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趙孟頫(1254-1322)病了,他麻溜地從山東濟南辭官回到了浙江吳興(今湖州)老家。

在休養的日子裡,他過得相當愜意,每天不是寫寫字、繪繪畫,做做有氧運動,就是出門找朋友們吃酒喝茶。

一天風和日麗,趙孟頫專程跑去臨安(今杭州)拜訪了老友——前朝老前輩周密(1232-1298)。趙孟頫是元初的文壇領袖,“元人冠冕”,妥妥的一個大才子,但是大才子就是更加崇拜老才子周密,整天以後學自稱!

談笑間,周密聽聞趙孟頫不久前剛從濟南迴來,有些黯然神傷,這讓他有些想家了。周密的祖籍在濟南,但他生於江南長於江南,竟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回故鄉看一眼。周密今年已經64歲了,按照古人的平均壽命來衡量,幾乎也快走到頭了。

趙孟頫一看此情此景,只好細細地向老友轉述他任官時的見聞,尤其盛讚了濟南的山水之勝。他告訴周密:“濟南的山,數華不注山最有名,《左傳》裡就已經提到了,那座山啊,拔地而起尖聳入雲,真壯觀啊!……東邊還有一座不一樣的,那是鵲山,長得像元寶渾圓敦厚,多有意思啊!”

為了讓周密可以進一步寄託懷鄉之情,趙孟頫還特地提筆揮毫,憑藉記憶描畫了一幅濟南的山水寫意圖——

《鵲華秋色圖》

,贈予了周密。

周密如獲至寶,老淚縱橫,把畫收錄進自己的藏畫集《過眼雲煙錄》。這幅畫也一直陪伴他走過人生的最後幾年,被譽為思鄉之畫。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上有趙孟頫的題識: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未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名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山東濟南在宋時叫歷城,歷城東北郊有一座歷史名山,即

華不注山

。早在北宋初年時,周密的祖先就是定居在這座名山腳下的。

靖康之變(1127)後,康王趙構在群臣的擁立下即位。他放棄了中原,匆忙南渡,據長江天險定都臨安,是為南宋。

周密的曾祖父周秘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散盡家財,帶著全家南下避亂。後來,周秘入朝為官,官至御史中丞,在太湖邊的

湖州

弁山下購置了一些田產,安居下來,世世代代成了湖州人氏。

周密生於江南,長於江南,但他始終認為湖州只是他的第二故鄉,第一故鄉永遠是歷城,終其一生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原人的後裔。直到晚年,藉由趙孟頫贈予他的《鵲華秋色圖》,他才“見到”了那從未得見又日夜縈懷的華不注山。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尖聳入雲的華不注山,《鵲華秋色圖》區域性。

在他的野史雜著中,經常可看到他自稱“

歷山周密公瑾父

”“

齊人周密

”“

華不注山人

”等等。他曾在信中對友人說:

“我自實其為齊,非也;然客為我非齊,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實始自齊遷吳,及今四世,於吳為客。先公嘗言:我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豈其裔孫而遂忘齊哉?”

這話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你以為我是齊人嗎?其實我不是。但是如果你要說我不是齊人,這更加不對了。因為無論是我的祖先,還是我,我們心的歸屬都在齊啊!

南渡士大夫對中原故土刻骨銘心的思念可見一斑。

周密的父親周晉入仕以後,任職主要在福建、浙江這一帶,周密的青少年時代,也是跟隨著父親東奔西走。東南閩浙間的青山綠水、名勝古蹟,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行跡。

淳祐元年(1241),他們由福建回臨安,一路上瘟疫流行,人煙稀少,滿目蕭條。然而進了臨安後,城中歌舞昇平,彷彿無憂無慮的太平盛世。此時距離靖康的亂業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南宋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數朝,勉強維持著“剩山殘水無態度”的半壁河山。

周密常常跟隨著父親四處拜訪文友,聽閒居行都的退璫老監談論先朝故事,又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的奇聞軼事、風土人情,給他小小的心靈埋下了一顆種子。

成年後的周密,幾乎有二十年(1257-1276)的時間一直客居在臨安,依附著岳父楊伯巖的兒子們生活,同時也兼任僚史這一類小官。

周密的一生都沒有登第,早年間曾以門蔭應試吏部銓試得了第十三名。他既沒有過李白杜甫那樣的漫遊和漂泊,也沒有蘇軾辛棄疾那樣的大起大落升沉不定,有的不過也是懷才不遇,正如封建時代大多數文人的遭遇一樣。

溪上垂垂雨又晴,淚荷顰柳滿沙汀。

水聲不洗千年恨,山色空餘六代青。

感慨有詩懷故國,英雄無淚泣新亭。

孤忠耿耿人誰會?酌酒鐘山試乞靈。

——周密《次程儀父遊清溪》

景定二年(1261),周密在當時的臨安知府馬光祖的幕下謀得了一份工作,幫忙協理京畿漕運,但不到兩年卻捲進了“

買公田”案

中。

當時南宋經濟瀕臨崩潰,國庫空虛,邊費嚴重不足。當朝宰相賈似道提出實行祖宗限田之制,官買公田。本來公田法有其積極的一面,可惜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最初設定的路線,以至於變成了“借戕民以富國”。

景定四年,周密得到了一個任務——前往毗陵(今江蘇武進)催督買田。周密是個剛腸嫉惡的正直人,他一到任所,就著手調查當地土地的實際情況,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底下人呈報的買田浮額的十分之三,儘自己所能放免了部分坑害農民的公田。

這不是明擺著要跟上頭對著幹麼?周密聽說賈似道準備給他小鞋穿,甚至還有性命之憂,立馬就提交辭呈,拂衣而去,毫不留戀。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圖源:攝圖網。

只是這一份瀟灑的背後多多少少也會有些不甘,在一首寫給友人的詩裡,他自嘲自己已是朝廷的“無用之木”“不燃之灰”。

季鷹次第賦歸來,底用蓴鱸苦苦催?

顧我已如無用木,從人自笑不燃灰。

江湖空有憂時嘆,朝野應多濟世才。

不信子牟存闕意,可能全付與銜杯?

——周密《次竹窗見寄韻》

風波過後,周密從湖州又回到了臨安,開始和楊纘、張樞等人閒遊,他們吟風賞月,切磋音律,磨練詞藝,對當時的詞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今後的十幾年中,周密都過著一種似隱非隱、亦俗亦仙的生活,他渴望一展抱負,兼濟天下,卻又消沉在低階掾吏的無窮案牘公務裡。一直到德祐二年(1276)三月,臨安城破,南宋覆滅。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那年的冬天,周密在會稽(今浙江紹興)造訪了

王沂孫

,兩人同

蔣捷

張炎

一起並稱“

宋末詞壇四大家

”。

故人依舊,然而世事已非。二人同遊會稽的蓬萊閣,周密觀河山而痛哭,寫下了充滿亡國之恨的名篇

《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

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鑑曲寒沙,茂林菸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飄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憐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為喚狂吟老監,同賦消憂。

之後,周密歷盡艱危回到湖州弁山下,開始了亡國後的隱居生涯,而王沂孫不久後將在“

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

”的政治環境裡仕元。

宋朝亡了,但是對於很多人,尤其是對於宋朝的知識分子來說,宋朝長存於他們心中。

元代大儒郝經曾說:“宋有天下,文治三百年,其德澤龐厚,膏於肌膚,藏於骨髓。民知以義為守,不為偷生一時計。其培植也厚,故其持藉也堅。”

也就是說,宋王朝高度發達的傳統文化使得忠義節操觀念深入人心,少數遊牧民族首次獨建正朔也使得“華夷之辯”在宋末文人的意識和行為之中最大限度地復活了,於是南宋遺民群體的規模空前壯大。

他們有的選擇隨宋一起同生共死,有的選擇浪跡湖山,有的悄然閉戶,有的則遁入空門。

有個南士鄭思肖,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宋亡了才改名“思肖”,意思是“思趙”。這人每天坐臥必定朝南,每年各個節氣還必定望著南邊痛哭跪拜。他很擅長畫墨蘭,但是自從宋亡了後,畫蘭再也不畫土,就讓墨蘭的根赤裸裸地暴露在空中。別人很疑惑,他則悲憤地反問其人:“我們的地都被奪去啦,你難道不知道嗎?”

雖然周密對於亡國後的反應不似鄭思肖那樣表現激烈,但是他也抱定了忠於故國、義不仕元的決心,做好了隱居終老的打算。為此,他自號“

草窗

”,取窗前之草閒適自得之意,彰顯了他的隱士身份。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太湖的清晨,圖源:攝圖網。

然而,湖州弁山下的家園不久後在兵火戰亂中被毀,滿目瘡痍,再也無法繼續安身,他只好再次舉家搬回到了如今已是一片殘垣斷壁、廢池喬木的故都臨安,再次依老丈人的後人而居。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初春,時值臨安傾覆十載,周密邀請當時的名流文士王沂孫、戴表元、仇遠、白珽、屠約、張楧等十四人共聚楊氏池堂,吟詠唱和,共抒遺民情懷。

在周密的這群故友中,有的或主動或被迫仕元,但是他卻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出山、釋褐而與之絕交,也並沒有抱著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周密體諒了他們的尷尬處境和苦衷,也用心去理解了他們內心的痛苦、猶疑、悔恨和慚愧,理解他們是“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而已。

周密的詞友

陳允平

作為人才被徵召到大都,周密給他餞行,並贈予他一首詞

《高陽臺·送陳君衡被召》

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里天低。寶帶金章,尊前茸帽風欹。秦關汴水經行地,想登臨、都付新詩。縱英遊,疊鼓清笳,駿馬名姬。

酒酣應對燕山雪,正冰河月凍,曉隴雲飛。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東風漸綠西湖柳,雁已還、人未南歸。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

周密勸慰他好自為之,不必沮喪頹唐,同時又委婉暗示他不要留戀官場,不要忘記了江南的故國舊人。

趙孟頫以宋宗室後裔的身份出仕元朝,不少時人和後人都對他有所不滿和指責,但是周密卻不帶偏見,大大方方地和他往來,酬唱贈答,談書論畫。對於周密的體恤和相知,趙孟頫一直心存感激。

三年謾仕尚書郎,夢寐無時不故鄉。

輸於錢塘周老子,浩然齋裡坐焚香。

——趙孟頫《部中暮歸寄周公瑾》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趙孟頫《自寫小像》,他喜歡畫竹子,把自己畫在竹林中。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宋亡後不久,周密開始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前朝舊史的蒐羅和編撰,進行故國野史的記錄和撰寫,成為了知名的野史作家。在他看來,著史是在文化萎縮,甚至倒退的亂世之際,保持傳統延續的必要途徑。

他的一生著述極為豐富,極為高產,據統計前後不下數十種,流傳下來也有十多種,如

《齊東野語》《癸辛雜識》《武林舊事》《浩然齋雅談》《絕妙好詞》《草窗韻語》

等。

周密在著述中力主客觀全面評定歷史人物,遵循直筆而書,實事求是,不僅將正面人物的反面揭露出來,也會在一片罵聲中指出可取之處。

比如在《齊東野語》中評價賈似道時,周密一方面揭露他顛倒朝綱、弄權誤國、好大喜功及排除異己等人性側面,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有利於民生的進步舉措,並不像一般史學家那樣全盤否定。

但是,周密的這種做法卻也為他自身的歷史評價招致了許多誤解。明人胡應麟、清人陸心源、趙翼都曾經因為周密“特立獨行”地提到了賈似道這種大奸臣的優點,而認為周密百分百是在幫賈似道洗白,從而斷定周密就是賈似道的門客,進一步鄙薄了周密為人。

啊這……周密有冤無處申啊!要知道買公田一事中賈似道曾恨極了周密,在他當政時期也始終處處對周密進行打壓,而周密能不挾私怨如實記錄,不僅需要勇氣,更需具備難得的史德。

周密這種“特立獨行”的思想,跟他小時候就具備的

疑史精神

有關。

當週密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他閱讀史籍,發現某件事和社會上流傳的說法很不一樣,跟官修正史的記載也有出入,這讓他疑惑不解,於是跑去問他的父親。周晉立馬搬出了老祖宗的幾大箱書稿挨個翻查核實,告訴他:“這件事的記載和我們祖宗記載的大體相同,那麼應該是可信的;至於社會上流傳的說話很可能是以訛傳訛;國史記載也有可能出於私心,不能完全相信。對此,小子你要學會辨別。”

接著周晉又教育周密在進行史學著述時,要像老祖宗一樣如實記載,不能因為個人的愛恨和私心就隨意刪減篡改。

此外,周密還突破了傳統觀念,勇於書寫女性。正史中是不會為妾、婢女、妓女等身份低賤卑微的女子立傳的,但是周密偏說:“我不!”他認為能在亂世中守節不屈的人,不論男女,都很可敬,都要如實記錄下來。

在《齊東野語》裡就收錄了台州妓女嚴蕊不畏強權寧死不屈,透過作詞自陳冤情自救的故事。同書“昌化章氏”一則,記載了章氏寧願將親生的孩子給沒有子嗣的弟弟撫養,也不願捨棄抱養來的孩子的感人事蹟,周密對此大為感嘆:“婦女有識,尤可尚也。”

事實上,這何嘗不是周密的“有識”?這些“野史軼事”要不是他有心記錄,早就湮滅了,誰會記得?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圖源:攝圖網。

“蘇東坡再世”:南宋出了個奇才

周密是個多面手,在南宋末年,他是當之無愧的雅詞詞派的領袖。他的詞作受到了周邦彥、姜夔、吳文英的很大影響,典雅清秀,是婉約派宋詞的完美體現。

大體看來,周密既不像秦觀那樣多愁善感,也不像周邦彥那樣矜持有餘,既不像姜夔那樣孤獨清高,也不像吳文英那樣性格內向,有評論家倒是覺得周密很接近蘇軾那種超脫不羈而又不失儒雅的氣質。

恰巧,周密不僅詩詞文皆通,且書法、繪畫、琴樂俱佳,是一位少見的藝術全才,加上他樂於交遊,健於談吐,性情闊達,也許還是可以加上一點好玩,喜歡“評硯品、臨書譜、箋畫史、修茶具”,對星象歷術、考古占卜、鬼神災異無不感興趣,這不正是蘇軾一類的人物嗎?

總歸,在宋末眾多詞人之中,周密的性格氣質是獨特的。

歲月飛馳,詞人老了,周密又回到了弁山下,在先人的墓旁為自己卜了一塊風水寶地,並在附近搭了一座草廬,起名“

復庵

”。

閒下來的日落黃昏,他為自己寫了一篇千字自銘文,講述了自己的家世、遭際、學問和為人,對自己的一生作了全面總結。

最後,他是這樣評價自己的:“粗謹操,修辱知,諸老晤賞識拔,與一時名輩頡頑盛際者餘二十年。自惟平生大節不悖先訓,不叛官常,俯仰初終,似無慊怍,庶乎可以見吾親於地下矣。”

他的一生問心無愧,安然而逝。

小雨分江,殘寒迷浦,春容淺入蒹葭。雪霽空城,燕歸何處人家。夢魂欲渡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感流年,夜汐東還,冷照西斜。

萋萋望極王孫草,認雲中煙樹,鷗外春沙。白髮青山,可憐相對蒼華。歸鴻自趁潮回去,笑倦遊、猶是天涯。問東風,先到垂楊,後到梅花?

——周密《高陽臺·寄越中諸友》

一切都過去了,但他的作品和人格,如前朝夢憶,呢喃至今。

參考文獻:

劉靜:《周密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金啟華、蕭鵬:《周密及其詞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