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前言

國子監在清朝的發展狀況為:清初至乾隆朝前期,由初設漸趨到達鼎盛;乾隆朝後期至嘉慶年間,發展漸趨停滯;道光、咸豐兩朝為衰頹期;同治、光緒朝由復甦達到短暫的輝煌;光緒末年即辛酉政變後在改革中退出歷史舞臺。

滿族入主中原後,由於王朝初設,清政府亟需擁護新政權的官員來鞏固統治。因科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在清初暫無法滿足清政府對官員數量的需求。因此,統治者從國子監生員中選拔官員,這一舉措促使國子監在乾隆前期,由初設漸趨發展至鼎盛。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國家統一,

進士數量不斷增加,

導致國子監在發展漸趨停滯,

統治者決定

變革傳統教育,引進新式教育

隨著國家統一,政權的穩固,經濟、文化的發展,進士數量不斷增加,官缺逐漸減少,監生相對正途出身的進士,在仕途詮選中毫無競爭優勢,導致國子監在乾嘉年間發展漸趨停滯。

道光二十年後至咸豐朝,清朝處於內憂外患中,已無暇顧及中央官學國子監的發展,國子監漸趨走向衰頹。戰亂後,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積極振興中央官學,遂使國子監得以重振。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辛酉政變後,統治者意識到要實現王朝復興,必須變革傳統教育,引進新式教育。然而,國子監是中國傳統教育,與世界近代化教育不可相容的教育機構,中國社會及教育的發展進步,促使國子監完成封建社會中央官學的歷史使命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國子監在道光、咸豐兩朝

內外戰爭多

選任祭酒標準的降低,加速國子監走向了衰頹

國子監在道光、咸豐兩朝呈現出衰頹的局面。其外因在於,戰爭影響國子監的正常運轉,統治者不僅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教育機構的發展,且對國子監祭酒選任標準的有所降低。其內因在於,因仕途壅塞監生不願入監學習,國子監官員對教學和管理的日漸鬆弛,捐監者眾多導致監生素質下降。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道光、咸豐兩朝的內外戰爭,擾亂了清朝各機關的正常運轉,使統治者無暇顧及國子監的發展。道光二十年英國入侵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咸豐朝,外有英法掀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內外戰爭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安定,衝擊了清王朝統治秩序。

清廷為應對內外戰爭,極力縮減各項經費,以支援軍需,導致許多機關無法正常運轉。如國子監經費由原來的每年

6000

兩白銀,減至每年

1200

兩白銀。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統治地位,忙於應對內外戰亂,無心整改吏治,更無精力整改教育,導致國子監在清朝的內外交困中日益衰頹。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道光、咸豐兩朝選任祭酒標準的降低,也是加速國子監走向衰頹的原因。滿漢祭酒是國子監日常事務的管理者,雖品秩相同,但監中事務的實權還是掌握在滿祭酒手中。道光、咸豐兩朝對國子監滿祭酒的選任標準不僅不合清規制,且明顯低於前朝。

監生仕途的壅塞,是造成國子監衰頹的最主要原因,

統治者英明與否,亦是影響國子監發展的因素

如乾隆朝不準翻譯進士出身的武極理任職滿祭酒,而咸豐朝卻有官學生出身的託和洛

?穆蔭任職滿祭酒,縱有朝臣反對,也沒有阻擋咸豐帝的任選。掌有實權但名實不相符的滿祭酒,在國子監實際的教學與管理中,非但不能勝任其職,甚至還會影響國子監的發展。由此看來,統治者英明與否,亦是影響國子監發展的因素。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監生仕途的壅塞,是造成國子監衰頹的最主要原因。監生仕途壅塞的原因在於,一是統治者詮選官員標準的變化;二是清朝所需官員的數量是有限的。當出現官缺時,統治者在詮選官員上,偏重於正途出身的進士、舉人。

這種詮選有所偏重的原因在於,統治者提倡科舉入仕,以科舉籠絡知識分子維護其政權統治。而清朝官職數量是一定的,隨著科舉興盛,進士、舉人數量愈增愈多,官缺日漸較少,正途出身者尚需等待候選官職,監生銓選之路則更為不易。由此可見,監生肄業後詮選為官之路的艱難。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國子監官員對教學、管理的鬆弛,也直接影響著國子監的發展

國子監官員對教學、管理的鬆弛,也直接影響著國子監的發展。首先,統治者選取了不合格滿祭酒,如舉人勝保、官學生託和洛

?穆蔭,其無論是自身學術水平,還是管理教育機構的能力,都難以勝任國子監的教學與管理,為國子監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其次,國子監官員對國子監的影響,還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改變上。乾隆朝以後,朝廷從國子監肄業生中詮選官職的頻率及人數越來越少,加上統治者詮選官員多看重文章詩詞,對官員為官能力越來越不重視。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考察、詮選官員標準的變化,國子監官員放棄從政能力的教學內容,監生也不在潛心研究。因此,師生皆一心轉向專治舉業的學習中。再次,國子監官員自身的貪腐,也是影響國子監發展的原因。吏治腐敗,胥吏貪腐成風,如同蠹蟲一樣侵蝕著原本不多的國子監經費,使國子監更加難以支撐教學開支。經費的短缺,使得監生生活困難,難以入館學習。

國子監的衰頹不僅有統治者、管理者的原因,監生自身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國子監的衰頹不僅有統治者、管理者的原因,監生自身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監生肄業後的詮選之路越來越難,乾隆後期基本處於壅滯狀態。出路的艱難,影響了監生在監學習的積極性。僅有逢鄉試之年,入監、在監學習的生員才會有所增加。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捐監而來的生員,也擾亂著國子監的教學管理秩序。晚清內憂外亂,清政府國庫日益空虛,為保證軍需及國家正常運轉,統治者實行大範圍的捐納,其中捐監是獲取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一項。但捐監士子不都是為應順天鄉試,有的則是為提高家族所在地的社會威望。

因此,捐監而來的生員魚龍混雜。有的入監後認真學習,以應科舉。有的在捐監後並不入監學習,而僅是在考試前匯聚國子監;還有的連祭酒主持的季考、大課都不參加,或找人代考、替考,甚至在國子監產生了專以替考、代考為職業的團隊。一些生員及國子監書吏依靠此事渾水摸魚,獲得國子監的津貼,使國子監紀律遭到破壞。

國子監在清朝由初設漸趨到鼎盛,又經停滯及衰頹,而後退出歷史舞臺

總結

晚清國子監的教學宗旨不但發生了改變,連同監規也形同虛設,漸成北京人口中的

“十可笑”之一。晚清國子監由清王朝最高教育機關,漸成為可笑之地。可見,國家的衰頹導致國子監出現“監規頹廢已久,迄難振作”的局面。這種狀況直到同治、光緒兩朝才得以緩解。

參考內容來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