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中國的朝代有“強漢盛唐”之說,唐朝的軍隊向來以精良、強悍廣受後人稱道。但在實際上,唐朝的軍事基礎其實源自之前的北周、隋朝,這三大王朝都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他們本錢,就是“府兵制”,一種源自南北朝末期的兵員組織制度,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大多采用胡人當兵、漢人耕種的分工。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改革後,這一情況有所改觀;但到了北魏末期,隨著六鎮起義爆發,這種情況再度上演,西魏、北齊的奠基者高歡曾經獻上了一番經典描述。

作為一個鮮卑化的漢人,他曾這麼要求手下鮮卑將士:“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何為陵之?”意即:漢人耕地種田、養活了你,怎能欺負他們?

扭頭對漢人訓話時,他又要求不得排斥鮮卑人:“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何為疾之?”鮮卑人只是需要你一點點布匹和糧食,就冒著生命危險替你殺賊、保你平安,哪能討厭人家?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高歡有底氣任由漢、胡這麼分工,畢竟東魏的控制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高,以前可是北魏的統治核心地帶,北方六大軍鎮的軍事資源也大多被他繼承,最不缺的就是熟練、優質的鮮卑將士。

但西邊的宇文泰就鬱悶多了。早在公元530年,奉爾朱榮之命,賀拔嶽輔佐爾朱天光進入關中平亂,麾下的鮮卑等胡人將士不到2000人;他們隨後卻橫掃關隴,隊伍規模越來越大,主力自然由當地的漢、羌等本地人組成。

爾朱榮死後,高歡擊敗爾朱氏殘餘,並在公元534年指使侯莫陳悅暗殺了時任關中領袖賀拔嶽,意圖兼併關隴。在賀拔嶽餘部的一致擁護下,宇文泰繼承了指揮權,從此與高歡勢不兩立、常年血腥搏殺。

但是,相對於東魏,宇文泰的西魏不僅綜合實力處於下風,軍事力量也差了很多。東魏坐擁十餘萬久經沙場、驍勇善戰的胡人將士,西魏除了高層主要來自武川鎮(六鎮之一)之外,還有孝武帝元修入關時帶的近萬鮮卑禁軍,其他的則良莠不齊,數量、質量都處於下風。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於是,在形式的迫切需要下,宇文泰只好主動求變。他重用蘇綽,推行了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列制度改革,其中在軍事方面的重大創舉就是設立“府兵”。

所謂府兵,首先“籍六等之民,擇魁材力之士以充之”,當時的百姓按戶分為九等,六等及以上人家,採用“三丁選一”的原則,挑選最優秀的人員入伍,編入100個府、每府安排一個郎將率領,其後分屬24軍;每軍任命一開府,兩個開府歸一個大將軍管轄,也就是共計12個大將軍;而每兩個大將軍共同接受一個柱國大將軍的領導,也就是一共6個柱國大將軍。此外,宇文泰本人也是柱國大將軍,由他統領其他六柱國;北魏宗室也安排了個藩王元欣打醬油,所以西魏共計8個柱國大將軍。

這就是西魏、北周赫赫有名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形成。隋末瓦崗領袖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李淵外公獨孤信都位居八柱國,隋朝楊堅家族則出自十二大將軍之列。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起初,這些府兵滿編制還不到5萬人,他們一旦被挑為府兵,不編入普通戶籍,由兵府自行管理,本該交納的賦稅、勞役全部減免;“置屯田以資軍國”,平時有自己的耕地,閒時訓練、每年服役一個月,戰時出征,所有的裝備、武器、馬匹、糧草都由政府提供。

西魏創立的府兵制有三大優點:

其一,並非追求數量、全民皆兵,而是經過精挑細選、嚴格訓練。這樣既沒有佔用過多勞動力,又打造起一支相對專業、高質量的精兵隊伍;

其二,“撫養訓導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眾”,相對於以往那些被徵調的軍人相比,府兵的待遇極高,不僅免稅免役,而且在長官那裡得到了“子弟”般的待遇,被尊重、關愛的色彩濃厚,這樣的軍隊凝聚力、戰鬥力更強。公元554年,宇文泰賜給軍隊高官以鮮卑姓氏,各人統轄的軍人也隨之改姓,進一步以宗族色彩強化軍隊向心力。

其三,府兵的挑選物件涵蓋漢、胡各族,“西魏大統九年,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經過府兵制的推行,武川軍事集團與關隴本地豪強徹底融合,後世津津樂道的“關隴集團”由此而來。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戰爭的消耗加大,後來的北齊徵兵也打破了漢、胡之別。“男子十八受田,輸租調,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調”,這就是西漢時期的全民兵役制;高洋還精挑細選,建立了胡人猛漢組成的“百保鮮卑”、漢人壯男構成的“勇士”,

但總體而言,雖然軍人主體都逐漸轉變為漢人,但北齊是全農皆兵、北周是選農訓兵,這也體現了雙方迥然不同的軍政理念。

同為出自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隋朝也繼承了北周府兵制。到了唐代,李世民結合現實情況,對府兵制進行了完善。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朝全國設立10道,634個兵府,僅僅關中地區就有261府。但這個數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杜牧曾說:“凡府五百七十四,有四十萬人”,陸贄則稱:“諸府八百餘所,關中殆五百焉。”至於關中兵府多,顯然是為了強本弱枝、避免外重內輕。

每300人為一團,領導是校尉;50人為隊,領導稱為“正”;10人為火,歸“長”管理。但與北周不同,唐朝府兵的裝備糧草都是自己負責的,平日裡放在兵庫,打仗時才統一發放。不過,馬匹由於比較昂貴,所以由朝廷發錢到個人手中,隨後自行採購。

北周、隋、唐的軍隊為啥都那麼強?看看它們創造的府兵制是咋回事

府兵制的推行是與均田制掛鉤的。府兵是從農民中精挑細選而來,他們除了每年按要求進京宿衛外,平日裡在家耕地、奉命統一訓練,需要打仗時領武器、糧草出征,統帥則由朝廷臨時指派;打完仗後,各回各家,所謂“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既避免了將領與士兵長期相處、形成固定隸屬關係,又不用長期養著一群脫離農業生產的專業軍人,極大減輕了朝廷財政負擔(更別說唐朝還讓府兵自備裝備糧草)。

另外,在唐朝時期,府兵制也是農民改變人生的重要渠道。但凡有一定財力自備後勤物質、身強力壯且頭腦機智的,都能進入府兵,透過戰功加官進爵乃至拜將封侯。最典型的,我認為是薛仁貴,他正是主動參軍、跟隨李世民遠征高句麗,從此一鳴驚人,成長為青史留名的傳奇名將。可以說,府兵制與科舉制,分別從武、文兩方面,為普通人提供了突破階層的機會,進步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