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代之一,自春秋各諸侯國爭霸以來,戰國時的諸侯國的鬥爭形勢已經從爭霸戰爭向滅國戰爭演化,戰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之前。

而且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極其錯綜複雜,今天的盟友也許就是明天的敵人,稍不留神就會導致國力大減,這其中,秦國經過一系列變法改革,國富兵強,脫穎而出,對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據《史記·七十列傳·李斯列傳》中記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趙國的中興之主趙武靈王影視形象

趙國作為虎狼之秦的鄰居,揹負著極大的壓力,自春秋三家分晉後,韓魏兩家已經被秦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不僅讓出了豫西通道,生存空間也被連年壓縮,暫時看不到崛起的希望。而趙國,雖然堅持不妥協政策,誓死抵抗強秦,但也是勝少負多,勉強維持。

就算趙迎來中興之主趙武靈王趙雍,但是在他即位早年和秦的作戰中,也是慘敗,趙武靈王八年,趙楚魏燕韓組成五國聯軍攻秦,慘敗,被函谷關擋回來了。第二年,三晉聯軍再度攻秦,又慘敗,趙最慘,被殺八萬,不得不割兩郡求和。趙國也不得不停下從函谷關攻秦的腳步,以圖發展。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隨水草遷徙

以主力部隊打擊遊牧民族,收效有限

趙地的地理形勢是四面之地,處處受敵。北有匈奴,南有韓魏,東有燕齊,西有強秦,雖然歷代國君都不是等閒之輩,沒有讓國家受到太大的侵害,但是也是無法突出重圍,開疆拓土。

但是,雖然趙地是四面之地,但是假如把他周邊的環境逐一分析,各個國家和趙的關係也是各不相同的。三晉中的另外兩家,畢竟是一脈相傳,就像親兄弟吵架,打斷骨頭連著筋,總不至於下死手,雖然摩擦不斷,但是當遭到外侮時(主要是秦),還是能凝成一股繩的。據《資治通鑑·趙一·謂趙王曰三晉合而秦弱》中所記載:

“謂趙王曰:”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趙,有趙而伐燕;有梁而伐趙,有趙而伐梁;有楚而伐韓,有韓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見也。“

而秦呢,雖然是心腹大患,但是目前並沒有勝利的可能,聯軍都無力攻破函谷關更不用說趙國一家了。但是,秦出關的通道在韓地,想從秦趙接壤的地區或者韓地直接攻趙,也沒有勝算。所以單看此二者之間,基本不會產生大規模戰爭,可以說是維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有了和秦國相抗的實力

齊燕兩國,歷來和趙沒有世仇,不涉及核心利益,只有在有人牽頭攻趙的前提下有可能出兵以圖分一杯羹。至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則根本不是趙國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比起地處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資源非常有限,戰備物資如鐵器、木材、糧食、鹽生產和儲備都十分不足,他們的騷擾多以掠奪物資和人口為主,和趙國的主力作戰部隊相比,戰鬥力是天壤之別。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趙武靈王趙雍

按理說,趙雍以主力部隊打擊遊牧民族,收效十分有限,因為遊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動,本身就沒有固定的棲息地,所以戰敗以後只需要逃走即可,很難殲滅其有生力量。

而且遊牧民族所出沒的林胡和樓煩一帶,自然環境和中原地區差別巨大,就算佔領了該地區,也不適合按照趙的現有政策進行治理,無法打造成熟的郡縣。除此之外,隨著戰線的拉長,補給、增援等後勤工作的難度會呈現指數級增加,這都是征討遊牧民族要面臨的實際問題。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遊牧民族騎兵

不難看出,如果趙國將精力集中在遊牧民族身上,收益甚至不如和周邊的國家開戰高。但是,趙武靈王卻出乎意料的用了多年時間征討遊牧民族,並且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可是,之前我們分析過這樣做的收效甚低,作為趙的中興之主,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兵敗函谷關趙雍認清現實,尋求新路

其實,趙雍即位之初,就有了一個放眼全天下的長遠戰略意識,這個戰略意識設想之先進,著眼之深遠,是當時的朝堂和軍界都不敢想象的,這就是放棄函谷關,佔據北方地區,從北向南,南下攻打秦國。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護衛秦國的函谷關

之前我們提到過,聯軍兩次從函谷關攻秦都以失敗告終,而且損失慘重。慘痛的現實讓趙雍明白了一個道理,從崤涵一線往西打,根本沒戲。秦國佔據了秦嶺和黃河的天險,是上天的恩賜,而且經過幾百年來的建設,今日的函谷關堅固程度遠勝前朝。據《史記·十二本紀·秦本紀》中記載:

”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雖然函谷關歷史也少有的被攻破過,但是總體來說,如果有別的選擇,趙雍肯定不會選擇破關這條路線。所以趙雍的計劃,就是放棄函谷關,打通趙國和秦國北部草原的通道,佔據北方,南下攻秦。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秦國戰車

秦國北部之前也是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大本營之一。遊牧民族來無影去無蹤的騷擾,既是讓趙國頭疼的問題,也同樣使秦國很無奈。和趙國面臨一樣的問題,秦軍如果大舉進攻遊牧民族,就好比拳頭打在棉花上,使不出力,而一旦放鬆了警惕,遊牧民族就來騷擾邊關的百姓,讓邊防軍疲於奔命。

其實,秦趙二國,是有能力舉全國之力剿滅遊牧民族的,但是那樣成本太高,得不償失。舉個例子,邊境村莊每年產糧1000石,被遊牧騎兵掠奪300石,村民勒緊褲腰還可以艱苦度日,但是若是興兵,部隊集結到開拔到投入戰鬥,加上運輸後勤補給的農夫,可能要消耗20000石糧食以上,如果你是國君,你會如何抉擇呢?

所以,秦趙二國對遊牧民族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除非你鬧得太過火了,才會考慮動用大軍出征。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趙國戰勝遊牧民族後國土激增

但是,現在趙雍卻有了打算,他打算盡數收服林胡和樓煩地區(今山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迫使遊牧民族北遷,讓出秦國北部草原,趙國要透過征討遊牧民族,奪得該地的佔有權,也透過大軍過境的機會,建設並完善可以供兵車和運輸車通行的棧道,在當地設立後勤保障體系,為日後南下攻秦做準備。

先秦一步建立並維護通道,計劃南征

對於秦國來說,向北擴張實在是想不出任何理由,除非是秦君想看看北極熊長什麼模樣了。所以多少年來,秦國也沒有和遊牧民族大動干戈。雖然據《過秦論》中記載: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但是那已經是六國統一後的事了,可以看出,直到幾十年後,秦國才認真對待過遊牧民族的問題。可對於趙國來說,奪取北境可以獲得理論上南下攻秦的先機,可以增加趙國的土地和人口,還可以避免讓趙雍頭疼的函谷關,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所以趙雍十分願意傾盡全國之力去征討遊牧民族。

於是,在趙雍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後,趙國的鐵騎踏過了遊牧民族主要活動的林胡和樓煩區域,迫使遊牧民族大幅度向北遷移。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抵抗外族入侵的萬里長城

緊接著,趙雍修築工事,來粉碎遊牧民族企圖奪回該地區的企圖,令其無法南下,這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萬里長城的趙國段,這段長城不僅僅是一處軍事建築,也是趙武靈王釋放的訊號:趙國要結束和遊牧民族在北部的戰鬥,將軍事中心下移。

長城修建完畢後,趙國沿著趙軍行進的路徑,沿路擴建和修繕棧道,並且建立了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兩大郡縣。後來,雁門關和雲中也成為了華夏民族抗擊匈奴的門戶。正如唐詩《送魏大從軍 》中記載: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後,此時的趙國,完全有能力用輕騎兵作為先鋒,以閃電戰突襲,越過秦嶺進入秦國的核心地帶關中平原,以圖咸陽,在基本沒有抵抗的秦嶺防線攻破後,步兵和輜重車輛可以順利的跟隨騎兵進入,進可攻退可守,函谷關外的西河之地,則可以請求魏、韓死守,將戰場開設於秦地的核心區域,勢必對秦造成巨大的打擊。

趙武靈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真實目的是什麼?

趙武靈王沙丘行宮遺址

結論

可惜的是,三年以後,趙武靈王沒有等到反攻秦國的大好機會,反而因為東宮之爭活活餓死於沙丘,一代明君至此隕落,他一手打造的趙軍南襲的路線,也始終沒有得到現實的檢驗。

雖然趙武靈王一生頻繁征戰,但是他一不借正義之名滿足私慾,二不興無用之戰爭,一生所求,只為趙國崛起,苦心經營,死而後已。從他的征戰軌跡來看,他的戰略思想明確,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體系完善。他興兵前會充分論證此戰的必要性,戰爭結束必有後續的圖謀,而且不因區域性的勝負而患得患失,多年來堅定目標,直至勝利方可罷休。充分說明了他的軍事才華之高,歷代君王少有出其右者。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重來,所以我們不能知道趙武靈王若是沒有中道崩殂,是否會帶領趙國攻滅秦國,但是筆者認為,如果趙軍南下奔襲真的實現,其他五國又戮力同心配合趙國,也許戰國時代的歷史真的要被改寫。

參考文獻

1《史記》

2《資治通鑑》

3《過秦論》

4《送魏大從軍 》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存在疑義,請聯絡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