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國祚綿長的國家之一卻到後期屢戰屢敗

在戰國七雄中,楚國當是在周成王繼位初期就建了國。周成王於前1043年繼位,不久楚國立國,然後滅亡於公元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國祚近820年。緊隨其後的就是燕國,作為西周初期即建國的燕國國祚長達822年。其餘五國的國祚就遠沒有燕楚兩國長了,秦國國祚五百多年,韓趙魏三國不到二百年,齊國前面部分的呂齊六百多年,後面部分的田齊一百五十多年。

燕國雖然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很可能是所有諸侯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衛國的滅國時間實際上存在爭議),但是燕國的存在感卻不是很高,尤其是春秋時期,燕國基本就是無緣中原紛爭的,直到戰國時期,更確切來說應該是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在此之前,燕國實力並不強,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和它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

如果燕國的國君們爭氣,也可以和秦國東進、楚國北上一樣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只是燕國自燕召公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幾個有作為的君主。

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國祚綿長的國家之一卻到後期屢戰屢敗

召公

當初,召公作為周武王的弟弟與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成王,召公後來又輔佐周康王,是“周初四聖”之一,才能和威望都是非常高的,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後,將召公封在了燕地,燕國自此建立,同時期建國的還有齊國、魯國、蔡國等等。但是召公並沒有到封地去治理國家,實際上他至死都是為周王室服務,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他的嫡長子成為燕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燕國地處東北,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並不多,倒是和山戎相鄰,因此,春秋時期,諸侯國們之間相互攻打、兼併、爭霸,都和燕國沒有多大關係,它始終遠離中原的紛爭,但是卻遭到了山戎的攻打,燕國幾次易都。齊桓公時期,燕莊公不敵山戎,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數個諸侯國攻打山戎,解除了燕國的危機,順便滅掉了幾個小的山戎部落。

這是僅有的幾次燕國與中原各國發生關係的事件,春秋時期的大部分時候,燕國存在感極低。但因為地理關係,中原各國也並沒有去攻打燕國,因此本身地盤就不小的燕國平安過渡到了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已經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而姜姓呂氏齊國也變成了媯姓田氏齊國。而原先的小諸侯國都已經逐漸消失不見,被大國所吞併。

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國祚綿長的國家之一卻到後期屢戰屢敗

戰國初期的諸侯國數量不過才十來個,而這些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爭霸也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他們更想吞併別的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燕國也不再邊緣化,加入到中原混戰之中來,這些諸侯國或結盟或攻打,沒有長久的朋友和敵人,一切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合縱抗秦”和“五國相王”中都有燕國的身影。

燕國最初和齊國之間的戰爭最多,燕易王時期,齊宣公曾打下了燕國的十座城池。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宣公又派匡章攻打燕國,燕國差點遭遇滅國,中山國也來分一杯羹,後來燕國百姓奮起反抗,再加上其他諸侯國的干涉,齊軍不得不撤軍。

當然這對於燕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因為隨後,趙武靈王就派軍護送在韓國為質的公子職回國繼位,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強燕的締造者。燕昭王的故事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築黃金臺,招賢納士,軍事家、改革家紛紛慕名而來。樂毅、鄒衍、劇辛都是這一時期來到了燕國。

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國祚綿長的國家之一卻到後期屢戰屢敗

燕昭王

燕昭王時期的燕國軍事實力強盛,樂毅甚至說服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帶領燕軍差點滅亡了齊國,正在這個時候,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繼位,燕國開始走下坡路,首先就是燕惠王不信任樂毅,然後樂毅逃跑,齊國收復失地。個時候開始,燕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差,況且燕國親秦,同趙國衝突不斷,數次攻打趙國,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長平之戰剛結束,燕國就趁機攻打趙國,但傷亡慘重的趙國依舊打敗了燕國。

後來眼看著秦王政要開始進行滅國戰,燕太子丹,這個在小時候曾經和秦王政一起困在趙國的燕國太子,讓荊軻去刺殺秦王,行動失敗後,秦軍大軍壓境,燕國自然無力抵抗,燕王喜殺死太子丹試圖保全燕國,但是,燕國依舊沒有成為例外,還是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被滅亡。

總結燕國後期屢戰屢敗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燕國作為老牌諸侯國,軍事實力本就一般;二是燕國雖然經過燕昭王的變法改革,實力大增,但是樂毅攻打齊國一戰還是讓燕國損失不小,而是還失了諸侯們的心;三是燕昭王之後,燕國並沒有出現出色的國君,甚至連守成都做不到,好戰且站錯了隊,合縱抗秦不牢靠,反而親秦。東方六國各懷心思,根本不可能真正合縱抗秦,反而更容易相互攻打,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而燕國又親秦,和趙齊多有戰事,但燕國是打不過這兩個強國的,等這兩個國家弱了,被秦國收拾的差不多了,燕國就也成了秦國的盤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