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啟示錄:吳三桂叛變的藉口太無恥!

上回說到李自成在戰略上的短視,註定了大順政權不能長久,而吳三桂的反叛,拉開了農民軍失敗的帷幕。山海關夾在清軍和大順軍的對立之間,與南方明朝掌控的區域並不連通,因此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靠一方。一開始吳三桂是決定投降大順的,因為像唐通之流都封了定西伯,而在明朝時,吳三桂就被崇禎封為平西伯,投降大順後至少是個侯爵。

同時明朝官員投降大順也是大勢所趨,大順畢竟是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權,1964年3月22日,吳三桂帶領部下去北京謁見新主。3月26日,吳軍行至離北京不遠處的河北玉田縣,吳三桂突然改變主意,由投降大順改為依附大清。吳三桂叛變的主要原因在史籍中說法不一,主要的觀點有兩種,較為著名的就是因為他的愛妾陳圓圓,另說從北京逃出的奴僕謊報吳父吳襄全家已經被大順軍查抄。

南明啟示錄:吳三桂叛變的藉口太無恥!

根據大順軍抄家助餉的傳統,吳三桂可能認為李自成的召見是一場騙局,亦或是大順軍查抄官紳,自己的利益並不能得到保全。於是吳三桂突然調轉兵馬,直撲山海關,對剛剛接手防務的唐通發動突襲,唐通兵力不到吳三桂的五分之一,山海關被吳三桂佔領。

隨著明王朝的衰落與滅亡,遼東的滿清並不滿足於佔領遼東。皇太極病逝,多爾袞攝政,他致書與李自成,揚言要與大順軍同滅明朝、共分天下。但是清軍還未發兵,大順軍就已經進入了北京城,雖然失去了共同滅明的企圖,但多爾袞勢要在明朝滅亡後分一杯羹。於是清廷動員全國十歲至七十歲的男丁參軍,除少數留守外,計滿洲、蒙古、漢士兵約八萬,準備從薊州、密雲破牆而入,避開山海關進取中原。

然而多爾袞行至半路,意外獲得吳三桂的使者,帶來了求援信函。信中吳三桂要求多爾袞帶兵到山海關,與吳三桂合兵“

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

”。吳三桂以明朝孤臣的名義請求清軍幫助討伐大順軍,事成之後封疆裂土回報清廷。然而事實上明朝這時候已經不存在,而且吳三桂也沒有權利決定割讓領土,這種說法只是吳三桂賣國求榮的無恥藉口。

南明啟示錄:吳三桂叛變的藉口太無恥!

多爾袞心知肚明,回信中對吳三桂許以“晉封藩王”,更堅定了吳三桂降清的決心。大順軍主力在李自成、劉宗敏的帶領下逼近山海關時,吳三桂再次派人催促多爾袞。多爾袞情知形勢嚴峻,於是下令兼程行進,在距離山海關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此時大順軍與山海關守軍正在激戰。

兵力對比大順軍十萬,吳軍五萬,清軍八萬,雖然清軍的戰鬥力較強,但只要吳三桂沒有降清,大順與吳軍聯合,清軍是無法入關的,多爾袞最多是像皇太極一樣在北京城下逛街搶掠而回。但事實總是殘酷的,隨著吳三桂的倒戈,形勢反而對大順軍不利。

李自成大軍4月13日從北京出發,路上遇到吳三桂派來的使者,稱吳三桂仍願意投降。李自成於是派使者到山海關談判,並放緩了行軍速度,大順軍達到山海關的時間晚了三天,中了吳三桂的緩兵之計。4月20日抵達,次日上午大順軍發動總攻,雙方激戰一晝夜之後,吳軍已經出現難以支撐的狀況,有的已經開始向大順軍投降。

22日,吳三桂匆忙帶領部分士兵與當地官紳出關,請求多爾袞立即參戰。經過幾天的觀察與聯絡,多爾袞決定出戰,並囑咐吳軍系白布於肩,以分辨敵友,同時下令清軍進入山海關,對大順軍作戰。大順軍雖然拼死抵抗,但攻守易型、敗局已定,面對以逸待勞的清軍毫無招架之力,李自成決定撤軍,撤軍途中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斬首,回到北京後殺掉了吳三桂全家,可見李自成對吳三桂之痛恨。

南明啟示錄:吳三桂叛變的藉口太無恥!

吳三桂在山海關戰役結束之後迅速帶領軍民剃髮易服,多爾袞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山海關戰役是明清之際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決定了是由大順還是清廷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只要將清軍攔在關外,大順軍大機率能夠完成統一,而清軍一旦入關,大順軍擋不住清軍的鐵騎。戰役的結果一目瞭然,清軍獲勝,大順軍一敗塗地。

這與大順軍領導人的目光短淺有直接的關係,導致大順軍的任務從推翻明朝變成了對抗清朝,而清廷入關佔領北京,揭開了清朝統一全國的序幕。吳三桂的封王在漢族士紳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讓廣大不滿足大順軍抄家助餉的漢族官紳,一夜之間都變成了擁護清朝的中流砥柱,使後來對抗清朝的大順、大西、南明處境更加艱難。

李自成雖然在佔領北京後表現出了目光短淺的一面,但山海關戰役失敗後一如既往地目光短淺,歷史似乎把李自成推到了他不應該有的高度。換成中國歷史上梟雄級別以上的人物,多爾袞都不會這麼輕鬆地進入山海關。從時間上來看,3月26日吳三桂反叛,多爾袞4月9日從盛京出發,李自成到4月13日才出兵,若是換成司馬懿,吳三桂活不到清軍出發。

李自成居然能拖延到4月20日才到達山海關,此時多爾袞也已經厲兵秣馬、準備參戰了,平定吳三桂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至於李自成後來又犯了哪些目光短淺的錯誤,先點個關注吧,持續更新南明血淚史,需要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