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近日,昆明一對夫妻因二胎姓氏問題發生分歧,起訴離婚。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據悉,夫婦倆頭胎女兒隨父姓,2021年兩人再生一女,妻子認為大寶已隨父姓湯,二寶應隨姓。丈夫強烈反對,雙方互不相讓,最終訴至法院要求離婚。

不過最終經調解,妻子理解了丈夫的堅持是因為其亡父的遺願,雙方達成和解,打消了離婚念頭。

雖然是個和解的結局,但是大家看了是不是很不舒服?

自己拼命生的孩子不可以隨自己姓。

有遺願了不起?

就是從來沒在乎過女方的感受吧。

在男女地位趨於平等,國家又鼓勵生二胎三胎的今天,這種因“冠姓權”而引起的夫妻糾紛,只會越來越多。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冠姓權,孩子跟父姓還是跟母姓,就那麼重要嗎?

很多人會說,自古以來傳統就是孩子預設隨父親姓。

魯迅問得好:向來如此,便對麼?

“向來如此”和“對”之間,因果關係是不成立的,所以“自古以來孩子就是隨父親姓”這句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對於冠姓權,法律早有說法。

《婚姻法》第22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也就是說,父母雙方對新生兒享有“冠姓平等權”,姓名一旦確定並登記成功,就開始受法律的保護。

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事實,要學會去接受。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其實,姓氏的誕生,從來不是用來爭搶的,它有更重要的用途。

01。

爭奪冠姓權靠命硬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的伏羲時期。

相比起現在的從父姓,

中國古人最早是從母姓的

,從「姓」字的解析就可以看出。

《說文》: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生亦聲。

簡單來說就是,你是誰生的,你就姓啥。

「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媯、姞,都是有一個「女」字旁。

例如炎帝姓「姜」。

關於姜姓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姜姓是西戎羌族其中一分支,後遊牧到中原,就是牧羊人。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炎帝之所以姓姜,是因為他是牧羊女的後代,他媽就姓姜。

再則,「姬」字的甲骨文是一個女人拿著一個梳子的東西。關於姬字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胸部豐滿的女性;一種是姬和婢通用,可能是女奴。

黃帝姓姬,可能是因為他的媽媽是族群裡的美女,或者他媽媽是個女奴。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當然,古人也不是吃飽了撐的搞個姓出來,“姓”在當時代表著氏族的血統。它最開始的最主要功能是——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

也就有了“同姓者不婚”的說法。

話說那時的古人婚姻觀念可比現代人開放多了,現在所謂的開放式婚姻都out了,人家是

群婚制

。一個氏族裡,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為夫妻。(你瞧瞧,老祖宗竟然能處理如此複雜的男女關係)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這群婚制也有壞處,在同一個氏族中,很容易出現既是兄弟姐妹又互為夫妻的現象。

近親結婚的可怕之處,不用波叔多說了吧,現在都是立法禁止的。

《左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所以為了保證自己族群中健康嬰兒的出生,就漸漸有了姓,用來區分血緣。也因為當時生下來的孩子“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也就都從母姓了。

當然這些都是表象,因為同姓不婚並不能完全避免近親結婚。有專家認為更深入的原因是在母系社會中,女性更有話語權。

說白了,就是誰的權力大聽誰的。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男性存在先天的體能優勢,本應該更容易掌握話語權,但男人短命啊。

當時大多數男性都在外狩獵,而女人在家養牲畜和種糧食。遠古人類的打獵工具那是非常落後,男人打獵是非常容易早死。

相對應的,更長命的女性,往往會成為一個家族的傳承者(遠古版的活到最後才是真贏家)。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加之女性還擁有生育能力,這也是女性地位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在哪個文明,都會有生殖崇拜。

所以,在生產資源上女性更有話語權,也更容易獲得冠姓權。

02。

姓+氏,傻傻分不清楚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姓的演變過程中,漸漸出現了「氏」。

氏,是建立男權社會過程中的產物。氏大概在夏朝中期才出現。

姓和氏有什麼區別?《通鑑·外紀》這樣說: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是用來追溯你老祖宗的,氏,則是用來區別支系子孫的,多以居住地為氏。有氏的人多是貴族,大家用“氏”來區分財產繼承人。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舉個例子,在《荊軻刺秦王》中,鞏俐飾演的趙女就稱秦始皇為“趙政“,秦始皇到底叫“嬴政”還是“趙政”呢,其實這兩個叫法都是合理的。

按照《史記》的記載,秦的遠祖是五帝顓頊,後被帝舜賜嬴姓。再傳到周繆王時期,其先祖為造父。造父善於駕車,被繆王看中,賜封地趙城,從此成為了趙氏。

在先秦乃至秦始皇的時代,稱呼一個人,通常都是「氏」+「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姓)政”,也可以叫“趙(氏)政”。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同理的,屈原也不是姓屈名原,屈是氏,他實際上姓羋。

當然,這又是姓又是氏的,就很容易混亂,最後就變成了姓氏不分,或氏姓合一。

秦滅六國,子孫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通志·氏族略》

就連嚴謹一生的司馬遷在的《史記》中也把嬴政寫為:“名為政,姓趙氏。”

這是典型的姓氏不分。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03。

被冠姓權套路的男人

隨著姓氏不分,男人又漸漸主導了生產力,父系氏族的確立,從父姓成為了一種新的傳統。

但波叔認為,古人隨父姓,更可能是一種資源整合套路,男人就是被套路的那個。

姓,是責任。

在大自然中,大多數的養育工作都是雌性動物負責的,而雄性動物?爽完就跑了。

所以為了讓男人對後代有責任感,避免部分人逃避責任,就得給孩子戳個章:這崽跟你姓,你得負責任。

相當於發個榮譽證書,套路男性一輩子。

姓,是安全感。

古人可沒有DNA鑑定,女人當然知道這是自己的娃,可男人不能天然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

他們既希望竭盡全力將自己的遺傳資訊傳遞下去,又無法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那就給點心理暗示,讓孩子跟自己一樣的姓。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聽起來很滑稽,但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隔離老王”“綠帽子”這些現象也是一樣存在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隨父姓算是一種對外宣告——我說了這是我的崽,就一定是我的崽。

姓,是族群紐帶。

從父姓,是父系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封建時代從父姓,成了強化父系社會的穩定性重要紐帶。

在古代姓氏家族聚居比較普遍,表現為同姓居住同一地區,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多見 ,一個宗族即為一個自然村落。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祠堂有“祠規”,亦即家法,族有族長,族長由家族中最有地位、最有聲望的人擔任。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這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而這個集團的唯一共性就是同姓。在一些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外姓人可是非常容易被欺負的。

最後,姓是財產繼承權。

前文就是說過,古代絕大部分家庭的遺產來自父系,因此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從父姓以標明繼承權。女兒將來是要從夫姓的,失去姓氏的同時,也失去了繼承權和義務。

這就是孩子為什麼要從父姓的根本原因。

04。

冠姓權是個偽命題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父系和母系的財產量越來越接近,普遍的一胎化導致財產流向具有唯一性,姓氏不再具有繼承權的標誌作用。

所以近年來對於隨父姓的觀念也越來越淡。

2017年,廈門的一組調查表明:受訪者中,二孩跟媽媽姓的佔23%;表示希望二孩隨母姓者中,出於女方要求的佔38%,出於長輩要求的佔28%。

2012年,合肥長豐縣還搞過“姓氏革命”,孩子從母姓獎勵1000元,不到兩年,有近50戶家庭主動申請新生子女隨母姓。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孩子跟誰姓,成了一個家庭裡可以有商有量的問題。

而且,我國法律早就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隨父,也可以隨母,誰都不隨也可以,18歲一成年,你改姓“鈕鈷祿氏”都行。

這是父母和孩子個人的事,只要你們商量好了,絕對可以直接隨母姓。

二胎隨母姓,丈夫鬧離婚。為了區區冠姓權,真沒必要

當然,如果兩人沒有商量好,或者孩子幾歲了又去更名改姓,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便派出所也會讓你們先統一意見,別回來找後賬,畢竟戶籍警官只負責登記,不負責解決爭議。

姓氏,是一個個人的選擇,連法律都無法強制,旁人更是無權置喙。

孩子無論跟誰姓,都是父母的孩子,難不成跟母親姓這孩子就不養了?豈不是荒謬!

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特立獨行,同時也要尊重他人隨大流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