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三顧茅廬表示禮賢下士,真心真意地一再邀請賢達,通常認為最初源於劉備邀請諸葛亮,《三國志》中諸葛亮說“(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演義》將填充細節,塑造了一段君臣相交的千古典範。

但三顧茅廬時,劉備46歲,飽經滄桑,諸葛亮26歲,還未證明自己,只是一個待崗青年,讓一個46歲的老江湖,就憑徐庶幾句介紹就認定諸葛亮是大才,然後就三顧茅廬,可能性似乎不太大,畢竟歷史上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且高談闊論卻無執行力的人,想必劉備也沒有少見。況且,諸葛亮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意思比較模糊,但未必一定是劉備聽說諸葛亮的才華,就不辭辛苦地三次邀請諸葛亮出山,而可能是三次拜訪諸葛亮,暗含雙方彼此考察之意。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比《三國志》更早的《魏略》、《九州春秋》中記載,劉備駐紮樊城時,引起了諸葛亮的關注,之後諸葛亮親自去拜訪劉備,但起初遭到劉備冷遇,後來諸葛亮主動交談才慢慢引起劉備註意,於是後來諸葛亮成為劉備手下一員。因此,這個版本中,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毛遂自薦。

到底是諸葛亮毛遂自薦,還是劉備三顧茅廬,反正史料互相矛盾,如今已經真假難辨。但正史上只說“三顧草廬之中”,完全沒有記載劉備如何三顧茅廬的,因此《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故事,大部分必然是羅貫中虛構而來,而鮮為人知的是,其原型應該是來自於朱元璋二顧茅廬邀請一位老天才出山。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朱元璋打江山時,手下有三位重要文臣,其一是李善長,其二是劉伯溫,其三是朱升。三人年紀都很大,其中李善長主動投靠朱元璋,劉伯溫是朱元璋派孫炎邀請出山的,而朱元璋真正親自邀請的是朱升。

朱升與南宋朱熹是同宗,出身書香門第,因出生在太陽東昇之時,於是被取名為朱升。朱升才華橫溢,滿腹學問,精通儒家經典、戰策謀略、星象占卜、刑法研究、堪輿風水等,懂得比劉伯溫(上圖,劇照)還多,朱元璋曾贊他“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但與劉伯溫等對元朝充滿深厚感情不同,朱升生性淡泊名利,注重“華夷之分”、“嚴華夷之辨”,反對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因此對蒙元統治下的功名利祿更沒有什麼興趣。

元末紅巾軍起義後,朱升“避兵奔竄,往往閉戶著述不輟”,靜觀時局的變化。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圍徽州府城,為了避免生靈塗炭,朱升毛遂自薦(沒有見朱元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但事了拂衣去,返回了老家,朱升並未投靠朱元璋。

第二年11月,朱元璋攻打婺源時,遭到了元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三軍總管鄧愈說:“這一帶有個有學問、有影響的高士,才華堪比諸葛亮。”於是,朱元璋就親自拜訪了朱升,但朱升卻人去樓空,不願見朱元璋。據說,朱升只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個錦囊,結果朱元璋依照錦囊,打下了婺源。

朱元璋越是見識到朱升的不凡,就越想將他收到麾下。為了防止朱升再度不願見面,朱元璋喬裝成商隊,與劉備拜訪諸葛亮時的天氣一樣,都是冒著嚴寒與風雪,突襲了朱升,將他堵在了家裡,詢問平天下的大計。之後,朱升針對當時局勢與朱元璋“地狹糧少”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九字策略,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正確的建議,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業。

由於朱元璋提過“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要把蒙古人趕出中原,恢復漢家天下,而且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不傷百姓,非常符合朱升的政治理想。於是,儘管朱元璋並非當時最強的起義軍,但因為這些因素,以及朱元璋二顧茅廬與禮賢下士的態度,最終朱升答應出山輔佐,當時朱升59歲。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看到這段歷史,是不是感到很眼熟?相比史書上諸葛亮與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假難辨,朱元璋二顧茅廬邀請朱升卻是真實歷史。更巧合的是,諸葛亮與朱升都給出了平天下的方略,只不過劉備的廣為人知,卻“中道崩殂(cú)”,而朱元璋的鮮為人知,卻最終成功了。

當時,羅貫中是張士誠的幕僚,與朱元璋一方多有交往,更是時代的親歷者,瞭解到朱元璋二顧茅廬邀請朱升的過程也就不足為奇了。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羅貫中在朱元璋二顧茅廬的基礎上,結合史料中的“三顧草廬之中”,編造出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橋段,屬於高階碼字員的必備技能。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橋段,其真實原型應該是朱元璋與朱升,只是羅貫中將他嫁接到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傳說中。可見,《三國演義》好壞暫且不論,但真的混淆了不少歷史,誤導了很多人。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原型,原來是朱元璋的二顧茅廬

其實,縱觀古今梟雄,真正親自出面多次邀請某位賢達的,不能武斷地說唯有朱元璋一個,但至少可以說屈指可數。因此,朱元璋其他暫且不論,單就二顧茅廬邀請朱升這一點上,就足以顯示出朱元璋的非同凡響,遠非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可比,取得江山也就順理成章了。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凡軍政機密均與之相商”,非常信任朱升,遠非李善長、劉伯溫可比,但朱升此人真的是淡薄名利,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告請還鄉,態度非常堅決,朱元璋無奈之下只能答應。但朱升辭官後,沒有回到老家,而是輾轉來到了鹽城,最後善終於此地。朱升為何終老於鹽城,這也是一個謎團。

總之,朱元璋與朱升版的二顧茅廬,君臣攜手創造了一段佳話,可謂是一個成功的典範,而劉備與諸葛亮的三顧茅廬,不僅真假難說,而且最終事業失敗。但經過羅貫中的演義,朱元璋與朱升的二顧茅廬鮮為人知,劉備與諸葛亮的三顧茅廬卻廣為人知。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