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這一年的十月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稱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公元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者蜀漢。公元222年,劉備企圖重新奪回荊州,以實施兩面夾擊中原的戰略,於是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調集所有的兵力,親征東吳。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孫權向曹魏求和,並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應戰,陸遜採用以逸代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在222年,陸遜在夷陵用火攻大敗蜀軍,夷陵之戰將蜀國的勢力控制在了長江三峽以西。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到了這個時候,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在222年,孫權也稱王,在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了。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結果,並沒有出現一個如秦、漢一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而是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這是由各方面條件造成的:

首先,在地理環境上,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地理形勢造成了三國的相對隔絕,有比較穩定的環境,讓他們鼎立。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其次,從經濟方面來看,漢末軍閥混戰一度破壞了北方的經濟,而經濟的發展為蜀、吳政權提供了自己條件,為蜀、吳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蜀漢佔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稱;吳國佔據的長江中下游,東漢以來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足以立國。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再者,三大集團的領袖、謀臣、武將在水平上勢均力敵,並各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人才群體。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因此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劉備、諸葛亮,以誠待人,知人善任;孫權用人,與臣下同舟共濟,忘短貴長。

這種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當時三大集團在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中,雖然是波瀾起伏,時有校長,但是卻能維持一種基本的均勢。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最後,地方的豪族使用者割據政權。戰亂的時候,割據政權的建立,能夠穩定地方基層統治秩序,保障豪族的生存權利。而且豪族擁護政權能夠換得政治地位,因而他們成為蜀、吳割據政權的擁護者。

三國時期為什麼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

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區域性的統一,他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他在推動三個相對獨立的地區內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