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皇宮北面的玄武門附近發動兵變,當場殺死了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便是唐朝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悲痛欲絕。同年八月,他宣佈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唐朝歷史邁入唐太宗(太宗為李世民廟號)時代。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李世民登基後沒過幾天,突厥頡利可汗就率大軍一路南下,兵鋒直逼唐都長安。當時唐王朝內部剛剛經歷了鉅變,人心不穩,軍隊士氣也比較低落。李世民深知自身軟肋,所以只好一面擺開要與突厥人拼命的架勢;一面以每年贈送大量金帛為條件,尋求與頡利可汗和談。

當時突厥人並沒有入主中原的心思,只是想趁唐王朝內亂之際趁火打劫。所以頡利可汗稍加思索就同意了李世民開出的優厚條件,雙方君王在渭水河邊斬白馬盟誓,簽署和平協議,史稱“渭水之盟”。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一場危機終於得到化解,但對於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來說,在突厥人逼迫下籤訂的這份城下之盟可謂是生平奇恥大辱。然而李世民也非常清楚,要成就一番霸業,就必須清楚進退取捨。以唐朝當時的實力和環境而言,要跟突厥決一死戰的勝率並不高,所以犧牲經濟利益來換取休養生息的時機還是明智之舉。

“渭水之盟”事件過後,李世民開始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國內治理上,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迅速富強起來,再也不用受突厥的挾制。然而就在李世民決定狠下功夫勵精圖治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卻打亂了他的佈局。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貞觀元年(627年)深秋,一場罕見的霜災橫掃中國北部,唐朝的幾個糧食主產區都遭到了重創,大面積饑荒席捲而來。貞觀二年(628年),全國人口最密集的關中地區又遭遇旱災,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顆粒無收。古人都非常迷信,接踵而來的自然災害讓許多人聯想到了武德九年(626年)那場宮廷血案,朝野間紛紛流傳著李世民弒兄殺弟才遭此天譴的言論。或許就連當時的李世民本人多少也會為此感到困惑和迷茫。

然而,李世民終究是一代雄主。沒過多久,他的意志就重新堅定起來,而且他很快發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正擺在他的面前。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李世民意識到,天災侵害的不僅僅是唐朝,同時也會影響到突厥,而且突厥地處更北方,受自然災害影響應該更大。於是李世民立即派人去打探突厥內部情報,很快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就傳回到了長安。

原來,當時突厥受災情況比李世民想象中的更為嚴重,而頡利可汗為了減少本部的損失,強行要求那些歸附突厥的部族增繳稅賦。在生死攸關面前,那些歸附的部族都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他們推舉位於大漠北部的薛延陀部首領乙失夷男可汗為可汗,試圖透過彼此結盟共同對抗頡利可汗。但乙失夷男自知薛延陀的實力與突厥相差甚遠,所以儘管有回紇、拔野古等部族的推舉,但他還是表現得舉棋不定。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得知這一情報後,李世民立即派使者前往薛延陀,並敕封乙失夷男為薛延陀可汗,同時承諾與薛延陀共同夾擊突厥。當時乙失夷男正面臨被頡利可汗消滅的威脅,唐朝天子千里之外帶來的這份詔書對他來說無疑是巨大利好。於是他立即同意接受唐朝天子敕封,同時宣佈成立薛延陀汗國。自此,薛延陀成為了唐朝在漠北的第一個附屬國。

與此同時,突厥內部的頡利可汗(大可汗)與突利可汗(小可汗)又爆發了矛盾,突利可汗憤而投向唐朝。

李世民弒兄登基後天災頻現,世人皆以為是報應,他卻看到了機會

頡利可汗眾叛親離讓李世民意識到北伐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派軍攻滅了長期依附於突厥的梁師都政權,一舉收復河套地區。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十萬大軍兵分六路攻打突厥。貞觀四年(630年),李靖大軍一路連破突厥,最終將頡利可汗擒獲。盛極一時的東突厥汗國自此滅亡。

“危機”的一面是危險,另一面是機會。李世民登基之初面對頻繁的天災和朝野間的質疑,顯然是身處危險境地。然而他卻在危險中看到了機會,並極好地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從而使唐王朝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他本人也因這次成功絕地反擊而獲得了所有人的肯定,成為當之無愧的“天可汗”。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