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派太子李適去回紇請兵卻被要求行子侄“拜舞”大禮

興元元年(784年),李泌第四次奉詔回朝擔任宰相。面對唐朝連遭“涇原兵變”、“平涼劫盟”打擊的窘境,李泌開始力主構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南盟南詔”的反吐蕃大聯盟(貞元之盟)。

但唐德宗李適對貞元之盟的關鍵點,“北和回紇”極其牴觸,以至於放言“朕於卿言皆聽之矣,至於和回紇,宜待子孫;於朕之時,則固不可!”李適為何對回紇如此牴觸呢?這事兒還得從25年前說起!

爆發於天寶十四載(755年)12月16日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折點,甚至可稱為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唐帝國在安史之亂中的拙劣表現,讓伺服於周邊部落政權猛然醒悟,原來“天可汗”是花架子!

隨即,吐蕃在西南方面對河隴展開了排浪般的攻勢,不久便攻陷涼州(武威)徹底截斷了河西走廊。

長期以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吐蕃數次攻入關中吸引。其實,周邊政權對唐帝國疆域的撕咬發生在各個方向。東北方的奚、契丹;西北方的回紇也沒閒著,一樣開始不斷展開掠取。

相比起來回紇還算不錯,至少唐朝有求時,驍勇彪悍的回紇騎兵還能來幫忙。

唐代宗派太子李適去回紇請兵卻被要求行子侄“拜舞”大禮

郭子儀

從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開始,回紇鐵騎便配合郭子儀所部,連續參加了香積寺(西安南部)、華陰(陝西華縣)、弘農(河南靈寶)、河陽(河南孟縣南)、河內(河南沁陽)、陳留(河南開封)等惡戰,成功從叛軍手裡收復長安、洛陽兩京。而唐朝付出的代價是洛陽城被洗奪一空。

等到唐代宗臨朝,兩國關係已徹底逆轉,從之前君臣、舅甥關係,淪為兄弟相稱。

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僕固懷恩之亂”爆發,僕固懷恩憑藉在回紇內部的影響力(連嫁二女為回紇可汗妃),引回紇軍共同進犯關中。所幸此時,汾陽王郭子儀尚在,他單騎入敵營,以個人威望,說服回紇放棄攻唐,轉而與唐軍聯手在靈臺西原(甘肅靈臺縣)大敗吐蕃。“破吐蕃十萬於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

從以上歷史事件可以看出,肅宗、代宗時期,回紇對唐朝早就沒有敬畏之心。反倒準備趁唐內亂,上來咬上幾口。

就在“僕固懷恩之亂”的前兩年,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唐代宗李豫即位,委任太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雍王,出鎮陝州(河南三門峽)。

唐代宗派太子李適去回紇請兵卻被要求行子侄“拜舞”大禮

李豫

身為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李適,帶著藥子昂、韋少華等數十位僚屬隨從,進入回紇大營會見牟羽可汗。牟羽可汗曾與唐代宗結為弟兄,便認為李適見他應行晚輩之禮,但李適以平輩之禮相見,牟羽可汗馬上就不樂意了。“王往見之,可汗責王不蹈舞。子昂辭曰:‘王,嫡皇孫,二宮在殯,禮不可以蹈舞。’回紇廷詰曰:‘可汗為唐天子弟,於王,叔父行也,容有不蹈舞乎?’子昂固拒,即言:‘元帥,唐太子也,將君中國,而可舞蹈見可汗哉?’回紇君臣度不能屈,即引子昂、進、少華、琚搒之百,少華、琚一夕死,王還營。官軍以王見辱,將合誅回紇,王以賊未滅止之。”

此事在李適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讓他在二十多年後,依舊耿耿於懷。所以他才會說出“朕於卿言皆聽之矣,至於和回紇,宜待子孫;於朕之時,則固不可!”這樣的話來。而被逼急了的李泌表示實在不行就辭職:“陛下既不許回紇和親,願賜臣骸骨。”但是最後迫於當時的形勢,自己也不得不低頭,回鶻以稱臣、稱子;使團不得超過二百人;互市馬匹不得超過一千匹(自肅宗年間起,回紇常以大量劣馬換取唐朝的絲綢,給唐朝財政造成了重大負擔);不得以任何理由挾持漢人出塞這些條件和回鶻講和。

唐代宗派太子李適去回紇請兵卻被要求行子侄“拜舞”大禮

李適

貞元四年(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數十人為迎親使,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德宗第八女)。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真不錯。此後,回鶻(娶鹹安公主後,改稱回鶻)汗國直到開成五年(840年)崩潰前,一直都與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死磕。

唐代宗派太子李適去回紇請兵卻被要求行子侄“拜舞”大禮

唐與回紇對峙圖

對於回鶻緩解唐軍隴山防線的作用,宰相韓滉的上奏很精闢,“吐蕃盜有河湟,為日已久。大曆已前,中國多難,所以肆其侵軼。臣聞其近歲已來,兵眾寢弱,西迫大食之強,北病回鶻之眾,東有南詔之防,計其分鎮之外,戰兵在河、隴五六萬而已。”也就是說,自從貞元四年(788年)唐回和親後,吐蕃“西迫大食、北病回鶻、東防南詔”,在河隴能保持的兵力只剩下五六萬了。

正是這個原因,唐軍逐漸從此的被動中緩解出來。

貞元五年(789年)復築連雲堡、良原故城(今靈臺梁原)、新築崇信城。貞元七年(791年),築平涼城(今甘肅平涼),扼彈箏峽口(三關口),築彰信堡(東距平涼三十里)。貞元九年(793年),復築鹽州城(陝西定邊)與木波堡(今甘肅環縣東南)成掎角之勢。白居易在《城鹽州》裡欣然寫下,“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上述城寨的修築,標誌著唐軍開始將觸角向吐蕃佔領區延伸,增加隴山防禦的厚度。此後,吐蕃軍隊再也不曾染指關中,唐蕃的戰爭格局重回相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