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和西周內卷,不僅隱藏了弒兄篡位的陰謀,還直接分裂了周王朝

東、西周分治瓜分了周王朝最後的疆土,一個東周公,一個西周公,輪流供養著周王。這看似和諧的君臣關係,卻隱藏著弒兄篡位的陰謀,甚至直接送“走”了苟延殘喘的周王朝。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週考王在隱藏什麼

周定王十六年,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晉國的韓、趙、魏三位大夫聯手滅了智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從這一年開始,歷史也正式從春秋進入到戰國。不過,

周定王可沒心思看別人家的笑話,他正為自己那四個不爭氣的兒子發愁。

東周和西周內卷,不僅隱藏了弒兄篡位的陰謀,還直接分裂了周王朝

此時的天下,已經步入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時期,諸侯相侵伐,大國吞小國,東周王朝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不過,

周王就算只能當個吉祥物,可爵位還是天下最高的,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

況且對於周王朝的王子們,除了當大王,也沒有更好的出路了。畢竟哪個諸侯國也不願意招個王子來,當爺一樣供著。

可想而知,定王這四個兒子沒有一個不想過一過當大王的癮。可是周王朝早有先法,嫡長子才有繼承資格,所以老大去疾繼承王位是天經地義的。然而,老二、老三並不安分,私底下與朝臣來往密切。風言風語早就傳到定王耳朵裡,但他總覺得老大的太子名分早就定了,那兩塊料量他們也折騰不出什麼浪來,便沒當回事。

老爹的沉默竟被老二、老三當成了默許。等到周定王駕鶴西遊後,一向重視禮法的周王朝就給諸侯們上演了一出“

三子爭立

”的大戲。

老大去疾繼位後不到三個月,就當了老二姬叔的刀下亡魂。朝臣們雖然知道姬叔的王位來路不正,也覺得去疾死得有點冤,就給他上了個諡號“哀”,也算是對他的一份同情。可惜,

老二姬叔也不過得意了五個月,老三姬嵬就以弒兄的名義處置了自己這位二哥

諷刺的是,姬嵬如願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後,竟然給自己的二哥上了一個諡號為“思”。這可不是個好詞,“追悔反省曰思”,這是要讓後人永遠記住他這位二哥幹過“弒兄篡位”的不義之事。

所謂“殺人誅心”也不過如此了吧?

這位厚顏無恥的姬嵬,就是周王朝史上篡位之君週考王。跟弒兄篡位比起來,週考王幹過

更絕的一件事是“以己度人”

。這可不是什麼好心,而是作賊的虛心!

東周和西周內卷,不僅隱藏了弒兄篡位的陰謀,還直接分裂了周王朝

雖然姬嵬表面上給自己塑造了非常好的輿論,說自己是為大哥報仇,不得已才除掉二哥的。可是這種話,騙一騙三歲小孩子還行,要想唬住朝臣,尤其是自己的兄弟們,是萬萬不可能的。

姬嵬心裡清楚,自己的王位比他二哥來得更骯髒,所以就怕二哥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整日憂心前事,越看自己的四弟姬揭越心虛,

總覺得他有一天也會揭竿而起。於是為了安撫四弟,也是為了做給天下人看,他就把王畿之內瀍水以西、洛河以南的地方封給了四弟,是為西周桓公。這樣一來,

本來就剩下雒邑這麼巴掌大地界的周王朝變得就更小了

週考王用分封西周公這一招,成功掩蓋了自己弒兄篡位的事實,但他萬萬沒想到,後代們也會有樣學樣。

有樣學樣的周顯王

周定王死後的“三子爭位”,令本就行將就木的大周王朝更是雪上加霜。到了週考王時,又做賊心虛地把家裡一半田產分給了自己的四弟,只為了守住自己的周王之位。聽起來有點兒可笑!

不過週考王並不是最可笑的,還有比他更可笑的,就是他的玄孫,周顯王姬扁。

據史料記載,西周桓公死後,傳位於子威公。威公卒,公子朝代立,即西周惠公。

公子朝本來就是西周太子,繼承爵位也是順理成章的。可是還他有個弟弟叫公子根。

他們的爺爺姬揭當年沒有反叛自己的三哥週考王,但並不代表他沒有這個心。結果,反叛的種子最終還是在他的孫子公子根身上發了芽。

公子根在西周這個一畝三分地一鬧騰,外面就有人搭茬了。趙成侯和韓懿侯乘亂侵周。韓國跟周是鄰居,看上鄰居家的種子地,這也情有可原;可是趙國離周國還隔著一個韓國和一個魏國呢,怎麼也來湊熱鬧呢?

這位趙成侯到底是怎麼想的?

原來這位趙成侯平生有兩大愛好:一是打仗,二是分地。這次跟韓懿侯來打周天子,為的就是分周天子家的地,甭管給誰,只要是分了,他就高興。自己好歹也算個見證人,裡子面子總還是能撈一些的。

韓、趙這兩家一拍即合,輕鬆就擺平了公子根的叛軍。不過有了週考王分封姬揭的“珠玉在前”,

韓、趙二君就引誘、鼓動,乃至威逼周顯王,分封公子根

。也不知道公子根和韓、趙二君私下達成了什麼協議,總之本來毫無封爵希望的公子根,卻因反叛給自己掙了一個東周惠公的名頭。這不成了“造反有理”了嗎?如果胡來,周王朝也真是到了“大廈將傾”的邊緣。

東周和西周內卷,不僅隱藏了弒兄篡位的陰謀,還直接分裂了周王朝

周顯王雖然是效法自己的太祖父,但是這對祖孫,一人送出去半份家產,搞得周王室只剩下一座宮殿、幾戶家僕和幾千人馬的軍隊了。遙想武王時代的八百諸侯匯牧野,只能暗自感傷了。

東、西二君窩裡鬥

東、西周分治並沒能緩解周王朝內部的矛盾,實際上就是姬揭後代之間的矛盾。公子根雖然表面上接受了周顯王的分封,看似安分守己地當一個半城之君,可實際上他一直處心積慮地想得到西周之地,想將周地盡收囊中。西周一來是天子故國,二來又是大宗,所以要比東周富有。當然,這還不是東、西周結仇的原因。這個事要從周赧王說起。

周赧王一生的好友就是西周君公子朝。

周顯王把自己另一半的家當給了東周君後,周王室就相當於寄居在東周君的封地了。但是這並非長久之計。到了顯王的孫子赧王繼位,周王室就自行改了房東,從東周搬到西周去了。《史記·周本紀》上稱為“

王赧徒都西周

”,其實就是周王搬家了。這個時候的周王,也就剩下個空殼還有少數家丁了。

至於為什麼要搬家呢,大概是因為周赧王和公子朝的關係比較好。可是這一下就把公子根的醋罈子給打翻了,“一向都是我挾天子以令諸侯,憑什麼換成你了?”可見,周王畢竟是周王,就算是窮得只剩下一個殼了,還是有人羨慕。

東周和西周內卷,不僅隱藏了弒兄篡位的陰謀,還直接分裂了周王朝

沒過幾年,東周和西周真的開戰了。說是開戰,以雙方兵力和武器來看,充其量就是大規模群毆。不過,世上總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主兒,韓國假惺惺地跑來幫西周君幹仗,其實是想來沾點好處。東周就派人勸韓王,說“西周是天子故國,有的是寶貝,只要大王您按兵不動,這些寶物就盡歸您所有。”韓王一聽,這買賣划算,既多得了寶貝,還不用知西周君的人情。於是,韓軍按兵不動,東周軍大勝,西周軍慘敗,這時候韓軍才姍姍來遲,原來人家是來撿漏的。西周君這個悔啊,真罵東周人卑鄙。

此後的數年間,東周總在不遺餘力地結交西周的敵人,比如韓國、秦國等。其實東周君不知道,他自己的地盤已經在人家的謀劃之中了。而西周君總是以周公旦為榜樣,希望能夠力挽狂瀾、中興周室,可惜自不量力,智商和情商都被周公旦甩出了十八條街,所以只能空有一腔報復,滿懷盡是惆悵。

好在東、西周二君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死在同一國手中:這就是秦!

秦國攻打韓國陽城負黍,這個地方離西周很近,所以西周君大恐,揹著秦國就跟其他幾國簽訂了一個出兵的盟約。西周提供阻秦要道伊闕,令天下兵馬可以出此地攻秦,這樣一來秦國想攻打韓國陽城的計劃就泡湯了。這下子就激怒了秦昭王,昭王派兵攻打西周。西周君這才意識到自己惹了天大的禍,趕忙跑到秦國去負荊請罪。可惜為時已晚,秦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西周君為這次豪賭一共賠了三十六座城邑,三萬人口,可以說是一絲不掛,真成了光桿司令。

回到雒邑不久,西周君就抑鬱而終。周赧王並沒有怪老友把周王朝的家當都輸光了,他只是感嘆自己無力迴天,眼看著周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實在看不下去了,自己便先於周王朝駕鶴西去了。周赧王一走,象徵王室權力的九鼎就歸了秦。七年後,戰戰兢兢的東周也被秦所滅,周王朝的最後一脈香火也斷了,周室絕祀。

是誰送“走”了周王朝

有人說,是秦送“走”了周王朝。從歷史的結局來看,的確如此。周九鼎最終歸入大秦,正是歷史的交替。但仔細想一想,秦不過是順應歷史大潮,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周王朝實際上亡於窩裡鬥。

如果週考王不是心虛,害怕弒兄篡位的悲劇再次重演,便不會將一半土地分封給弟弟姬揭,從而引出了後世諸多麻煩;如果公子根沒有嫉妒哥哥,沒有覬覦周公之位,也不會反叛;如果周顯王頂住壓力,不把最後一點家當封給公子根,也不會落得寄人籬下的悲劇收場;如果東周公不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西周封地,總是跟西周君對著幹,那周王朝也不會自毀長城,給秦人送去大餐……

歷史沒有如果,東、西周合在一起才叫“周”。這就如同一對老夫妻,一個先走了,另一個也撐不過幾年,獨孤真是把催命刀啊!可惜,東、西二君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嫉妒、莽撞最終毀掉了自己的家……可悲!

特別說明: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書籍: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