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帝位和秦王是沒有關係的,秦楚兩國的戰爭,不是篡位

篡位是指臣子奪取君位。劉邦本是楚人,楚國短期滅於秦國,然後楚國貴族擁立楚懷王復國,劉邦是楚國的沛公,奉楚懷王的命令打進咸陽,滅亡了秦國(子嬰)。因此,這是秦楚兩國的戰爭,不是篡位。楚國的上將軍項羽殺了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沛公劉邦反對項羽,最後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所以,劉邦的帝位和秦王是沒有關係的。劉邦沒吃朝廷的一粒米,劉邦原是秦國亭長,不過從朝廷得到的東西不多,還要被勞役,而且劉邦在秦國統一之前就出生了,嬴政統一時,劉邦都有二三十歲了,也就是說,你的國家被別人侵略了,還要你去幫他們做事,還有一推酷刑,動不動就斬頭,這時候你不推翻它你去幹嗎?等著被殺頭嗎?

歷史上劉邦起義是被迫無奈,壓根不是自願的,而且他是靠武力推翻的秦,在那個用拳頭說話的年代,他這樣做一點也沒問題。再者,曹丕不同,西漢以來的官與先秦的官有一個很大區別,即先秦的官多為家臣,西漢以後由於察舉制興起,許多地方菁英進入政府,向天子稱臣要經過一套固定且具共識的儀式,所謂“策名委質”,之後君是君,臣是臣,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劉邦的帝位和秦王是沒有關係的,秦楚兩國的戰爭,不是篡位

曹操曹丕父子都是經過這套儀式成為漢臣的,因此曹操雖然把皇袍當襯衣穿了二十多年,依然不敢推翻漢朝,就在於顧及世道人心。世道人心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如何處理他對漢朝的“忠”,這樣一直到曹丕才經由一系列政治安排,發明了由霸府而禪讓的王朝更替模式,之後整個魏晉南朝都延續了這一模式。劉邦、朱元璋,都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沒有直接承襲前朝成建制的力量,有明顯的奮鬥史。

其實劉秀和他倆很像,有點根基但是有明顯的奮鬥史,其實劉秀更像是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而不是前朝王爺帶領西漢的軍事力量平定叛亂。李淵其實也可以說篡也可以說不是。他身為關隴貴族,李家和隋朝其實有點軍事合作人的關係。也有說法是隋朝的滅亡和隋朝開創科舉有關,科舉打通底層人民的上升階梯,必然影響關隴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關隴貴族不再認隋朝這塊招牌了。李世民就應該算是篡位了吧,雖然他自己戰功卓著,但是所有的身份還都是李淵封的。

劉邦的帝位和秦王是沒有關係的,秦楚兩國的戰爭,不是篡位

另外,劉邦若是得勢,擺在他上位路上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楚懷王了。因為無論多麼人心所向,就算楚懷王自己願意之後禪讓,那劉邦也很可能揹負篡位的罪名。可喜的是,楚懷王早就被項羽解決了。而且項羽不但解決了楚懷王,那個名義上的政權也不再存在了。項羽沒再搞那些虛的,有自己這個霸王就夠了。從此,劉邦的上位之路不會再有任何汙點了。反秦是人心所向,攻項是為楚懷王報仇,篡位的罪名也是項羽擔的,直到最後繼承皇位。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末代皇帝子嬰和劉協的區別了。秦三世子嬰在秦朝滅亡以前,就取消了帝號,改稱秦王,這就相當於承認六國復國運動是合法的,互相征戰還是在延續戰國時期的傳統,而子嬰是向劉邦投降的,之後子嬰和嬴姓公室被項羽除光了。而漢獻帝劉協在位31年,上臺和執政完全合法,且沒有失德,31年的統治足以讓天下人都知道漢朝還在,甚至可以說劉協是亡國的皇帝中有能力又無辜的了,東漢亡於桓靈二帝是當時的共識,而漢獻帝卻禪讓,這自然也讓曹丕的上臺少了不少合法性。

劉邦的帝位和秦王是沒有關係的,秦楚兩國的戰爭,不是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