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魏國河東地區就與秦國西河接壤,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想要向外擴充套件領土,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與秦國爭奪河西,佔領河西高地這塊肥沃的土地,不但在地勢上能威壓、封鎖秦國,同時避免了秦國對魏國都城安邑的威脅;二是以中原大梁為中心,向宋國及淮泗方向發展。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魏國要穩固中原霸權,向中原擴張勢力,後面的秦國就是如芒在背的心腹大患,既如此,魏國實力明明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其實,不是魏國不為,而是做不到,魏國幾代君主曾前赴後繼想徹底滅亡了秦國,可惜因各種緣故,最終未能實現。

第一次河西之戰,魏國佔領秦國西河大片領土,秦國被壓制封鎖

戰國初期,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是戰國七雄中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經過變革,逐漸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變得強大起來,魏國在修煉完了“內功”後,開始積極向外擴充套件勢力、領土。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魏國北邊是趙國,東、南邊是韓國,韓國以東還有幾塊飛地與魏國主體相隔,趙、魏、韓三國領土之間犬牙交錯,互相防備,複雜的周邊環境,使魏國稍有不慎就迎來各國的圍攻,從而面臨亡國的危險。

針對這一情況,

魏文侯為了避免在對外擴張中進行兩線作戰,決定與趙、韓兩家聯合發展,但由於戰後利益分配等問題未能達成共識,雖然如此,趙、魏、韓三家透過會談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最終一致同意暫時放棄內鬥,各自走上向外擴充套件的道路。

經過一番軍事準備,魏國把對外擴張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公元前419年,魏文侯二十七年,魏國軍隊西渡黃河構築少梁城,作為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面對魏國的入侵,秦國率軍進行了反擊,雙方相互僵持著,魏國也在少梁城站穩了腳跟。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不久,魏文侯任命衛國人吳起擔任魏軍主將,吳起不愧為戰國初期名將,剛一上任就接連打敗秦軍,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被徹底打破了。

公元前413年,吳起率領魏軍戰勝秦國軍隊,並突破秦國的西河防線,直撲秦東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城,得到訊息的秦國舉國震動。

因為一旦鄭地失守,吳起的軍隊進佔渭河平原,就等於控制了秦國的糧倉和兵員基地,且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如果魏軍繼續長驅而入兵臨秦都雍城,秦國就有亡國的危險,很明顯吳起攻秦的目的不僅僅是佔領西河而是滅秦,這使很多秦國人感到恐懼。

面對秦國的危局,秦國的國君秦簡公一方面派重兵防守鄭城,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請齊、楚兩國出兵攻擊魏國,逼攻秦的魏軍回救,以減輕秦國的壓力。齊宣公和楚簡王早就對魏國在中原的幾塊飛地垂涎三尺,現在見魏國的主力都集中在西線攻秦,立馬答應了秦國的請求,向魏國的飛地發動進攻,一路攻城略地。秦簡公見齊、楚得手壓力大減,於是命令西河防線的秦軍切斷吳起軍隊的退路,然後與守鄭的秦軍準備前後夾擊吳起。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就目前來說,秦簡公的應對策略還是很及時和有效的,

可是魏文侯不愧是一流的戰略大師,對於齊、楚攻擊魏國飛地完全不予理睬,而是全力督促吳起繼續攻秦,最終吳起率領的軍隊與秦軍在鄭地展開決戰,魏軍大敗秦軍。

同時魏國太子擊率領另一支魏軍,趁秦國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而防守空虛之時,迅速渡過黃河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繼吳起之後秦國的西河防線徹底被突破,大批的魏軍進入了秦國。

之後,兩支魏軍匯合在吳起的統一指揮下,不但

將秦國在河西的軍事據點一一清除,接著橫掃河西,陸續佔領了西河的臨晉、王城、元裡、洛陰、合陽、陰晉等城。

秦國自秦穆公稱霸以來,就逐漸衰落下去,其後諸君不賢,到了此時的秦簡公執政時期,秦國積弊已深,政治腐敗,西河的百姓對秦君很是失望。隨著吳起的到來,軍隊紀律嚴明,再加上魏國一些利民、便民政策的頒行,魏軍很快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援和擁護,就這樣吳起以最短的時間在西河站住了腳。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年),魏國完全佔據了秦國的西河地區,並在洛水以東華山、陰晉以北修築魏長城,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為了方便治理該地魏文侯設定了上郡,

至此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不僅解除了秦國對魏國都城安邑的威脅,還得到一大片產糧地,為魏國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糧食;同時領土擴大,使魏國與趙、韓之間有了戰略上的迴旋餘地,而不是被壓迫在河東一角。

由於齊、楚攻打魏國飛地正急,且佔領的河西大片領土需要慢慢消化,所以魏國在佔領了秦國的函谷關之後就停了下來,沒有再繼續進攻秦國。

函谷關是秦國與中原溝通的黃金通道,魏國控制了函谷關這個重要關隘,不但將秦國壓制、封鎖在洛水以西,還掐斷了秦國直接與中原各國的交流、貿易,此後長達八十年,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從中攫取暴利,使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魏國卻越來越富。

面對魏國的步步緊逼,秦簡公為了安撫民心,被迫實行初租禾改革。

“陰晉之戰”秦國慘敗,吳起被疑投楚秦國倖存

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魏擊繼位,靠著父親魏文侯留下的強大家底子,魏武侯意氣風發,下定決心一展宏圖、征戰天下,將魏國的霸業推向新的高峰。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五年,魏國聯合趙、韓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攻打楚國,大敗楚軍主力,不久就攻佔了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接著輕取襄陵,一路向楚國的腹地挺進。面對三晉聯軍的攻勢,楚國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急忙派遣使臣向三晉求和,但三晉聯軍攻城略地正歡著呢,拒絕了楚國的求和拒不退兵。

楚國沒有辦法,於是派人帶著財物、珍寶前往秦國,賄賂秦惠公,請求秦國出面為楚國與三晉斡旋謀和,秦惠公很高興地收下了賄賂,不但如此,他見三晉聯軍的主力都在攻打南邊的楚國,後方空虛,於是貪婪之心大起,決定派兵攻打三晉之中最弱的韓國,攻取了宜陽等六座城池。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魏武侯作為三晉聯軍的盟主,見到後院失火,當然要為韓國做主,馬上下令放緩了對楚國的攻勢,轉頭協助韓軍直撲秦軍主力,就這樣秦、魏之間的戰爭爆發了。

本來是應楚國的請求調和三晉與楚國之間的戰爭,沒想到秦惠公佔便宜沒夠,引火燒身把原本燒向楚國的大火轉移到自己身上,反而間接救了楚國,只能說秦惠公目光短淺,自作孽不可活,同時得罪三晉,而且是三晉聯軍橫掃列國,軍力最強大之時。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國調集五十萬大軍大舉進攻魏國西河郡的重鎮陰晉,魏軍在陰晉城外排兵佈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此戰魏國的主將依然是河西將軍吳起,面對秦國數十萬大軍,他率領親自訓練的五萬魏武卒精銳,包括戰車500乘、騎兵3000騎反擊秦軍,由於戰前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因此魏軍上下士氣高昂、作戰勇猛,再加上吳起指揮得當,一時間魏軍個個以一當十,最終在陰晉城外大敗秦軍,以少勝多取得輝煌的戰果,這就是戰國曆史上著名的

“陰晉之戰”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此戰過後,吳起率軍勢如破竹攻入關中平原,橫掃關中,公元前387年,吳起再次攻打秦軍,秦軍好不容易集結殘餘軍隊倉促應戰,結果被吳起大敗,魏軍乘勝向秦國腹地雍都推進,大有不滅秦國誓不罷休的架勢。

就在秦國處於大廈將傾、隨時滅亡的關鍵時刻,一直對吳起抱有敵意並將他視作政治競爭對手的公叔痤,向魏武侯進讒言,魏武侯本來對功高蓋主的吳起有猜忌,於是聽信了公叔痤的讒言,懷疑排擠吳起,吳起驚懼莫名,再也沒有心思滅亡秦國了,匆忙逃往楚國。

就這樣,秦國在生死關頭幸運地躲過了亡國的危險,得以倖存下來,也是在這一年,飽受亡國之危煎熬的秦惠公死去。年僅兩歲的公子昌繼位,是為秦出公,由其母親當政,主少國疑,再加上女人主政,秦國因此更加混亂不堪,內亂不斷,而長年流亡魏國的秦公子連,就是在這樣的機遇下成為秦國新的國君,他就是秦獻公嬴師隰。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秦獻公收復河西之戰,秦國慘勝魏國抗秦吃力

魏國自立國以來數代國君都積極向外擴張,西邊的秦國一直被魏國君主視為威脅,雖然佔據了秦國的西河郡,但仍不放鬆警惕,時時都想滅亡了秦國,既可以拓展領土又能以絕後患。

魏武侯執政時期,魏國知道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滅亡秦國,於是在武力攻打秦國的同時,扶持親魏的秦國政權使其成為魏國的附庸國。

恰巧秦國公子連流亡魏國,魏武侯認為公子連在魏國生活多年,對魏國應該比較親近,所以決定趁著秦國內亂,護送公子連回國成為秦國新的國君(如果此時趁秦國內亂之機攻打秦國,秦國有可能會亡國)。

沒想到公子連拒絕了魏武侯的好意,公子連雖然有歸國執政的願望,但明白秦、魏兩國是死敵,如果接受了魏國護送他回國,將來必然受到魏國的制約,從而損害秦國的利益,這是公子連萬萬不願意做的事情。魏武侯實在是一廂情願,人家秦公子連雖然客居魏國,但心中只有秦國,並沒有任何親近魏國的想法,反而在平時注意考察魏國,為以後對付魏國做準備。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劃,公子連認為迴歸秦國的時機已經成熟(秦國國內有重臣支援),決定主動向魏武侯辭行,為了取得他的信任,與其盟誓如果自己成功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魏武侯雖然對這個誓言很不舒服,但並沒有阻攔公子連回國。

公元前385年,秦公子連在西縣被秦國庶長迎立為秦國國君,是為秦獻公。

由於秦國百姓受夠了內亂的苦,對秦出公母子非常不滿和痛恨,秦獻公迴歸秦國一路受到軍民百姓的支援和擁護,很快進入秦國都城雍城,殺死了秦出公嬴昌和其母親,奪回了本該屬於公子連的君位。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秦簡公、秦惠公在位的三十年間,秦國丟掉了西河以及函谷關在內的五百多里土地,被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再往後退就只能退往隴西大山了,所以秦國已無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搏。

秦獻公即位以後就一直想收復河西,既是雪恥也是拓展生存空間進而為東進中原做準備。然而,

就像魏文侯剛立國時苦練內功那樣,剛即位的秦獻公並沒有急匆匆地對魏國發動戰爭,而是針對秦國多年形成的積弊,學習、借鑑魏國進行封建改革,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

透過一系列有效改革,秦國的經濟實力得到大大增強,秦國的國庫收入也不斷提高,同時為了方便對魏國作戰,秦獻公將都城雍城向東遷至櫟陽,而秦獻公編制什伍對農民實行軍事化管理,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不但沒有耽擱農業生產,還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二十一年,經過長時間的國力恢復和軍事準備,秦國決定攻打魏國(魏惠王在位),收復丟失多年的河西故地,

此次作戰秦國養精蓄銳,因此軍隊作戰勇猛,長驅直入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直達石門,之後石門大戰秦軍斬首魏軍六萬,這是秦國數十年來對魏作戰的首次大捷。

此戰勝利後,周顯王向秦獻公表示祝賀,並賜予他與秦穆公嬴任好一樣的伯的稱號,秦國在諸侯間的地位明顯提高,正式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二十三年),秦獻公乘魏國與韓國、趙國作戰之機,率領數十萬軍隊攻打魏國在河西的軍事重鎮少梁,少梁之戰秦國大敗魏軍,俘虜魏軍統帥公叔痤,並佔領繁龐。

此戰秦國雖勝了卻是慘勝,軍隊死傷無數,且秦國國內經濟面臨崩潰邊緣,所佔領的河西城池也在不久魏、趙聯盟中撤出了,而魏國畢竟底子厚,少梁一役雖然戰敗卻並沒有傷筋動骨,河西失地又很快收回,但面對秦國發動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挑戰,魏國抵抗已經越來越吃力,更別奢望滅亡秦國了。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以免除後顧之憂?

小結

戰國初期,霸主魏國有三次機會可以滅亡秦國這個後顧之憂,可惜因各種原因都沒能實現,尤其是魏武侯目光短淺,將秦獻公這樣的英明有為之君放歸秦國成為國君,自此強大起來的秦國成為魏國最大的威脅。

秦獻公之後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戰國超級強國,反觀魏國,在昏庸的魏惠王執政下,不但霸權地位崩塌,且一步步衰落下去。不久,秦國在魏惠王手中全部收復河西故地,還不斷攻打、蠶食魏國河東地區,成為魏國自魏惠王以後歷代國君的噩夢,這估計是開創魏國百年霸業的魏文侯和魏武侯未能想到的,也許所有魏國後代子孫都不禁自問:如果當初抓住機會不顧一切、毫不留情地滅掉了秦國,魏國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