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揮玉斧”是真的嗎,趙匡胤為何放棄雲南?其實他只是背了黑鍋

雲南是中國版圖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來,雲南就是一個景色秀麗,風景宜人的美地。

秦朝的時候,中央政府已經開始對雲南地區進行統治,秦代就修了“五尺道”,並在雲南派官“置吏”,但這種羈縻形式的統治十分鬆散,朝廷的政令基本傳不到這裡,政權完全由土著人掌控。西漢時期開西南夷,並設立了益州郡,大為加強了對雲南地區的統治。然而到了三國時期,中原軍閥割據,諸葛亮以扭轉乾坤之力,也只是實現了以夷制夷。

“宋揮玉斧”是真的嗎,趙匡胤為何放棄雲南?其實他只是背了黑鍋

到了宋朝以後,中原王朝更是直接喪失了對雲南地區的統治,大理國和宋朝的關係成為藩屬國。毫無疑問,從秦代的羈縻統治,到漢代的設郡,中原王朝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是一步步深入的,而宋代與大理國建立藩屬關係,直接讓雲南自立門戶,讓前人的努力付之東流。“宋揮玉斧”的典故,則讓宋代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揹負了罵名,成為放棄雲南的罪人。

所謂“宋揮玉斧”,還要從趙匡胤陳橋兵變說起。公元960年,趙匡胤率領軍隊在陳橋發動了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之後趙匡胤延續周世宗柴榮的步伐,繼續進行統一戰爭。965年,宋朝出兵入川,滅掉了後蜀政權,統一了四川全境。這個時候,宋朝和位於雲南的大理國接壤,雙方只以大渡河相隔。

“宋揮玉斧”是真的嗎,趙匡胤為何放棄雲南?其實他只是背了黑鍋

然而宋朝卻對雲南地區表現的十分淡漠,既沒有出兵攻佔大理,也沒有立即同意與大理建立藩屬關係,只是允許大理入朝上貢。還是大理不滿足於邊境貿易,屢次向宋朝請求對其進行加封,一直過了幾十年,雙方這才正式建立藩屬關係。

在此以後,宋朝很少干涉大理的內政,直到金國不斷南下入侵,宋朝才有官員建議在大渡河以外設立城池,方面和大理開展互市。這個建議最終也沒有被朝廷採納,理由是當年雙方約定邊境時,太祖趙匡胤曾以玉斧指著地圖的大渡河說:“此外非吾所有也。”

正是這句話,奠定了宋朝百年來對大理的外交基調,也讓雲南距離中原王朝漸行漸遠,若不元朝和明朝出兵雲南,將其納入版圖,中國很有可能失去這樣一塊寶地。

“宋揮玉斧”是真的嗎,趙匡胤為何放棄雲南?其實他只是背了黑鍋

所以,趙匡胤揹負上了“短視”和“棄地”的罵名,再加上宋朝面對北方遊牧政權時所表現出來的軟弱形象,此舉就招致了更多的批評。

不過,“宋揮玉斧”真的確有其事嗎?其實不見得,這個說法在北宋時從未出現過,《宋史》中也沒有相關記載。以大渡河為中原王朝和雲南邊界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大理國……藝祖皇帝鑑於唐之禍。乃棄越巂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為御戒上策。”不過裡面仍沒有宋揮玉斧的記載。

直到後來的《南詔野史》等書才首次提出“宋揮玉斧”,但它們並非官方正史,其中記載的真實性是令人存疑的。

趙匡胤“宋揮玉斧”的說法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傳說,其緣由是宋代對於大理的政策。不過,宋代“棄地”倒是確有其事,朝廷將大理視為“國外”,也非虛假,從這一點上似乎也可歸罪於趙匡胤的開國之策。

然而,趙匡胤沒有出兵大理,將雲南納入版圖,其實也有他的苦衷。早在唐朝時期,雲南地區的政權南詔就與中央王朝戰爭不斷。南詔是一個小國,處於吐蕃和唐朝兩個強國的中間,但它左右逢源,不斷髮展壯大,竟有了甲兵數十萬的軍力。唐朝曾數次對南詔出兵,但接連失敗,損失十餘萬精銳士卒,不僅沒能將滅了南詔,反而還加速了唐朝自身的滅亡。

“宋揮玉斧”是真的嗎,趙匡胤為何放棄雲南?其實他只是背了黑鍋

以唐朝安史之亂以前的國力,尚且不能滅亡南詔,收復雲南,更何況是剛建立不久的宋朝?當時的宋朝強敵環伺,北有北漢和契丹聯合,南有南漢、南唐、吳越等政權的威脅。趙匡胤奉行“先南後北”的統一步伐,實際上是“重北輕南”,他將北漢還有契丹視為強敵,想要滅亡南唐等政權以後,立即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應付契丹尚且棘手,再讓宋朝分出兵力對抗不算很弱的大理,實在勉強。更重要的是,南唐、吳越等地容易攻佔,利用價值又大,而當時的雲南位於西南邊陲,瘴氣叢生,是中原人的禁忌之地,即便攻打下來,也很難維持長期的統治。所以,在宋朝立國初期,讓其出兵大理,缺乏成功的可能性和動力。

從宋朝的立場來看,保持和大理良好的外交關係,穩定西南地區的局勢,將有限的兵力用以防範北方的強敵才是明智之舉。等到宋朝將來收復北方燕雲,統一全國以後,再出兵大理也不遲。所以,宋代朝廷才會以大渡河為界,放棄雲南地區。

然而宋朝最終沒能等到收復雲南的機會,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先後被遼國、金國、蒙古國攻打,再無餘力顧及西南的雲南地區。而趙匡胤也因為“宋揮玉斧”的典故,成了棄地的短視君王,揹負千古罵名。

參考資料:

《宋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南詔野史》

《滇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