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在今日的巴蜀大地中,有一門宋氏人家,守護著一處異姓先人的墓地。在這裡沉睡的那位先人的故事,還要從八百多年前的宋朝說起。將時間回撥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那年金軍悍然撕毀和約,起兵南下。經紹興初年的一番清洗,彼時安享二十載的悠然歲月的宋軍可謂不堪一擊。就在此時,一位文臣沒有想到自己也會因此流芳青史。

那年冬天,朝廷命他前去長江邊上的一處陣地犒勞將士。誰知當他親臨該地時,宋軍已化作一團散沙。眼見金兵大軍即將渡江而來,他將僭越職權一事拋之腦後。親率萬餘散兵,沿岸展開反擊。誰也沒有想到,這名未曾馳騁疆場的書生,竟然會成為再造南宋的中流砥柱。

如果不是歷史的波譎雲詭,他將平淡地在官場中度過一生。但是,歷史的風雲將他推上了巨浪之上。面對狂瀾幾乎隻手力挽,成為出將入相的又一傳奇,這個人便是虞允文。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後世所立的雕像

一、名臣之後,儀表堂堂

虞允文,字彬甫,生於大觀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為隆州仁壽(今眉山市仁壽縣)人。《宋史》談到他,不吝嗇筆墨的溢美為“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之器。”按今日的長度換算,虞允文可謂是個一米八的高大男兒。

虞允文天生聰慧,史書說他六歲就能誦《九經》,七歲就能寫文章。而且他還是一名孝子,他的母親早逝,而父親又患有疾病。為此虞允文入仕後七年不曾調官,陪伴在父親的身邊。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影視劇中的秦檜

話說虞氏在唐朝時有位名臣虞世南,虞允文正是其第十七世孫。虞允文祖父輩也多為官臣,他的父親也官至太常博士(八品)、潼川路轉運判官。他也因為父親的關係,蔭補進入仕途。在父親去世後,虞允文於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參加科舉考試。當年便中進士及第,被授通判彭州,又職掌黎州、渠州的差事。

此時虞允文已二十出頭的青年,不過之後兩年的仕途並未一帆風順。當時為秦檜掌權,包括虞允文在內的巴蜀一地的文生並不受用。直到秦檜於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死後,獲中書舍人趙逵引薦,虞允文才獲得了覲見對答政事的機會。事後,高宗十分讚賞他的政治遠見,升任他為秘書丞(從七品),不久又拜為禮部郎官。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影視劇中的完顏亮

二、出使金國,洞穿戰事

在虞允文及第的同年,完顏亮也開始修整汴京。此時,金軍再次南下的意圖已十分明顯。但往來於宋金之間的使臣,卻對這些事情充耳不聞。直到虞允文的一次偶然出使,才讓高宗警惕了起來。紹興三十年(1160年)正月,當大家都在歡度新春的時候,虞允文上書進言金國撕毀和約的意向。當年10月,他又頂替工部尚書出使金國。果不其然,他見到了金兵正在往南方邊境大量運輸糧草,並建造戰艦。對此,完顏亮不過是說想去洛陽賞花。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其他幾名使臣或許輕易就被矇混過去了,但虞允文並非是這種人。回朝後,他立即向高宗陳述了所見所聞,並請求高宗加強邊境防備。隨即,他便升任中書舍人(四品),參與到軍國大事當中。次年(公元1161年),金軍便起兵南下時,文武百官紛紛送走自己的家屬。唯獨虞允文卻臨危受命,以參謀軍事的身份逆行向前。

話說金軍臨江訊息傳到臨安時,京城可謂亂作一團。宋高宗又想“浮海避敵”,其他文武官員紛紛遣散家人。陳康伯和黃中堅決反抗逃海,10月中旬,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為參謀軍事。

此時的真州和揚州已失守,王權退逃,劉錡重病無力統領大局。軍無主帥,士氣渙散,人心惶惶。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三、臨危領兵,再造南宋

待至11月9日,虞允文奉命前往採石犒師。當行至距離採石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已經是鼓聲陣陣。問道旁行人,說是金軍第二日便要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卻直往採石不回頭。他的隨從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僭越職權,您就不怕被人告發嗎?”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眼前的現實。”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當月13日,當他到達江邊時,前任主帥王權已經毫無蹤影。而新任主帥李顯中還未到任,一切情形遠遠超出他的設想。失去統帥的宋軍,只是三三兩兩的坐在岸邊,神情呆滯不知如何是好。彼時的對岸,已有數百艘金軍大船滿載金兵準備渡江。

在刻不容緩的情況下,虞允文直接自命為前線統帥。本來毫無鬥志的宋軍,見到有一名來自朝廷的官員自稱為統帥,立刻煥發容光。在虞允文的佈置下騎兵和步兵分為五隊,沿江佈陣。與此同時,他還將僅有的五艘戰船分別佈置。這些載滿精兵良將的戰船,將成為之後的殺手鐧。當宋軍擺好陣形時,金軍已有七十餘艘戰船跨江而來。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圖中紅線即為採石磯至杭州的直線距離,約200多公里。從地形可看,跨過長江後,宋軍將無險可守

面對號稱四十萬的大軍,這邊僅有一萬八千人的宋軍再次流露出怯戰的心理。就在此時,虞允文徑直邁入宋軍陣中,拍著大將時俊的肩膀說:“將軍以膽識聞名四方,今日在你身後的可是你的兄弟姐妹和兒女們啊!”聽聞此句,時俊立刻抽出雙刀殺向剛剛登岸的金軍陣中。

與此同時,虞允文命僅有的幾艘海鰍船衝擊金軍船隊。這一樣來還未渡江,金軍便損失過半。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海鰍船近似圖

即便如此,雙方依舊戰至暮色降臨時分。就在宋軍漸漸體力不支時,一支從光州(今河南光山縣一地)潰散而來的友軍到達此地。對於其他人而言,這幫毫無士氣的友軍無異於火上澆油。但虞允文卻當即命令旗鼓手繞至後方,尾隨著這些散兵敲擊戰鼓。

夜色漸晚,無法詳盡觀測的金兵以為宋軍援兵已至,立即北撤。見局勢大為改觀,虞允文馬上叫弓箭手起手反擊。此役,宋軍僅在岸上便斬殺四千餘人,俘虜五百餘名士兵,其中便包括千戶長五人。

在另一邊,完顏亮惱羞成怒,直接下令射殺那些還在江中計程車兵。在結束這場大戰後,虞允文一邊犒勞將士,一邊開始佈置下一輪的反擊。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不出所料,完顏亮與次日再次發起渡江行動。不過此時的宋軍已早有準備,在水路夾擊之下,焚盡敵船三百餘艘。短短兩日時間,金兵便失去了幾乎半數艦船。惱羞成怒之下,完顏亮使出了反間計。可對岸的宋軍將領,不再是王權,而是他毫無印象的虞允文。那一封牛頭不對馬嘴的信函,自然就被宋軍一眼識破。

眼見此地已無優勢可佔,金兵便揮師東去直奔瓜州(今揚州瓜洲鎮)。這一次,虞允文再次洞穿了對手的部署。他請求接任的主帥李顯忠分兵增援京口(今鎮江市京口區),李顯忠立即派兵一萬餘人奔赴該地。

與此同時,虞允文趕忙前往建康(南京),向高宗進言。請他不要將宋軍的主力分散到別處。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一番緊張地統籌之後,虞允文於21日趕赴京口前線。到達該地時,宋軍海鰍船、戰船共計不過一百五十餘艘。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戰艦可用,虞允文立刻下令收集附近各地的鋼鐵、木材,將運輸船改為戰船。六天之後,完顏亮才率兵出現在對岸。

為了給展現實力,虞允文故意命令宋軍將士駕船在江中游蕩。縱使完顏亮依舊有渡江的決心,金軍士兵見到此等景象也不由得心虛一番。此時,一員大將請求完顏亮退回揚州,他日再做圖謀。

沒想到這番進言,卻給他換來了五十次的鞭打。眾人見此等情形,更是起了反叛之心。不久之後,完顏亮即被完顏元宜所殺,金軍也趁勢主動提出議和。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上圖左邊為宋朝河船複製品,右邊為史書中所繪的裝配武器的河船

至此,僅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虞允文便成功率軍逼退金兵,再造南宋。事後,就連高宗也不禁將其與晚唐重臣裴度作比。前人裴度執掌淮西軍政大權,部將李愬夜襲蔡州,晚唐大有一統之勢。而虞允文則在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擊退渡江金兵。這一功績,無論放置於哪一段歷史當中,都可稱偉業。不過,他的抱負不止於此。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左上部分為采石之戰示意圖,右下部分為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南下的路線

四、圖謀中原,無力迴天

金軍退兵後,虞允文上書收復中原故地。不過高宗老調重彈,再次重用了主和派官員。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繼位,與群臣商討西北戰事。當時,虞允文再次據理力爭保衛陝西的重要性。但是鼠目寸光的史浩、湯思退等人卻認為割捨這些“雞肋”的地方,可以換來安寧。

同年議和期間,湯思退還想割唐(今河南泌陽縣周邊)、鄧(今河南鄧州市)、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安徽泗縣周邊)四州。此次,就連孝宗都親自下詔,只可棄唐、鄧二地。

眼見主動權在手,卻依舊割地求和,虞允文連上五道奏摺以期喚醒朝臣。只可惜,目光短淺的當朝百官不過如此。湯思退甚至以家國安危為名,攻擊虞允文貪圖主戰派的美譽。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宋孝宗畫

為此,湯思退還想除掉虞允文這位再造南宋的功臣。當時,就連同為主戰的陳康伯都難以庇護他。不得已,虞允文上交官印,主動辭職以求自保。由此,湯思退也順利達成割地求和的計劃,換取了“美名”。不過,金軍立馬就於次年(1164年)重兵南下,直接撕破了所謂的和平謊言。本來孝宗想讓湯思退去前線督戰,沒想到這人居然百般推辭。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於是乎,在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允文被召回臨安,任參知政事兼。不到一年,又因為牽扯到一件與他無太大關係的事情,再次被罷官。兩年之後的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吳璘去世,虞允文受命接替他出任四川兼知樞密院事。

臨行前,孝宗十分期待虞允文能夠重整四川一地的軍務。在職期間,他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大力提拔賢良之士。以至於後來孝宗巡視時,都不由感慨虞允文留下了精兵強將。兩年之後,虞允文官遷右僕射、兼。

此人本是文人書生,卻以一己之力,保南宋百年江山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虞允文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與此同時,他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朝廷授予他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的職務,封為“雍國公”,並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可見其軍事才能與遠見,也備受宋廷所認可。

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不過終因積勞成疾,於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病逝。在其身後,宋孝宗詔贈他為太傅,諡號忠肅。

▲相傳為虞允文書法傳世之作的掃描件

虞允文入川期間,作了《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營田之利弊》、等民政奏疏。除此以外虞允文兩篇早年之作《辨鳥賦》、《誅蚊賦》亦傳頌於世。他不單單詩文出色,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評論說:“詞語詳雅,氣象雍容。”

若辛棄疾是一位手握刀劍的詞人,那麼虞允文便無愧於“千古一人”這般評價。在中華兒女跨過的歷史長河中,也正因為有著如虞允文這樣的愛國志士,方能生生不息。當今日炎黃子孫望著那奔騰向前的萬里波濤時,也會驀然回首,遙望那些沉睡在悠久歲月長河中的仁人義士。正是他們,給這片熱土之上的萬千生靈沁潤著不屈的風骨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