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北宋時期,王安石發起新政,在歷史上是譭譽參半的人物。但是,不管是敵是友,對他的才華是無可非議的。王安石一手經學功底,著書立書,創立“荊公新學”,被譽為“通儒”;一手錦繡文章,簡潔峻切,名列“唐宋八大家”,詩文更是自成一派,世稱“王荊公體”。其實,王安石的長子才華猶在其父之上,從小便是神童,20歲前已著書數萬言,只是後來精神有些失常,中道崩殂,未能盡顯風流。

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他叫做王雱,小小年紀便異常聰慧。《夢溪筆談》中有一則關於他的小故事,非常出名。那是王雱幼時,有位客人帶著一頭獐和一頭鹿到他家。客人逗著小朋友:“您知道哪個是獐,哪個是鹿呢?”

小小年紀的王雱自然分不清獐和鹿,但他從容不迫的回答道:“獐的旁邊者是鹿,鹿的旁邊者是獐。”(麞邊者是鹿,鹿邊者是麞)

別小看這個回答,充分體現了幼童的機智,甚至蘊含著一些辯證法和哲理。

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在王安石的悉心教導下,這樣聰慧的孩子沒有成為方仲永,而是順利的通過了科舉考試,二十三歲就中進士。他擔任的是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天章閣待制兼侍讀等等官職,簡單來說就是天子近臣,專門負責陪天子、太子講說書史,備為顧問的。

但是,太過天才之人,總會有那麼一些傲氣,如果沒有把控好,可能也會讓其迷失心智。王雱便是如此,他豪氣沖天,睥睨天下,絲毫不把他人放在眼中,一直還埋怨自己做官太小,不能盡顯才華。

作為王安石的兒子,他積極支援父親變法,還參與修撰《詩》、《書》、《周官》三經的解釋工作,讓王安石的變法更有理論基礎。王雱的思想走得比較極端,他把商鞅稱為豪傑之士,建議對不贊成變法的人直接誅殺。

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有一次,王安石正與程顥在家中議事,嘆息變法之難。王雱披頭散髮,手中拿著女人的帽子和衣服走了進來。還沒等父親開口問他,他就大大咧咧問王安石:“你們在談論什麼?”

王安石指著程顥答道:“現在很多人在阻攔變法,我和程君正在商量如何處理呢。”

王雱大笑一聲,以非常輕慢的口氣答道:“這有什麼好為難的,父親你大權在手,阻攔您變法的無非就是韓琦、富弼之流,將他們斬了,用人頭來實行新法,我相信沒有不成功的。”

此言一出,王安石和程顥面面相覷,宋朝禮遇士人,不隨便殺士大夫的。王雱此言,在宋人來說,無異於石破天驚,簡直就是驚世駭俗。王安石馬上說道:“我這兒子犯傻,他說的不對。”程顥也一本正經的對王雱說:“我和你父親在討論國家大事,子弟家屬不能干涉,你退下吧。”王雱這才悻悻離開。

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王公子此時的精神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接下來的故事更證明了這一點。王雱在官場上,難免遭到各方各派的打擊,要應對各種流言蜚語的攻擊,尤其是在北宋的官場,文人之間的較量那是頂尖級的。

王雱既做不到司馬光一樣平淡如水,也做不到王安石一樣堅強如鐵。他無法適應官場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心態漸漸失衡,變得瘋狂起來。

他的妻子龐氏,是王安石給他精挑細選的,出身名門,恪守婦道。但是王雱總是懷疑龐氏對他不忠,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她爭吵,令龐氏苦不堪言。

後來,龐氏生下一個男孩,本來以為可以緩解夫妻之間的關係。可是敏感的王雱“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這個無辜的孩子,就在王雱的折磨下很快夭折。龐氏覺得生無可戀,日日躲在家裡的一間閣樓上以淚洗面,終日不出門。

此時,王安石也遍訪名醫為兒子治病,可是心病難醫,毫無起色。他看到兒媳實在可憐,也擔心會鬧出人命,便作主讓兒子與兒媳離婚。因為龐氏無辜可憐,王安石不願意她揹負被休的名聲,還親自挑選了一戶好人家,以嫁女的禮節隆重的將龐氏送出去。

兒子發瘋弄死孫子,懷疑妻子,王安石作主讓兒媳嫁給他人

正史當然不會記錄這些小事,但當時這件事被傳為美談,人稱“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婦”。它被不約而同的寫進《東軒筆錄》、《墨客揮犀》、《孔平仲談苑》、《事實類苑》等宋人筆記中,集體造假的可能性不大。

王雱所著極為豐富,以儒道為主,為其父的“新學”遙相呼應,時任將其稱作“小聖人”。可惜也就是這位脆弱的病人,可能因為太過於順利,迅速墜落,年僅三十二歲就去世了。王安石後來傷心不已,《涑水紀聞》記錄了他聽聞自己兒子投胎轉世,又去領養的故事,這些有機會可以和大家繼續聊聊。

參考資料:《宋史》、《夢溪筆談》、《東軒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