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都說蔣介石動不動就下野,是他“以退為進”的伎倆,其實他在第一次下野時並沒想過“以退為進”,純屬被逼無奈。因為那時的他既沒有耍伎倆的念頭,更沒那個實力。第一次下野的時間是在1927年8月,這一年對蔣介石而言是個多事之秋。在政治上他與武漢的汪精衛決裂,自立門戶,建立南京政府,史稱“寧漢分裂”。軍事上,北伐失利,被孫傳芳攻佔了徐州。徐州是山東的門戶,戰略意義重大,蔣介石本想奪回徐州,結果敗得更慘。他的聲望自此跌入了低谷。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而此時,馮玉祥出面調解寧漢之間的矛盾,希望雙方能盡釋前嫌,合力北伐。南京方面的政要也希望汪精衛能來南京執政。汪精衛表示願意去南京上任,兩家重歸於好,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蔣介石必須走人。汪精衛的條件蔣介石自然無法接受,於是他招來負責前線指揮的何應欽和白崇禧,命令二人,如果和武漢方面談不攏就開打。結果白崇禧拒絕服從命令,主張與武漢和談。這時的蔣介石因為汪精衛的施壓和反攻徐州的失利,正憋了一肚子的火。見白崇禧跟自己唱對臺戲,憤然脫口而出:既然這樣,我走就是,讓你們講和好了。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汪精衛與蔣介石

這本來是一句氣話,蔣介石不過是想以下野之名,迫使白崇禧聽命。誰知,白崇禧趕緊說道:我看總司令的這個提議很好,現在還是要以團結黨內、顧全大局為重,您藉此機會休息一下子也好,後面的事讓我們來辦。蔣介石心想:不對呀,我只是嚇唬一下你,怎麼還當真了,不是應該勸我以黨國為重,不要走嗎?再轉念一想,他才意識到白崇禧看似隨口而出的話,實際上是在“逼宮”,而且是整個桂系在“逼宮”。

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與蔣介石矛盾很深,早就想逼他下臺。只不過這次蔣介石一時衝動,說錯了話,被白崇禧藉機順坡下驢罷了。此刻,蔣介石的處境很尷尬。身為北伐軍總司令,說出去的話不能不認賬,可是認賬自己就要交出大權走人,這一走能不能回來就說不準了。現在他把翻盤的希望都寄託在了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的身上,而且很有把握,何應欽會力挺他,挽留他。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何應欽與蔣介石算得上是生死之交。在黃埔軍校,蔣介石是校長,何應欽是地位僅次於校長的教育長,二人同舟共濟、緊密合作,在“黃埔系”中被人並稱“蔣何”,親密程度不亞於桂系的“李白”。何應欽還曾救過蔣介石的命。在第一次東征的棉湖之戰中,蔣介石的指揮部被敵軍包圍,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何應欽親自率軍突入重圍,將其救出,挽救了危局。那一天,被蔣介石定為他與何應欽,同生共死、患難與共的紀念日。

可一直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何應欽,今天的表現卻大大出乎蔣介石的預料。他居然在一旁默不作聲,對蔣介石的尷尬處境視而不見。蔣介石當場就給氣蒙了,說了句:好,很好,我這就走。說完拂袖而去。回到寓所,蔣介石焦慮萬分,坐立不安。何應欽的第一軍雖說是他的嫡系,但也就是劉峙的第一師完全效忠於他,其他的兩個師都靠不住。如果身為軍長的何應欽再不力挺自己,那就徹底沒戲了。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何應欽

蔣介石知道何應欽與白崇禧私交甚好,剛才之所以沒有替自己說話,可能是礙於情面。抱著幻想,蔣介石命侍衛長打電話把何應欽叫來,見了面,蔣介石親切地問何應欽:敬之(何應欽字敬之),你對方才白健生(白崇禧字健生)提議怎麼看呀?何應欽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以當前的形勢來看,我只能同意他們的意見。說完,轉身告辭。

見蔣介石下野已成定局,南京政府的軍政要員們紛紛倒向桂系一邊。只有蔣介石的“師爺”吳稚暉不死心,召集南京政要開會,動員大家對蔣介石進行挽留。會上,何應欽表示:總司令是自己執意要走的,他走了很好,之後我們也可以愛一愛國家。接著白崇禧發言道:革命是大家的事,不是總司令一個人的事。他走了,我們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做革命工作,少了他,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李宗仁話說得就比較委婉,他說:請總司令自決去留。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吳稚暉

吳稚暉心說:蔣介石如果能自決去留,那自己開這個會幹嘛?於是,他想站起來替蔣介石說兩句。就在這時,有人從背後拉了他一把,低聲說道:你不要老命了?沒看出來這是兵變嗎?確實是兵變,在開會之前,李宗仁已經將桂系第七軍部署在了南京以西,同時讓反蔣的周鳳岐派部隊進入南京外圍,從而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蔣介石見狀,明白自己要是再不主動下野,桂系對自己就沒那麼客氣了。在“李白”的逼迫下,他主動表示要“休息一下”,隨後於8月13日通電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