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言語用來表達意願,文辭使說的話更加完備

微國學

演播:張正伊

正論解第四十一

【原文】

鄭伐陳,入之,使子產(注1)獻捷(注2)於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注3),介(注4)恃楚眾,馮陵敝邑(注5),是以有往年之告(注6)。未獲命(注7),則又有東門之役(注8)。當陳隧者,井陻、木刊(注9),敝邑大懼。天誘其衷(注10),啟敝邑心,知其罪,授首(注11)於我,用敢獻功。”

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闢(注12)。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注13),自是以衰,周之制也(注14)。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

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注15)有之:‘言以足志(注16),文以足言(注17)。’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注18)。晉為伯,鄭入陳(注19),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注20)!”

【註釋】

(注1)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名僑,字子產,穆公之孫。因居東里,又稱東里子產。執掌鄭國國政,善外交。此記載又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

(注2)獻捷:打勝仗後進獻所獲的俘虜及戰利品。

(注3)陳亡周之大德:意謂陳國攻打同為周朝藩屬之臣的鄭國是忘記了周王的恩德。王肅注:“武王以元女大姬以配胡公,而封諸陳。”亡,通“忘”,忘記。

(注4)介:王肅注:“介,大(四庫本作“豕,犬”,疑訛)。”憑藉,依賴。類似用法又見於《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四庫本、同文本作“豕”。

(注5)馮(píng)陵敝邑:馮陵,進迫,侵凌。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此處及以下“敝”叢刊本皆作“弊”,據四庫本、同文本改。

(注6)有往年之告:王肅注:“告晉為陳所侵。”指陳國曾經攻打鄭國,鄭國告訴了晉國。告,告訴,上報。

(注7)未獲命:王肅注:“未得晉平陳之成命。”即鄭國欲攻打陳國徵求晉國意見,而晉國沒有同意。

(注8)東門之役:王肅注:“與楚共伐鄭,陳至其東門也(四庫本無“陳”、“也”字)。”

(注9)當陳隧者,井陻(yīn)、木刊:王肅注:“勝(四庫本無),陳人陻塞、刊斫也。”隧,道路。陻,塞。刊,砍斫,削除。意謂陳國打敗了鄭國,凡是經過的地方,把井都填塞了,樹木都砍了。

(注10)天誘其衷:王肅注:“誘,進(四庫本作“導”)。衷,善也。天導其善,大執(執,四庫本作“克”)陳者也。”意謂上天引導陳國人從善,使陳國人認識到自己攻打鄭國不對,自願受鄭國的懲罰。這是子產為鄭國攻打陳國辯解的外交辭令。

(注11)授首:謂罪人得到懲罰,投降或被殺。授,原作“校”,據四庫本、同文本改。

(注12)闢:法。這裡引申為懲罰。王肅注:“闢,誅。”

(注13)天子一圻(qí),列國一同:王肅注:“地方千里曰圻,方百里曰同也。”

(注14)自是以衰,周之制也:王肅注:“大國方百里,從是以為差。伯方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之制也。而說學者以周大國方七百里,失之(四庫本此後有“遠”字)矣。”衰,遞減,遞降。

(注15)《志》:古時記事的書。王肅注:“《志》,古之書也。”類似用法又見《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注16)言以足志:王肅注:“言以足成其志。”足,成,此用法又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文以足言。”杜預注:“足,猶成也。”志,志向,計劃目標。

(注17)文以足言:王肅注:“加以文章,以足成其言。”

(注18)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王肅注:“有言而無文章,雖行而不遠也。”意謂言語沒有文采,就不會傳播久遠。

(注19)晉為伯,鄭入陳:伯,通“霸”。“伯”、“鄭”二字原誤倒,據四庫本、同文本、陳本改。

(注20)小子慎哉:四庫本、同文本作“慎辭哉”。

【通解】

鄭國攻打陳國,攻入陳國境內,於是派子產向晉國奉獻戰利品。晉國問陳國有什麼罪,子產回答說:“陳國忘記了周朝的大德,一味地依仗楚國人多勢眾,欺凌我國,所以有往年攻打陳國的請告,然而沒有得到貴國的允許,卻有了陳國攻打我國東門的戰役。陳國軍隊經過的地方,水井被填塞,樹木被砍伐,我國人民非常害怕。幸好上天誘導他們從善,啟發了我國攻打陳國的念頭。陳國知道自己的罪過,只得接受我們的懲罰,因而我們才敢前來彙報戰功,奉獻戰利品。”

晉人問:“你們為什麼侵犯小國?”子產答道:“根據先王的法令,只要有罪過,都可以按照罪過輕重分別加以懲罰。而且,當年天子的領土四邊各為一千里,諸侯的領地四邊各一百里,依次遞減,這是周朝的制度。而現在大國的土地多數都達到了周圍各幾千裡,如果沒有侵奪小國,怎麼能達到現在的狀況呢?”晉人說:“你說的合乎情理。”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對子貢說:“《志》上有這樣的話:‘言語用來表達意願,文辭使說的話更加完備。’不說話,誰會知道你的意願?而言語沒有文采,就不會傳播久遠。晉國是霸主,鄭國攻入陳國,如果不是善於辭令,就不會取得成功。對此,你要慎重啊!”

出處:《孔子家語通解》

作者:楊朝明 宋立林

作者簡介

/Profile/

楊朝明

當代著名學者、儒學家、史學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和《孔子研究》編委、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

宋立林

師從楊朝明教授學習儒學,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孔子)文化學院孔子與中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什麼是家風

……………………。。。

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駐進了人,有了溫度稱之為家,家裡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心願,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就是家教;為了言之有效、輔助家教順利推進而彼此約定,就是家規;將向善、向上的心願總結成精煉的話,是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人的大家訓。把家裡、家族裡更多人的名字寫在本子上,就是家譜。

在家庭裡,為一個向善、向上的心願,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所進行的家教、提煉的家訓、建立的家規、制定的家譜的過程統稱為家風。

——張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