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魏國官員的姜維,為何死心塌地為蜀漢帝國拼到最後?

姜維投漢的故事,按史書記載,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蜀漢方面的(陳壽《三國志·姜維傳》),另一個是曹魏方面的(魚豢《魏略》)。

先說蜀漢方面記載

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

姜維當時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巡視各縣,聽說蜀軍攻過來了,沿途各縣城紛紛開門投降,馬遵懷疑姜維這幫冀城人也跟蜀軍有勾結,所以不敢回冀城,連夜揹著姜維他們,跑去了上邽(涼州刺史郭淮),姜維等人發覺後,也跑去上邽,馬遵不敢開門,姜維等人無奈返回冀城,結果說,冀城也閉門不開,於是,姜維等人無奈轉投了諸葛亮。

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再看曹魏方面記載

《魏略》中的故事主線差不多,細節是馬遵是跟隨雍州刺史郭淮一同巡視地方,當時他們走到了洛門(也稱落門,在冀城以西)。

本是魏國官員的姜維,為何死心塌地為蜀漢帝國拼到最後?

【郭淮、馬遵逃走路線】

當他們得到蜀軍入侵的訊息後,郭淮先行返回上邽。

郭淮前腳剛走,馬遵不敢回冀城,而決定去追郭淮,姜維等人勸阻無用,馬遵甚至當場撕破臉,說冀城人都是蜀賊(幫兇),這才分道揚鑣。

姜維等人無奈返回冀城後,經過冀城百姓一致商議,讓姜維和上官子脩一同去見諸葛亮,向蜀軍投降。

《魏略》還講了後續故事:

姜維等人沒有把冀城中的親人接出來,等街亭之敗後,魏軍進入天水後,姜維等人無奈跟隨諸葛亮入蜀。

曹魏方面只追責了馬遵,對姜維等人及其家屬寬大處理。

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冀。”遵謂維等曰:“卿諸人叵復信,皆賊也。”各自行。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冀,遂與郡吏上官子脩等還冀。冀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郃、費曜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維不得還,遂入蜀。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繫保官以延之。

裴松之認為兩方面記載存在的差別,沒有明說。比較一下,最大的問題是:

冀城到底拒沒拒姜維?

蜀漢說是冀城拒姜維,其實分析一下,還是《魏略》靠譜一些。

因為姜維這幫人都是冀城子弟,郭淮和馬遵都跑去上邽了,冀城留守的人應該以姜維這幫人為依靠,怎麼可能拒姜維入內?

所以我覺得

陳壽沒有如實寫,或者是姜維入蜀後,也不願意把故事說得太細,免得授人以柄,就乾脆簡單點,說自己當時確實是走投無路。

馬遵為何不信任姜維?

從曹魏在戰後處理責任來看,守住隴西的太守遊楚成了先進典型,丟棄天水的馬遵成了反面典型,甚至可能把姜維等人的責任也讓馬遵一併承擔了。

曹魏方面也認定姜維等人是被迫入蜀的,而造成這一後果的正是馬遵。

關於姜維的官職情況,在當時這個節點,他正確官職是:以州從事參郡軍事。中郎是曹魏賜的散官,一種榮耀,並沒有實際職務內容。

從“州從事”上看,姜維的上級領導是郭淮;“參郡軍事”並不能說馬遵又(或也)成了姜維的上級領導。

這種“以州從事,到地方任職”的案例應該還有一些。漢末的閻溫是以州從事領上邽令,楊阜也曾以丞相掾參州軍事。

相對於馬遵的個人感受,他看姜維,更像是郭淮派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畢竟刺史是考察郡守工作得失的,姜從事在自己身邊,萬一自己有點什麼過錯,怎麼看都有點不舒服。

所以我覺得,馬遵對姜維沒什麼好感,是可以理解的。

馬遵為何放棄天水?

和姜維一同投蜀的其他郡吏,如《魏略》中的上官子脩,《姜維傳》中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這四人妥妥的是馬遵的府吏,但他們還是被馬遵給拋棄了,實在是冤枉。

從馬遵的角度看,他膽小怕事,覺得這些人中萬一有一個是蜀軍奸細,自己的人頭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就跟在郭淮後面跑路了。

本是魏國官員的姜維,為何死心塌地為蜀漢帝國拼到最後?

其中,梁緒、梁虔、尹賞三人在蜀漢帝國混的也還不錯,都做了高官。

進入正題

對於天水子弟各分兩國的情況,在三國史,這種情況也常見,每個人只能代表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家族。

在《曹真碑》,在這份痛斥“諸葛亮是蜀賊”的碑文中,我們還能看到天水的梁氏、姜氏、尹氏均有人在曹真的將軍府中任職,顯然,姜維等人入蜀,並不會影響留在天水的同族其他人的仕途。

本是魏國官員的姜維,為何死心塌地為蜀漢帝國拼到最後?

【紅線處為天水籍官員:梁苗,尹輦,姜兆】

從這一點看,姜維一心改效力蜀漢,不影響自己的家族利益。

至於其家人,按照《姜維傳》,母親,妻子,兒子也沒有性命之憂,前文也說了,《魏略》中也記載了曹魏方面沒有追究姜維家人的責任,甚至在孫盛《雜記》中還有薑母寫信給姜維,勸他回頭的故事。

而姜維拒絕了母親的請求,說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當然,孫盛距離姜維時期,時間久遠,這“當歸”故事很可能是民間傳說。

這個故事不論真假,也能反映出:

姜維志在求功名,而不能盡孝了。

綜上

姜維好立功名,在家族、家人無憂的情況下,選擇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也做到了蜀漢帝國的大將軍。最後在蜀漢皇帝劉禪投降之時,姜維還選擇奮力一搏,慫恿鍾會起兵作亂,可惜功虧一簣。

本是魏國官員的姜維,為何死心塌地為蜀漢帝國拼到最後?

當姜維在蜀漢宮中與雲湧而至的魏軍做最後一戰時,也無愧於自己當初的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