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公元前88年,年逾古稀的漢武帝自知時日無多,思慮再三,決定立年僅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承繼大統。同時委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為輔政大臣。在武帝看來,劉弗陵雖然年幼,但“壯大多知”,頗有父風,假以時日,必是治世的聖君,而霍光等四人,做事謹慎,忠心耿耿,有他們輔佐,朝政也不致荒廢。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漢武帝發明了殺母立子

唯獨放心不下的,就是劉弗陵的母親——年輕的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趙氏,天生手不能伸,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於是漢武帝召見了她並命她將手展開,展開後見手中握有一隻玉勾,所以趙氏又被稱為鉤弋夫人。

熟悉文學的朋友都會發現,這段和賈寶玉銜玉而生有些類似,不知道曹雪芹老爺子是否於此處獲得靈感,但以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不會不知這其中的訣竅,鉤弋夫人的父親原本是宮裡的宦官(生孩子後入宮,鉤弋夫人入宮時他已經過世),熟悉宮廷禮儀和皇帝喜好,鉤弋夫人能如此巧合的被漢武帝遇見,並召入宮中,背後是否有故事不得而知,且鉤弋夫人後來對外宣稱,其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劉弗陵,以今天的醫學常識判斷,她明顯有撒謊嫌疑,如此有機心的女人,一旦做了太后,將無人能制,難保不會上演呂后亂政之禍。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勾乙夫人是第一個犧牲品

武帝思量再三,決定殺掉鉤弋夫人,為兒子創立一個沒有干擾的清淨環境,將來能夠大展拳腳。

左右侍從知道他的心意後對他說:旦立其子,何去其母乎?

武帝答到: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處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耶!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劉弗陵繼承大位,是為漢昭帝!

漢武帝開了殺母立子的先例,但這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並沒有形成制度或者慣例,此後的東漢魏晉,都未再現類似做法,反倒是400多年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出於對太后及外戚專權的恐懼,把殺母立子制度化常態化,並延續多代,這便是北魏!

北魏的殺母立子起於道武皇帝拓跋珪,這位幼年喪父,由母親長大的鮮卑少年,早年雄才大略,他趁著匈奴內亂復國,對內勵精圖治,推行改革;對外持續用兵,開疆拓土,先後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部落,把個沒落的小氏族建設成草原最強大的勢力。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北魏真正將殺母立子制度化

有了足夠的勢力,拓跋珪開始考慮千秋大業,在他看來,外戚專權是北魏的大敵,不同於中原人的風俗習慣,草原民族女性地位較高,本就具備了一定參政議政的能力,如果不加以遏制,萬年以後難免不會成為王朝禍害,想來想去,拓跋珪決定效仿前文提及的漢武帝,來個殺母立子。《魏書》皇后列傳中記載如下:鉤弋年稚子幼,漢武所以行權,魏世遂為常制。

天賜四年(公元407年),拓跋珪立長子拓跋嗣為帝位繼承人,為了斷絕後患,他對拓跋嗣說道: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出身官宦世家,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即拓跋嗣,女兒是華陰公主,拓跋珪原本打算立她為皇后,按照北魏習俗,皇后確立之前要由工匠按照禮法鑄造銅人,結果劉貴人的銅人遲遲做不好,拓跋珪只能作罷。但將其賜死,卻是劉貴人以及兒子拓跋嗣始料未及,尚且年幼的拓跋嗣“哀泣不能自勝”,甚至日夜哭泣,搞的拓跋珪十分煩惱,不得已,拓跋嗣只能帶著兩個隨從跑路避難,待拓跋珪為次子所殺,拓跋嗣才回來重整權力,但“殺母立子”已成事實,再無更改。更可怕的是,這種做法變成了一項固定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魏書》中稱之為“舊法”,這裡的“舊”並非新舊,而是解釋為自此固定傳承下來。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拓跋珪是北魏殺母立子制度的開創者

公元420年,拓跋嗣的夫人杜貴嬪死於非命,溢曰密皇后,其死因不詳,但仔細瞭解她的生平不難發現,她很有可能也是被賜死,公元405年她生下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何時被立為太子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但公元422年已經有皇太子的稱呼了,可見在此之前,已經完成冊立,與杜貴嬪的死亡時間相吻合。拓跋燾繼位後,馬上追封母親,可以看做是對母親無辜身死的一種懺悔和補救,因為他深知,是母親用生命換來了他的權位。

公元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濬立拓跋弘為太子,拓跋弘生母李貴人也難逃噩運,這位出身南朝梁國蒙縣(今天的河南商丘)的美女命運十分坎坷,她早年在壽春之戰中為北魏永昌王拓跋仁俘虜,因為長得漂亮被納為小妾,拓跋仁謀反失敗後,李貴人又為拓跋濬看中,收入宮中,生下兒子拓跋弘,接二連三的轉折不僅沒有帶來好運,還把命搭上了。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無所生育的馮太后反倒成了這一制度的受益者

在此之後,“殺母立子”繼續發揮作用,就連一心想著南遷漢化的北魏孝文帝也未能僭越,他在立兒子元詢為儲君後,不忍心處死恩愛的妻子林氏,且林氏一家有大功與社稷(在平定乙渾叛亂中被殺),於是壯著膽子向祖母馮太后申辯,結果被一句“祖宗之法不可違”駁回。

北魏的“殺母立子”制度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外戚專權的發生,北魏一朝,至胡太后以前,未曾出現如兩漢、兩晉那般外戚專權的故事,對於女性地位較高的鮮卑民族而言,這樣制度算是比較成功的,但這項制度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後宮干政,甚至因為給了一些人干政的機會。

例如前文提及的孝文皇帝祖母馮氏,就是北魏影響最大的女政治家,她出身北燕皇族,燕國滅亡後,她入北魏掖庭,做了太武帝的奴婢,後充任文成皇帝的貴人,公元456年她被冊封為皇后,由於她無所生育,也就不擔心被殺,獻文皇帝繼位後,尊她為皇太后,其時獻文皇帝尚且年幼,朝局動盪,大將軍乙渾隱隱有不臣之心,馮太后當機立斷,利用皇族內部矛盾誅殺了乙渾,穩定了朝局,此後她毒殺獻文皇帝,另立孝文皇帝,二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權力中樞的掌控者,對孝文帝后來的改革影響深遠。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佛教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殺母立子制度的解體

馮太后能取得如此權勢,一方面是她個人能力突出,另一方面也是受益於“殺母立子”制度,由於獻文皇帝母親李貴人的死,讓馮太后成為後宮唯一的掌權者,給了她充分施展的空間和機會,當然,馮太后雖然心機狠毒、放肆淫蕩,但對北魏一朝來說,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以至在她死後,孝文皇帝痛不欲生,五日內滴水未進,以帝王規格安葬於她。

除此以外,“殺母立子”制度還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受益者,那就是保姆。

皇太子失去母親後,宮廷會專門安排保姆來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久而久之,保姆成了養母,其地位作用不可小視。

例如太武帝拓跋燾的保姆竇氏,原本是罪犯家屬,但她勤快能幹,“?恬素寡慾,喜怒不形於色”,拓跋燾繼位後對她十分尊重,先是以“保太后”相稱,後改為“皇太后”,儼然是皇帝的養母。竇太后也不負眾望,不僅把後宮治理的井井有條,還在關鍵時刻扮演救火隊長,打退敵人進攻。《魏書》記載:“世祖徵涼州,蠕蠕吳提入寇,太后命諸將擊走之。她去世後,太武帝十分悲痛,“?詔天下大臨三日?”,並上諡號“惠太后”。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孝文帝南遷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

中華五千年曆史,從保姆做到太后,僅此一例,可謂奇蹟。

而除了這兩類受益者,“殺母立子”制度還造成了後宮人人自危,原本以生兒子為目標,寄望母以子貴的嬪妃們,唯恐遭到噩運,懷孕後紛紛焚香禱告,期望生的是女兒,如果生的是兒子,也不希望他們太有出息,做個太平王爺就好了,省的自己受拖累,有的嬪妃甚至走向極端,藉助藥物流產,以防萬一。

北魏南遷後,受中原儒家仁孝文化薰陶,殘忍的“殺母立子”制度開始走向瓦解,但真正解體還要拜一人所賜,那便是後世口碑極差的靈太后!(也就是胡太后)

靈太后原本是北魏世宗皇帝后宮中的女官,兼職嬪妃,據史書記載,別人都怕生兒子,唯獨她不怕,還對外放言: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家嫡乎?說的大義凜然,活脫脫一個為國生子的巾幗英雄。其實她也怕,只不過她在後宮地位太低,為了往上爬說的幾句狠話罷了。公元512年,靈太后所生的兒子元詡被立為太子,按照祖制,靈太后應該當即被處死,但世宗皇帝子女稀少,不忍心兒子幼年就失去母親,加之他篤信佛教,不願濫殺無辜,所以有心廢除“殺母立子”制度,靈太后也不傻,早早糾結了一幫大臣為自己說情,一來二去,這事就被拖了下來。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胡太后臭名昭著,卻終結了殺母立子

公元515年,元詡繼承皇帝大位,世宗皇帝的原配高皇后舊事重提,要求按照祖制處死靈太后,靈太后立馬糾集黨羽商議對策,包括宦官劉騰、右衛大將軍侯剛、禁衛軍統領於忠、中書監崔光等實權派一致認定,此時不宜與高太后正面衝突,只能採取拖延戰術,將靈太后保護起來,待元詡坐穩大位再想辦法。

高太后政令不通,也無可奈何,待元詡穩定朝局後,靈太后馬上開始報復,將高太后逼迫出家為尼,自己做了皇太后,臨朝稱制。

自此以後,殘忍的“殺母立子”制度走到了盡頭!

日慕點評:

殺母立子制度雖起於漢武帝,但直到北魏才真正作為制度固化下來,這其中既有開創者自身的認知侷限,也與當時北魏的政治形勢、風俗習慣關係密切,由於其違反人倫天性,後世非議頗多,單從實行效果來看,也是不如人意,例如前文提及的馮太后,雖非皇帝生母,但對皇權的干預程度遠超普通後宮干政,獻文皇帝由她撫養長大,卻因為殺了她的姘頭遭到記恨,最終為其所害。

殺母立子源於漢武帝,卻在這朝發揚光大,原因竟是婦女地位太高?

後宮干政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大難題

再比如文昭皇后高照容的胞兄高肇,妹妹被賜死(高照容死因如何有爭議,一說為孝文帝的妃子馮昭儀殺害),卻並未影響他的身份地位,他把持朝政,權傾朝野,殘殺和迫害以清河王元勰為首的宗室重臣,儼然有不臣之心。

還有更可憐的,比如前文提及的拓跋恂生母孝文貞皇后林氏,太和七年即被賜死,但直到太和十七年兒子才被立為皇太子,更可悲的是,拓跋恂因為謀反被廢,隨即賜死,林氏也受波及,諡號被奪,廢為庶人,簡直是白白丟了性命。

北魏以後,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後宮及外戚干政原因複雜,誅殺皇帝生母一人只是治標不治本,與其有悖人倫,到不如順應天性,自此,“殺母立子”制度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我是歷史老師日慕鄉關,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