子,有了孩子,家庭成員從母子相依為命到五六口人,慢慢地那種喪父之痛和靈魂深處的自卑感消失了。

從朋友的經歷來看,

我們不能否認家庭婚姻變故給孩子帶來的客觀傷害,但與不可抗拒的力量相比,親人的主觀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性格走向

有一部電影叫《六人晚餐》,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雲南重工業基地的故事。

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的愛恨別離,有一句臺詞令人動容:

有誰注意精神那一方面的事情嗎?這是樣板化與標準化的要素,被切割、被壓榨下的生活,人人面目含糊。

老師佈置作業跟爸爸合影,小女孩的一個舉動,單親媽媽們哭了

別再給單親家庭的孩子貼上“自卑”的標籤了。

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外人往往不自覺地感覺他們“容易自卑”。

就好比,影片裡顯示的那樣,好心的路人都是用安慰的話,去鼓勵孩子“不要自卑,勇敢地生活”。

殊不知,這是好心辦了壞事。

當你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自卑”時,你已經把他們視為“可憐”的弱者,潛意識裡會不自覺地用可憐、同情的表情與語氣跟他們交流。

這份“好心”,無形中給孩子加了一道重重的籌碼。

對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覺得,因為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所以你們才會格外小心翼翼地跟我說話,

難道我必須被“有差別”的對待嗎?

當所到之處,處處都是“容易自卑”的氛圍後,孩子想不自卑都難了。

“自卑”,不只來源於生活的突遭變故和幼年的不幸經歷,而是周圍人對待他們的態度。

筆者一番話,未必言之有理,最終只想說明:

單親家庭或者雙親家庭,就像人單眼皮雙眼皮沒有差別,其實是上一代的情感選擇。

願所有的缺席,都有另一種溫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