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眾所周知,“六國”之所以彼此攻伐,表面拼的是兵甲武器,最終拼的還是人才。如賈誼用氣勢洶洶的言辭對大秦建國之初時的大氣著筆:“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而這裡的君臣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也就是說賈誼將秦國最初的崛起歸結為“君臣”二人的聯袂合作,讚揚了秦孝公的人才之術。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商鞅畫像

然而商鞅從魏國“跳槽”秦國完全身不得已,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商鞅逃離魏國後來到秦國,開始了施展智慧的人生,雖然結局悲壯,卻不乏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成功“跳槽”。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秦始皇畫像

秦始皇正因為得到了李斯和韓非子,獲得了巨大的軟實力,最終在高屋建瓴的戰略上瓦解其他各國。而歷史上所有的成功者無一不是從善於使用人才開始的。吸納人才是秦國最大戰略,沒有之一,其在招攬人才手段更是無所不用,“挖牆腳”、“摻沙子”、“花錢買”、“用人搶”,總之各種辦法無所不用其極,只要能把對方人才挖過來,什麼都可以有。開放的六國,給了當時人才“跳槽”廣闊施展空間,最終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百家璀璨和繁榮。而“跳槽”一直都是六國和此後的人才自主選擇的主旋律。

(一)

韓信:楚漢跳槽的華麗轉身

韓信是歷史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兒事。”的典型代表。他是今天的江蘇淮陰人,史載,在其吃不上飯的時候,那位善良慈祥的漂母感嘆可憐他說“吾哀王孫而不進食,豈望報乎!”。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漂母之 食

以此可知,韓信當為韓國的庶王孫,沒落如此,引起老人的同情可憐。韓信對於“漂母”的救助既是感激,同時也是激勵,從狼吞虎嚥那刻開始,為他立志成為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功業埋下伏筆。歷史有時並不複雜,飢餓是驅逐韓信的人生第一動力,而如何找到讓他能夠報答“漂母”之恩的平臺至關重要。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大火熾烤著韓信年輕奮進讀書的臉龐,也正因此讓他對秦朝產生刻骨銘心的仇恨。小時的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資聰穎,所以韓信素懷大志,彼時他正全力尋找能夠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個“平臺”。

韓信執戟影視形象

秦二世二年,當項梁帶著浩蕩的起義軍渡過淮水時,韓信仗劍從戎,由此成了項梁賬下的一名親兵。同年九月,項梁由於屢次得勝,逐漸驕兵,在定陶被秦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兵敗被殺。從此韓信便跟從項羽,而項羽只讓他做了一個郎中——執戟衛兵。韓信雖然年輕卻對整個戰略看得異常透徹,他彷彿用一個放大器已經把未來戰局看得一清二楚。為此他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以求項羽能夠扭轉戰機,重用自己,將其從執戟衛兵的位子上破格提升。

自負的項羽一生都是“英雄思維”,他崇拜武力,至於一個執戟的韓信所說的那些讓他既覺得荒唐,又覺得無趣。出身貴族的項羽在戰場上尊崇的就是真正的對決,任何“伎倆”對他來說毫不感興趣。一個“執戟”衛兵不過在自己面前“吹噓討好”而已,自負的項羽深深地為自己的“英明”感到自豪。

範曾卻多次推薦韓信,後來,範曾到彭城去見義帝,臨行前苦口婆心再三叮囑項羽:“韓信乃不世之材,用則重用,不用殺之。”此後韓信已經知道項羽始終看不上自己,於是乾脆“跳槽”,三十六計走為上,再次設計自己的人生。

來到漢軍,韓信依舊從最底層做起,但這次“跳槽”的崗位儼然從“武”變“文”,擔任負責接待賓客的連敖官。如果韓信不繼續在關鍵時刻表現自己,那麼他依舊可能默默無聞。機遇選擇有準備的人,這話從來就有道理。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影視形象

有一次,韓信與13人違紀,當將要把韓信綁縛處刑的時候,正好看見已經是滕公的夏侯嬰,便高喊:“漢王不是想要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看到韓信氣宇軒昂,就把他給放了。此後,在夏侯嬰的引見下,韓信見到了劉邦,劉邦雖然“未之奇也”只是任命他做治粟都尉,但也算中級管理人員。在此後韓信的作為中,逐漸得到蕭何的重視,卻並不能夠讓他自己滿意,他的目標是統軍的大元帥。韓信一度又想找地方“跳槽”,最終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後,徹底走上了通向改變歷史方向的舞臺,在楚漢決戰的關鍵時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蕭何月下追韓信

當項羽兵敗吳江被圍時,是他昔日賬下“執戟”護衛,不得不感嘆自己錯過了韓信,最終錯過了整個人生,由此項羽的自殺注入了大量的“悔恨、遺憾”的悲壯色彩,而韓信在楚漢之間的跳槽最終改變了歷史走向,讓他從小卒變成了主宰歷史風雲的“大咖”,來了一次有關“跳槽”的華麗大轉身。

(二)、曾國藩為何三參李元度?只因跳槽

咸豐十年(1861),曾國藩被清廷任命兩江總督,同時也陷入了巨大的“人才危機”。曾經是其心腹的文武雙全助手李鴻章和李元度“跳槽”了。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曾國藩畫像

李元度首先違抗曾國藩戰略佈局,私自出戰導致全軍潰退,造成徽州失守。曾國藩指出李元度大敗原因:“次清之敗,由於自是”、“守城極不易易……主守則專守,主戰則專戰,切不可腳踏兩邊橋。”對於戰略如此,對於手下“腳踏兩邊橋”更是難以容忍。當曾國藩向朝廷上書參劾李元度“請旨將李元度革職拿問,以示懲儆”由此引發了李鴻章、李元度的強烈反彈,導致二人雙雙選擇“跳槽”。

起因是曾國藩要李鴻章起草彈劾李元度的奏摺,出乎意料的是,李鴻章明確拒絕曾國藩要求,還“率一幕人往爭,且曰:果必奏劾,門生不敢擬稿。”曾國藩說:“那我自己寫”。李鴻章絲毫不相讓說:“如果這樣,則學生亦將告辭,不能留侍矣。”曾國藩來了句:“聽君之便”,於是李鴻章捲起鋪蓋“乃辭,往江西”。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李元度

先放下李鴻章不表,單說李元度。在曾國藩自己寫奏摺參劾李元度後,朝廷按照曾國藩意思,迅速摘掉李元度頂戴聽後發落。誰知,李元度竟然收到了浙江巡撫王有齡的邀請,並向朝廷為李元度上疏開脫。最後朝廷下旨說:“已革徽寧池太廣道李元度,著曾國藩飭令前往浙江,交瑞昌、王有齡差遣委用。”《曾國藩全集》

李元度的成功“跳槽”這件事對曾國藩產生強烈刺激,說他“盡棄交誼於不顧,公私並絕,無緣再合,內傷而已。”此時李元度的“跳槽”不光在感情上給曾國藩巨大打擊,湘軍同時陷入空前的內部穩定危機。李元度的舉動動搖了湘軍的團結,如果不進一步採取措施,很可能導致其他湘軍將領被外省督撫“挖走”,為此曾國藩三次參劾李元度。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度的“跳槽”並不是曾國藩的錯誤,在曾國藩大營中,李元度文人出身,讓他放手帶兵,不斷向朝廷請示提拔重用。李元度是在違背曾國藩戰略佈局,導致大敗後,又投奔王有齡,很大程度上這種“跳槽”帶有背叛色彩。

此後在曾國藩強烈參劾下,李元度被清廷徹底革職,但曾國藩又給他安排了去向,讓其從“跳槽”變成了“安置”,讓其去往左宗棠處效力:“俟立有功績,再由左宗棠請開復。”關於李元度“跳槽”事件告一段落,後來的李元度終究對曾國藩感念一生,認為曾國藩對他的處理是“雷霆之愛”,李元度的人生敗筆是在不當的時間內選擇了不當的離開,最終釀成人生巨大遺憾。

三、李鴻章:好馬能吃回頭草

李鴻章從“李元度跳槽”事件後,也因為拒絕為曾國藩起草彈劾李元度奏摺而出走,對於曾國藩來說,可謂非常的“折手”。原因是,李鴻章寫作的奏摺,是曾國藩最滿意的,沒了這枝大筆桿子,曾國藩可謂損失巨大。李鴻章突然辭職後,先去訪問胡林翼,希望他能對自己的“跳槽”方向給點意見。胡林翼非常誠懇地對他說:“君必貴,然願勿離滌生(曾國藩),君非滌生,曷以進身?”當時李鴻章跳槽意決,且正在氣頭上,拂衣而起,對曰:吾始以公為豪傑之士,不待人而興者,今乃之非也。”就是我以前以為你是很了不起的人,現在來看完全不是。胡林翼瞭解李鴻章,也非常愛惜他的才華,於是“留飲數日,絕口不談前事,盡歡而別。”私下卻寫信勸曾國藩與李鴻章和解:“李某終有以自見,不若引之前進,猶足以張吾軍。”《異辭錄》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此後,又陸續有數位舊友紛紛寫信給李鴻章,給出的理由就是,放眼天下,除了曾國藩能讓你有所作為外,你換哪家,都不能成全你的志向:“此時崛起草茅,必有因依。試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誰可因依者?”最後說:“就算你在曾公那裡有不順心的時候,但是終究還要依賴他成就功名。”《郭嵩燾全集》

平靜下來的李鴻章開始理性起來,在這些好朋友的真心勸阻下,李鴻章沒能找到“下家”,對於絕大多數勸他回到曾國藩身邊開始“怦然有動於心”。透過多年來與曾國藩的工作,李鴻章平靜一下,的確是“跳槽”也沒有比曾國藩這家更合適的了。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對於這個壓力,李鴻章體會的更為深刻。經過多次思想鬥爭,心高氣傲的李鴻章決定“吃回頭草”。於是他主動給曾國藩寫信檢討:“鴻章適以事歸,不獲親與執事載筆之末,優愧莫名。”對於自己最欣賞的學生能夠主動迴歸,曾國藩非常欣慰,“申刻,李少荃自江西來,與之久談。……夜與少荃談至二更末。”此後師徒二人複合,彼此更加默契,李鴻章第二次回來後“禮貌有加於前,軍國要務,皆與籌商。”《曾國藩日記》師生二人再度重逢都非常激動,從此開始了共謀大業的旅程。

歷史上的跳槽事件,有人吃回頭草發跡,有的徹底身敗名裂

李鴻章奏摺

也正因李鴻章敢吃“回頭草”,在歷史程序中改變了走向,不久李鴻章被曾國藩派去上海,並組建起淮軍,隨即便成了江蘇巡撫,可以說這次“回頭草”李鴻章吃的膘肥體胖。沒用幾年,李鴻章的政治地位和實力儼然與曾國藩平起平坐,從而在近代史上,李鴻章的影響力自曾國藩後為清朝最大一人,這都因為在關鍵時刻認識到了曾國藩才是他人生起帆的最大平臺。

從商鞅到孫臏、從韓信到李鴻章,這樣的歷史“跳槽”事件大幅度發生,往往在一念之間的選擇改變了歷史大格局的走向,這些人的轉身和自我定位,都給歷史注入了鮮活的氣息,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