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字數:4116,閱讀時間:約14分鐘

編者按:近期,當河南遭到暴雨襲擊時,我們再次看到了那種刻在中華民族基因裡的家國情懷和眾志成城的大無畏精神。其實,華夏大地自古就飽受“水患”侵擾。而華夏曆史傳說中的治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女媧補天的遠古時代。只不過這樣的記載過於神話了。本文就來說說上古時代、同樣發生在河南地區的大禹治水,以及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一般認為大禹生活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2070年左右。當時,從黃河中下游,到江淮的廣大區域都被洪水肆虐著。其中尤以中原地區受害最深。而中原意為中央之平原,中原之中,即為從洛陽到鄭州、再到開封。這幾座城市也正好出現在幾字形的黃河中下游位置。對於從黃土高原下來的炎黃部落來說,只要佔據這個區域,不僅可以西扼關中,甚至可以東控華北。所以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或許上古時代的人類對於地理的認知還沒有達到那樣的高度,但是到了堯舜時代,想要對中原地區實行有效統治,那麼治水也將是個關乎“王業”的重任。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遂公盨:大禹治水銘文

在傳說中,最初被任命治理水患的是鯀。鯀採取的是“水來土掩”的策略,結果治水9年,徒勞無功,所以當舜繼位的時候啟用了鯀的兒子禹。希望禹可以繼續治水。而當禹接到任務後,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於是改變了策略,改掩為掩、疏並用。而想要“疏”,那就必須要找到水患的源頭。也就是伊洛兩河。所以施工的地點根據史料的記載是在伊河與洛河的彙集地,當時則叫伊闕。也是後世白起打伊闕之戰的地點。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那麼為何滔天般的水患源頭是在伊洛兩河呢?再讓我們看下伊洛河周邊的地理環境。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伊洛河周邊山水示意圖

透過地圖可以看到,伊洛兩河從秦嶺高處自南向北,先彙集在洛陽盆地再流入黃河,但這是大禹治水之後的結果,而在大禹之前,伊闕並未鑿通,那麼伊洛兩河自然也就無法流入洛陽盆地。無法流入盆地,兩河就會在洛陽盆地以南匯聚成“湖泊”。而這個湖泊也就成為了傳說中的汝海。古籍中對於汝海多有提及。

那麼要達到“海”的水量,汝海到底有多大呢?回答這個問題,先看下伊洛兩河周邊的秦嶺的山脈走向:從東面嵩山,南面外方山、伏牛山,到西面熊耳山、崤山。這些山脈將伊洛兩河“包圍”其中,兩河水常年經周邊山谷流入,在無人去疏通的上古時代,水量逐步增加,逐漸也就形成了汪洋一片的“汝海”。而汝海唯一的出口則是流經東南面汝州的河道:汝水。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汝海、汝河示意圖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伊洛兩河在伊闕周圍形成汝海,汝海藉助於汝河流入淮河,成為淮河的一條支流。而正是這條支流不斷增加的水量,才使得本來只侷限於中原的水患慢慢擴散到了江淮地區,使之逐漸也變成了洪水肆虐的“災區”,而究其源頭正是伊洛兩河。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紹興大禹陵

那麼在傳說中,禹的時代裡如此浩大的治水工程,憑當時的科技是否可行呢?也許我們真的低估了古人的智慧。特別是火和金屬器具的使用。史料裡其實已經明確記載了阪泉之戰裡炎帝就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火攻的記錄,逐鹿之戰裡蚩尤更是留下了使用金屬武器的記載。除此之外上古時代其實還有很多的“黑科技”。

比如說準、繩、規、矩、玄圭這幾樣東西。這些東西里準用來做水準器,繩子用來測量長度,規用來畫圓,矩用來測角度,玄圭則用來測量以太陽光照射影長來計算時間的器具,同時還可以用來測量地理經緯度。所以,上古的時代裡禹就留下了禹貢九州圖。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禹貢九州圖

除此之外從考古的發現和史料的記載來看,禹在華夏各地的高山石碑上刻下了當時非常寶貴的上古史料:《山海經》。治水成功之後還留有金屬製成的九鼎。這都說明了當時已經具備了很高的開(鑿)石頭的技術和金屬鍛冶術。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有了以上的“科技加成”,大禹鑿通一條河道,完全是可信的。

而當鑿通伊闕河道之後,伊洛兩河的河水就與黃河連線,汝海之水慢慢排進了黃河,這樣的結果也使得汝河水量逐漸減少,江淮地區的水患也隨之消退,而這種“以水代兵”的策略也對此時尚未歸順的江淮地區的部落產生了極大的震懾力。因為在禹身處的時代裡,不僅有水患,更有部落的征伐。從黃、炎二帝開始,各部落之間的戰爭從未間斷。雖然阪泉之戰以後,黃帝部落暫時統一了黃河流域。但是從堯開始的對南方苗部落的戰爭,直到禹治水的時代都沒有結束。因此在禹治水的過程中,還發生過對苗部落的戰爭。而治水的成功也讓這些部落最終臣服於禹。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汝水水系示意圖

但是大禹治水的成果並非僅限於當時。更對之後夏王朝(到底有沒有夏,以及夏王朝到底什麼樣,本文不做深入探討,但可以確定的是,青銅文明高度發達的商王朝,不可能突然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建立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這是因為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是建立在物質條件基礎上的。大禹治水的成功,不僅是平息了肆虐華夏大地多年的水患,更使得中原、華北、江淮地區的眾多水網河道不再淹沒農田,反而為灌溉農田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樣就使農耕文明得到了有利的發展。而農耕生產恢復的同時也促進了各部落之間的融合,特別是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得到了包括東夷部落在內的各部落支援,華夏大地上也第一次出現了“集權化”。禹開創的夏王朝也第一次成為了“天下共主”。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禹之前的世系

也正是從夏王朝開始,“禪讓”過渡到了“世襲”。不過這樣的改變還需要“後人”的努力,比如說禹的兒子啟。啟同樣是利用禹治水時所取得的影響力,擊敗了另一個有能力與他“爭天下”勁敵:東夷部落的伯益。但是就夏人居住的中原而言,這種無險可守的地理條件很容易受到周邊部落的“圍攻”,特別是當夏王朝出了太康這麼個“昏君”之後,終於給了東夷部落復仇機會。而領兵的正是另一個著名的上古時代人物:后羿。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只不過后羿雖然抓住了機會,但畢竟東夷部落的實力有限,所以後羿的這次進攻,只是將夏人趕到了洛河以南區域,並沒有完全消滅掉夏人。而此時大禹治水的“餘威”體現了出來:那就是伊闕河道的控制權。因為只要伊闕河道還在夏人手上,東夷部落就註定只是支“孤軍”,畢竟沒有哪個部落會冒著再被淹一次的危險來幫助東夷,所以到了少康的時代,重新積蓄力量的夏人終於又奪回了“共主”的地位,此次事件史書上則稱為“少康中興”。

至此,夏人才算是坐穩了“天下共主”,“國天下”終於轉變成了“家天下”。而開創這種體系的人與其說是啟,倒不如說是治水成功的禹。

上古時代河南發多大的洪水,能淹掉整個中原?大禹治水傳說的真相

▲夏王朝世襲列表

另注:山西與陝西的交界處也有個龍門,也稱禹門口,通常也被認為是大禹治水的工程地,但禹門口這個地方就算治水成功,其影響力也只是侷限於黃土高原地區,而事實上華夏各地都有關於大禹治水的史料,只不過如果想要在中原完成治水,那麼最真實的地方無疑還是在伊闕。

【註釋】

《列子·湯問》中記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越絕書》卷一:“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

《水經注》:“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竭,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漢書·溝渝志》:“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闢伊闕。”

《尚書·堯典》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與中國。”

《文選》:“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北望汝海。”

《山海經》 :“汝水出魯陽山東,北入淮海。汝稱海,大言之也。”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 :“丹丘家於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日汝海。雲巖映鬱。有佳致焉。白從之遊。故有此作。”

《龍門行》:“皇圖經野臨中天,北有大河南陸渾。陸渾之下伊之源,直走關塞侵山根。此山不斷亙坤軸,逆為汝海波濤翻。忽焉天意有不測,明開峽口流如吞。長波萬練卷空過,貫都會洛風塵奔。崖岸相嵌竦天闕此,號鑿龍門為禹門。”

《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勝者為長。

《史記》:“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尚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史記·秦本紀》:“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

《海內十洲記》:“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裡數高下,其字科斗書,非漢人所書。今丈尺裡數,皆禹時書也。不但刻度五嶽,諸名山亦然,刻山之獨高處爾”。

《吳越春秋》:“四讀之眼,百川之理”,“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

《呂氏春秋·求人》:“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

《史記·夏本紀》:“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

《竹書紀年》:“益幹啟位,啟殺之。”

《天問》:“啟代益作後。”

《戰國策燕策一》:“啟與支黨攻益而奪天下。”

《尚書夏書》:“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離騷》:“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史記·集解》:“太康盤於遊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返國。”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