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大部分朝代的發展都受到了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因此等級制度深入人心。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五服圖

皇親國戚、世家大族都存在著嚴格的親屬制度,並且代代相傳,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親屬制度則是“五服圖”。那麼“五服圖”中包含哪些內容?它為何要稱作五服呢?

“五服”制度在周朝形成延續至明清時期

“五服”是指在喪葬時期,要求亡者親屬按照與亡者關係的遠近程度來決定所穿的喪服,而“五服圖”就是用來展現家族中親屬之間遠近關係的一種圖示。用喪服的差別來體現親屬間的關係,即與亡者關係越親近穿著越粗糙,反之關係越疏遠穿著越精細。

自我國進入父系社會之後,“五服”制度也隨之產生,家族的親屬關係以父親為核心而展開。同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的不斷髮展,也加強了人們對“禮制”的重視。

比如,在《國語 周語》中曾有言“替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為了區分統治者和王侯公爵的地位懸殊,他們的服飾就有很大的差別。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這種賦予服飾特殊意義區別地位的形式,逐漸發展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也為“五服”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各朝各代的更迭和發展,人們將服飾變得越來越工具化,並且加強了服飾的象徵意義。等級嚴格的服飾制度為“五服”制度不斷髮展奠定了基礎,使其一直延續至明清時代。

親屬制度為何名為五服?五服的內容是什麼?

禮有五經,本在喪服

”,即禮法有五種,最能體現禮制根本的卻是喪葬的服飾制度。在古代,“五服”是指五種服飾,由近及遠可以分成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隨著朝代不斷演變,“五服”逐漸被用來代表五代人,即祖父、父親、

自己

、兒子和孫子。

後來,“五服”演變成了古人區分親屬關係的一種喪葬制度,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等級,“五服”制度中有五個等級,因此按照等級畫出的親屬圖示起名為“五服圖”。

而“五服圖”的種類有很多,各朝各代都有用來區分親疏關係的圖示,這些圖示統稱為“五服圖”。按照親屬之間的親疏關係,可以由近及遠分為五個等級,即五個服制,其中有:

第一, 斬衰。

作為“五服”的第一服制,斬衰使用的是生麻布,就是一種粗麻布。製衣裁布時要使用刀砍,砍下來的布料也不可以用針線縫邊,斬衰中“斬”的意思就是不加縫緝的意思。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因此斬衰的服飾十分粗糙簡陋,也可以體現出服喪者極其悲痛的心情。同時,在飲食起居方面要求“斬衰三日不食”,“居倚廬,寢苫枕塊”等,即需要絕食三天或者在門外東牆的簡陋棚屋裡睡草墊、枕石塊。

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

”,斬衰是最重的喪期,服喪時間長達三年。它的適用情形也體現出其地位的關鍵,比如子為父、臣為君或者是妻妾為夫等。

一方面,斬衰作為與亡者最為親密的一個等級,簡陋的服飾特點和嚴苛的起居要求,顯示出居喪盡哀佔據了人們心中重要地位。在父系社會的背景下,“天子”、“父親”和“丈夫”是一個家族的核心,在喪服制度中,和這些人親近的親屬也佔據著很高的地位。

這樣在喪禮上光是憑藉服制,就可以把不同的人區別開來。另一方面,喪服制度的核心依然是禮法,也就是等級制度。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君尊臣卑和父尊子卑是人們心中的貴賤標準,長幼有序和尊卑分明是當時社會統一的道德標準。這樣的等級制度在禁錮人們思想的同時,也明確了親屬的血統關係,使得家族關係變得井井有條。

第二,齊衰。

在齊衰之後,就要使用更精細一些的熟麻布來製作服飾了。在喪服的製作過程中,裁製布料時就都要使用剪刀,之後再進行縫邊的工作,因此齊衰中的“齊”也是指衣服的邊角整齊的意思。

齊衰最大的特點是,根據不同的亡者又分了四個不同等級的服喪期,其中有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和齊衰三月。

分別適用於父親去世後,子及未嫁之女為母等情形服喪三年;父親在世,子及未嫁之女為母或者丈夫為妻子等情形服喪一年;孫子孫女為祖父母、已嫁之女為父母等情形服喪五個月;曾孫一輩為曾祖父母等情形服喪三個月。

由此可得,首先這種服飾的差別和服喪期的長短不同的現象,反映出家族內男女有別的嚴格等級現象。在服喪制度中,對父系親屬的服喪要求,從時間長短到飲食起居有十分嚴苛的規定。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五服圖

而母系之中的服喪要求就寬鬆很多,而且親屬的服喪範圍也很有限。比如,妻子需要為丈夫行斬衰三年,但丈夫只需為妻子齊衰杖期,即守喪一年。其實從父系社會開始之後,男子的地位就逐漸高於女子。

在各朝代流傳下來的“五服圖”中,父系的親屬均劃分為內親,但母系的親屬中則有外親。無論是分為內親還是外親,家族的血統都只論父系。因此,無論是在整個社會背景下,還是在服喪的制度要求中,都能體現出父系親屬的血緣關係比母系更加親近。

其次,齊衰的要求明顯比斬衰要寬鬆許多,這也體現出了兩個服制之間的地位差距。斬衰的服飾明顯比齊衰更為簡陋,因此所表達的心情也更為哀痛。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第三,大功。

與齊衰相比,大功的製作布料是一種比較粗的熟麻布。從大功之後,服喪要求就更為寬鬆了,比如不吃蔬菜瓜果等,而且它的服喪期只有九個月,即在堂兄弟姐妹去世、出嫁的姐妹或姑姑等去世時需要守喪九個月。

俗語中有“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古時已經出嫁的女子自然也就不算作關係親近的自家人,因此服喪期也十分短暫。

第四, 小功。

使用比較細的麻布製作喪服,服喪期為五個月。一般是外祖父母或舅舅、姨媽等去世,需要為其守喪五個月。

小功的服制一般適用於母系的親屬,屬於比較輕的服制,因此也表明了關係的疏遠。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

父系為內,母系為外

”的思想,比如父系一邊的兄弟成為“堂兄弟”,母系一邊的兄弟則成為“表兄弟”,而“表”就是外的意思。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第五,

緦麻

這是最輕一等的喪服,這一等級的服飾製作時使用細麻布,面料也是在五個等級之中最精細的。

服喪的要求也最寬鬆,比如在喪期內僅僅不允許飲酒吃肉,甚至可以在床上就寢。它的服喪期僅為三個月,通常是為去世的高祖父母、岳父岳母、外甥外孫和女婿等守喪。

綜上所述,“五服”是為了區分親屬之間親疏關係的一種服飾制度,五個等級按照由近及遠的關係在喪期內需要穿著不同的喪服。而且服喪人為父系親屬所服喪期的時間更久,所穿的服飾也更為粗糙。

因此,在父系社會的背景下,顯然是父親這一邊的親屬更為親近。這種體現在葬禮上服飾的差異,就可以很輕易的區分出家族血緣關係的遠近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尊卑關係。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此外,長幼有序和尊卑有別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儒家禮法的等級思想滲透到了各朝各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族的喪服制度也嚴格的遵守著這樣的要求。

在控制人們價值觀的同時,喪服制度也規範了家族各代的親疏關係,使得家族血緣關係變得更加明確。

結語

“五服圖”可以體現出中國古代嚴格而龐大的親屬關係制度,明確的區分出上下幾代人之間血緣關係的遠近,分辨出家族親屬之間的親疏。同時隨著家族的不斷髮展綿延,維繫“五服圖”不僅可以促進家族的團結,也可以維護社會的和諧。

但凡事過猶不及,“五服”制度的發展是為了古代的宗法制度而服務的,並且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統治者加強了對禮法的重視,藉此來統治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