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公元1449年,即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大明王朝王朝建立剛剛81年,這一年9月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之下,明英宗朱祁鎮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其中就包括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三大營。

結果在王錚的瞎指揮之下,幾乎是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王振也被憤怒的人群殺死,最慘的是連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人俘虜。

瓦剌人趁此大捷,率領鐵騎南下,一時間大明朝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出現了,搞不好這就要亡國,一時間整個大明是風雨飄搖。

留在京城的大臣更是有許多都主張遷都,然而遷都就意味著丟掉北方大片領土,會成為東晉或者南宋,甚至可能直接導致徹底亡國。

生死存亡之際,一個聲音大喝一聲,主張南遷之人該殺,說這話的人是于謙,此時的身份是兵部侍郎,這一厲聲呵斥,跟許多年前那一幕極其相似。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硬茬子于謙

明朝是個非常重視科舉的年代,讀書這事兒,自從明朝開始之後,就成了中國社會的一把尺子,不管它考什麼,怎麼考,科舉制度都是人才篩選機,他能把人群中勤奮的和聰明的都篩選出來。

生於浙江杭州的于謙,家裡祖上也做過官,雖然父親一生不仕,但卻是個典型的耕讀之家,從小於謙就讀書刻苦,勵志要成為一個報效國家的人。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而於謙的耿直和敢於直言,也給了皇帝很深的印象,於是給了一個很適合他的崗位,御史。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古代御史是個歷史悠久的官職,作用就是監察百官,這樣的職位,一般油頭滑舌的人幹不了,意志不堅定也幹不了,畢竟乾的都是得罪人的活。

但于謙在這個崗位上乾得很好,並且還“一戰成名”,這就是罵朱高煦這段,成了歷史上的佳話,當年于謙跟著朱瞻基御駕親征,很快朱高煦就投降了。

結果於謙奉命宣讀朱高煦的罪狀,按理說這只是一個程式性的工作,沒想到于謙卻做出了高度,于謙聲如洪鐘,義正言辭,居然把刀頭舔血幾十年的朱高煦罵的是瑟瑟發抖。

于謙為人非常正直,在王振當權期間,地方官進京都要給他送禮,但于謙就是不送,氣的王錚要好好治一治這個硬骨頭,結果沒想到,為于謙說清的人非常多,連王錚都沒想到,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個于謙,居然能得到這麼多人賞識,於是就沒有再找于謙麻煩。

于謙在當時能做出這樣的事,能看出來,他是個能夠堅持理想和信念的人,只要他認為是對的事就一定會去堅持,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狠人王振

官場上什麼樣的人最可恨,貪官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收錢不辦事,還把事情辦砸的人,王振就是一個典型的壞蛋形象,而且他還是個太監,符合所有我們關於壞太監的一切想象。

王振是個狠角色,原本是個落第秀才,在私塾教書,在古代但凡能讀書的,家裡起碼都是小康的條件,但王振感覺自己這樣的生活完全沒有希望,沒法大富大貴。

所謂富貴險中求,改變命運的是宮裡的一則招聘啟事,內容很簡單,招募有學識之人,叫宮女太監讀書識字。

王振水平一般,按理說給皇宮人員找老師,怎麼說也得是全國遴選,優中選優吧,但因為這個工作待遇太豐厚了,是包吃住的。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那說包吃住他不香嗎,關鍵是住的地方太好了,這個包吃住是要直接吃住在宮裡,所以要想應聘這份美差,就必須成為太監。

為了榮華富貴,為了光宗耀祖,這可是王振的真實想法,王振後來很多反常行為,都跟他最初宏大的理想有關。

眼一閉,心一橫,一刀下去,從此乾淨了,王振也成功地進入了皇宮,同樣是教書,換了個地方,未來就不可限量了。

明代自行閹割的人很多,大家都是看到了當太監的好處,接近皇帝,才可能獲得最高權力,王錚心裡很清楚,憑藉著多年混進社會底層的經驗和相比於宮中文盲群體,王先生的文化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最終王振和小皇帝朱祁鎮搭上了關係,這是王振夢寐以求的東西,如果是普通人,做到這一步也就很滿足了,成為最有權勢的太監,作威作福,要啥有啥,甚至可以和最漂亮的宮女結婚(關於成為太監之後,結婚物件條件是否還是漂亮,這個還真不知道),總之一句話就是大明朝他想幹啥就幹啥。

但偏偏王振讀過幾年書,自命不凡以為自己不是普通人,一定要青史留名,一個勁地鼓動朱祁鎮北伐,這樣他王振也好實現一下自己指揮千軍萬馬的理想。

壞人裡最可恨的就是王振這種,做出來的壞事影響極大,整個明朝幾十萬精銳全軍覆沒,幾十位重要大臣被殺,皇帝被俘,他自己死了沒關係,拉著大明陪葬,這是在是太可惡了。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北京保衛戰

明朝一直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翻開地圖你會發現,北京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靠北了,尤其是在古代,那完全就是遊牧和農耕的戰鬥前線,土木堡之變傳到北京,留給大明的時間不多了,瓦剌的大軍很快就要打過來。

作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遷都,並且義不容辭地扛起來京城的防務體系,他要面對的是不久之後,瓦剌人十幾萬鐵騎的衝鋒,而明軍的主力,又在不久前的土木堡之戰中喪失殆盡。

于謙是那種認定了,就一定要去做的人,但于謙也不是蠻幹硬幹,有決心還必須有手段,而此刻的北京和大明,有件事比守城更重要,那就是必須有一個新皇帝。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國不可一日無主,朱祁鎮被抓之後,儘管沒死,但皇帝在別人手裡,這仗還怎麼打,當年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守城名將鐵玄僅僅是把太祖洪武皇帝的名號掛到城頭上,朱棣都不敢打城牆,現在皇帝在別人手裡,必須有個新皇帝,否則這仗根本沒法打。

于謙作為當時京城的實際最高負責人,最終和太后商議的是,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這樣一來,瓦剌人手裡的王牌,一下子就不值錢了,這位後面的北京保衛戰贏得了勝利的可能,也為于謙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次壯舉,于謙手裡的牌並不多,儘管各地勤王部隊,已經是星夜兼程了,但真的到了決戰的時刻,所有人心都是懸著的。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古代凡是大城,必定都是城牆又高又堅,利用少量人馬就能防禦敵人入侵,當年朱棣起兵造反,正是靠著北京城堅固無比,才沒有被建文帝的部隊端了老巢,要不然歷史就得改寫了。

守城戰,如果守衛得當,面對強大的敵人,還是有一絲希望的,但于謙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驚掉下巴的決定,所有部隊在北京城外列陣營地,敢有退如城池者,定斬不饒。

于謙莫不是瘋了,此刻的他就是戰神附體,是項羽的破釜沉舟,是韓信的背水列陣,這一戰必須勝利,否則大明就完了。

于謙沒有躲進城裡,看見誰退回來就咔嚓一刀,而是把防禦任務最重的北門留給了自己,其他守將各自站在城外,直接面對兇悍的蒙古騎兵。

瓦剌就是蒙古的一枝,他們還都記得這裡曾經是元大都,而且在他們心裡,蒙古一直都沒有亡,他們只是離開了北京而已。

面對如此兇悍的部隊,在於謙堅定的信念和得力的指揮之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明朝的軍隊,就這麼赤裸裸的用肉身抵禦著北方騎兵的衝擊,他們沒有退縮,因為背後就是他們的親人,他們榮耀,和他們的一切。

瓦剌人怎麼也想不明白,不久之前明軍主力部隊,還如同待宰的羔羊,怎麼現在羔羊各個都變成了猛虎呢,他們不知道的是,將帥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傳奇人物朱祁鎮

瓦剌人不甘心地走了,他的統帥也先氣得要死,此刻他要做的是,立刻要把那個完全沒有用的朱祁鎮給殺掉,一解心頭之恨。

但沒想到的是,也先的弟弟居然替朱祁鎮求情,就這樣作為俘虜,朱祁鎮居然活了下來,作為曾經的皇帝,生活在酷寒之地的朱祁鎮,像極了當年的徽欽二帝,要知道他們可都是死在了塞外之地。

朱祁鎮這個人很特別,中國傳統政治,其實是不需要皇帝有很高能力的,朱祁鎮就屬於這樣的人,能力不高,心腸不壞,能夠周圍的人友好相處,這要是做個普通的同事,那肯定是個團寵,但是作為皇帝,他過於真誠的相信身邊的人,這可是致命的缺點。

朱祁鎮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在身處逆境的時候,讓周圍的人都願意幫他,在酷寒之地,這樣一個累贅,還是死對頭大明曾經的皇帝,朱祁鎮居然都好好的活著,實在是個奇蹟。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更神奇的地方還在後面,為什麼統治者都喜歡儒家,因為儒家很講面子,講禮節,講仁義,你可以說扒開了面子,裡面都是男盜女娼,但有趣的是,這層看似不重要的面對,對於大明來說還必須有。

南宋沒能要回徽欽二宗,那是南宋朝廷無能,大明朝可不能這樣,儘管新任皇帝朱祁鈺很不情願,但面子還得過去的,於是就派了級別很低的官吏,去負責處理怎麼把朱祁鈺接回來這件事。

誰也沒想到,這事居然成了,不過再次回到大明的朱祁鎮可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在瓦剌他肯定死不了,但在這個宮裡,可就不一定了。

果不其然,皇權面前無骨肉親情,朱祁鈺恨不能立刻殺了朱祁鎮,但面子還是要的,這個曾經的皇帝被關在一個荒涼的南宮。

這一關就是7年,7年的時間很長,發生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朱祁鈺居然一直都還活著,這對於很多野心家來說,這跟王振對自己那一刀是一樣的,都是通向榮華富貴的捷徑。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于謙必須死

朱祁鈺這八年過得很舒服,除了一件事之外,那就是哥哥朱祁鎮一直還活著,儘管宮裡的太監宮女們,已經用最苛刻的方式對待這個上皇了,就差直接拿刀子捅了,但畢竟面子還要,所以朱祁鎮一直還活著。

可惜的是,朱祁鈺快扛不住了,按理說朱祁鎮做過俘虜,身體應該更差,但可能是這些年艱苦的生活條件和清心寡慾的生活,反倒是讓朱祁鎮的身體一直很好。

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就一病不起,幾個野心家以徐有貞為首,聯合朱祁鎮發動了宮廷政變,說起來也比較兒戲和搞笑,居然就是趁著朱祁鈺一病不起,把朱祁鎮放出來,站在朝堂之上,宣稱復辟了。

這就成功了,跟當年朱棣一樣,偷襲成功,其他地方,各部門,反抗也沒有意義,於是朱祁鎮在做了8年的階下囚之後,居然又神奇般的重新成了大明帝國的皇帝。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其實說到這兒,為什麼殺于謙就已經很清楚了,朱祁鎮是奪權,不是繼承,這裡面的邏輯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朱祁鎮是推翻了朱祁鈺繼承的合法性,不承認這八年時間,他是恢復了自己的帝位,而不是承繼了朱祁鈺的帝位。

在這樣的邏輯之下,于謙就必須死,因為當年力主朱祁鈺當皇帝的人就是于謙,故去很多人把重點放在徐有貞身上,說他跟于謙有過節,當年于謙大聲呵斥南遷主張的那個人就是他。

但這不是事情的關鍵,于謙有功,這個誰都知道,但于謙必須死,他不是,朱祁鎮這個皇位就坐不穩,就很難說得通,徐有貞是壞,但殺死於謙,完全就是朱祁鎮和徐有貞的合謀,這個鍋,不能讓徐有貞一個人背。

也許個人情感而言,朱祁鎮並不恨于謙,但他必須死,除此之外,朱祁鈺這一朝,還有好多人也必須死,他要徹底否定這段歷史,為了皇位,什麼事兒都能做的出來。

于謙死了,他死得無怨無悔,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明,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誓言做到了,青史留名鐵骨錚錚,這就是于謙,他的死,完全就是皇權之下,一出最令人痛心的一出悲劇。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