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而併入於秦,然而不曾想山東諸侯並起,導致秦二世而亡。接下來便是楚漢爭雄,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從而建立了大漢朝。但是這一次的東漢王朝卻並非如秦朝那般短命,前後延續了近二百年的時間。

兩個大一統王朝建立前後相距不過幾十年,但是一個是眾叛親離二世而亡,一個卻享二百多年的國祚,難道是到了漢朝諸侯和百姓都轉了性,不造反了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一、秦朝陷入了制度瓶頸,而漢朝卻進行了改良

秦朝最初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原本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弱國,卻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了七國之首。最終,也是在這次深徹的變法之下,使得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當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最終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他們卻並沒有意識到“秦法”卻也在用法家思想深刻的改變著秦國。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平民可以依靠軍功進爵,這就使得“秦人聞戰則喜”,整個國家都為戰爭凝聚了一切力量,秦國也成為了戰爭機器。

作為戰爭機器的秦國固然足以讓山東六國俯首稱臣,但是當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國家卻進入到了一個死衚衕。既然實現了大一統,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實際上底層百姓的出路也就被再次堵死了!這樣一來,原本洶湧的對外情緒,轉眼之間便成為了對內的不滿。這樣一來國家內部實際上就積聚了大量的矛盾。

反過來漢朝恰恰就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了“外儒內法”的治國策略,以“天人感應”的學說確立皇權的正統性,以儒家的忠君思想來化解內部矛盾,從而使得漢朝在立國之後逐漸鞏固了中央政權的統治。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二、秦朝與漢朝的社會結構不同,治國舉措也不同

秦朝滅六國的而一統天下,但是這是華夏第一次出現大一統王朝。秦朝所面對的社會結構是被各個諸侯國割裂了數十、數百年的不同人群,這些人群本身的血液和靈魂中都充滿了諸侯國的基因,想要完全抹去需要漫長的歲月。

如前文所述,秦朝恰恰沒有給自己營造一個長期穩定的統治空間。焚書坑儒、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貨幣等等一系列的舉措,雖然條條都是為華夏大一統所做出的不世功勳,但是在短時間內卻無意埋下了更多社會矛盾隱患。長期積蓄的社會矛盾,宛如無數個火藥桶一點就炸,而六國遺民又各自能夠抱團,炸完之後自然就是此起彼伏得的起義浪潮了!

到了漢代則不同,首先是原先六國的影響已經數步衰微,其號召力遠非在秦朝立國時可比。另一方面,劉邦採取的是中央京畿地區直轄,國家周邊分封的模式,並沒有一竿子把諸侯打死,然後由劉邦主動出手逐一剪除異姓諸侯王,這是一個持續的平穩過程,而沒有出現秦朝積蓄矛盾總爆發的局面。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三、秦國滅亡前恰好處於虛弱期

在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秦國本身實際上並沒有處於一種穩定的和平狀態。反而是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各種國家級別的戰役層出不窮。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不僅損耗了大量國家的軍事精銳,也極大的增加了國家的各種負擔。而把軍隊派往各處進行遠征,實際上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內空虛!

其次,興修長城這樣傳奇級別的大型工程,自然讓原本就在統一戰爭中飽受創傷的人民更加的雪上加霜,在此基礎上,阿房宮、直道、秦始皇陵等等超級工程一個接一個的上馬,使得國家的錢糧財富也同樣遭到了巨大的損耗。

此外,原本國內還有一支百戰雄獅,那就是原本由蒙恬和扶蘇所領銜的長城軍團,但是卻因為趙高狡詔迫使二人自盡,最終導致這一精銳兵團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潰散大部……

到了這個時候,秦朝就成了紙糊的老虎,用手指輕輕一戳就破,而此時國內早已經有無數的“金手指”等著去戳這隻紙老虎了。

反觀漢朝,無論是劉邦時期剪除異姓諸侯王,還是後來平定七王之亂,都是集中力量逐個擊破,始終確保著朝廷中央對地方保持著絕對的優勢。這就使得漢朝能夠平穩的渡過政權初立的震盪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鞏固王朝的統治。

為什麼秦朝統一後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漢朝統一卻沒人造反了呢?

正是在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才使得秦朝二世而亡,而西漢卻能綿延二百年。當然,對此我們還應當認清一個根本性的因素,秦朝畢竟是華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全無前人經驗可以借鑑,而漢朝卻完全可以汲取秦朝失敗的教訓。

圖/來源於網路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