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先南後北”統一戰爭方略的實施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先南後北”統一戰爭方略的實施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35,《宋朝史話》連載03(點選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北宋剛取代後周的時候,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在北宋北邊,有強大的契丹及契丹卵翼下的北漢。南邊和西邊,有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較大的割據政權。

此外,在今天的福建和湖南、湖北,還有留從效割據漳、泉一帶,周行逢割據湖南,高保融割據荊南。

在這些大小割據勢力中,北漢依靠契丹的支援,同北宋為敵。南唐雖然懾於北宋的兵威,想方設法討好北宋,但暗中卻對北宋嚴陣以待。後蜀和南漢統治者也極力想繼續保持割據地位,對北宋持敵對態度。只有吳越順從北宋,但也繼續割據一方。

01、“先南後北”統一方略

宋太祖在後周時曾積極參加周世宗對周圍割據政權的統一戰爭。在確保對整個原後周統治區的牢牢控制及“杯酒釋兵權”後,他也想把周世宗開始的統一事業繼續進行下去。

最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為此,他向私交甚深的張永德詢問“下並汾 (指北漢)”之策。

張永德對他說:“北漢兵雖少,但很強悍,加上有契丹的援助,不可急取,只有慢慢派間諜去做離間工作,使北漢得不到契丹援助,同時經常派少量兵馬進行騷擾,使其不能正常進行農業生產,待其困弊,才可以下手。”

有一天晚上,大雪紛飛,宋太祖又冒雪走訪趙普。趙普驚奇地問他為什麼雪夜來訪,他說:“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

趙普聽出太祖是來同他研究統一戰爭的方略,就問太祖有什麼“成算所向”。 太祖說:“吾欲收太原。”

趙普聽了,沉默了半天才說:“非臣所知也。”

太祖要他發表己見,趙普分析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何不姑略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這一分析,同張永德的意見異曲同工,使宋太祖大為高興。一個先消滅西、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基本方略就這樣確定了。

這就是後人所歸納的“先南後北”方略。

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也按這個方略進行。對遼和北漢,北宋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採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經營和好,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

對南方各割據政權和藩鎮,宋朝則利用矛盾,抓住有利時機,各個予以削平。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先南後北”統一戰爭方略的實施

02、平荊南、統湖南

建隆三年(962)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權繼任。盤踞衡陽的軍閥張文表不服,發兵攻佔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

周保權派兵討伐張文表失利,向宋朝乞求救兵。這就給了北宋一個出兵消滅這個割據勢力的極好機會。

當時北宋軍隊挺進湖南,要經過荊南節度使割據的地方。這時荊南節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繼衝嗣位。宋朝早已清楚探明,高繼衝這個割據勢力軍隊不過三萬人,周圍有北宋、南唐、湖南、後蜀的壓力,內部則由於橫徵暴斂而不得人心,處於內外交困狀態,很容易削平,於是就制定了以援助周保權討伐張文表為名,“假道”荊南(即南平),一舉削平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勢力的計劃。

乾德元年(963)正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李處耘為部監,會師襄陽,一面向高繼衝提出“假道“過境的要求,一面率軍向荊南挺進。

當荊南割據集團內部還在爭論是伏擊宋軍,不讓過境,還是順應時勢,向宋投降以保富貴的問題時,宋軍已抵達距江陵僅百餘里的荊門(今湖北當陽縣)了。

高繼衝這時還舉止不定,派其叔父高保寅帶牛酒到荊門犒勞宋軍,以探聽 宋軍的強弱。

李處耘盛情款待高保寅,使高繼衝以為宋軍沒有消滅荊南的意圖,不再進行防備。

當晚,慕容延釗又在帳中設宴招待高保寅,而李處耘則率輕騎數千加快速度向江陵挺進。

這時,高繼衝卻還一心一意在等待著高保寅給他帶回好訊息。當他得知宋軍已逼近江陵時,一時慌了手腳,只得倉惶親自出迎。

李處耘在江陵城北15裡的地方遇上前來迎接的高繼衝,即把高繼衝扣留在宋軍營中,讓他就地等待慕容延釗到來,自己則率親兵先入江陵。等到高繼衝 回江陵,江陵全城的要衝都已經被宋軍所控制。這時,高繼衝只好獻上荊南割據的3州17縣,向宋投降。

宋軍在削平荊南割據勢力後,繼續挺進湖南。這時,張文表已兵敗被殺,但宋軍卻於三月迅速攻下嶽州(湖南嶽陽),又向周保權盤踞的朗州(今湖南常德)進發。

周保權集團這時才明白宋軍的真正意圖,派兵抵抗,但很快就被宋軍擊敗。

李處耘用殘酷手段處置被俘的湖南敗兵,使湖南兵感到恐怖而很快潰散,朗州遂被宋軍攻破。周保權逃入山谷僧寺中被宋軍搜獲,個別湖南將官聚眾反 抗也很快被宋軍消滅。湖南14州66縣結束割據狀態,由宋朝直接管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先南後北”統一戰爭方略的實施

03、攻後蜀、下南漢

荊、湖兩個割據勢力的削平,使南漢暴露在北宋的兵鋒之下,後蜀和南唐的側面也暴露無遺。這就使宋朝獲得了進軍嶺南、鉗擊後蜀和南唐的有利戰略形勢,也使這幾個割據政權更加緊迫地感受到滅亡的威脅。

乾德二年(964),後蜀統治者孟昶派遣趙彥韜帶蠟書暗中出蜀,企圖勾結北漢夾擊宋朝。

趙彥韜卻把蠟書秘密獻給宋太祖。在這以前,宋朝聽說後蜀在加緊備戰,也已決定著手消滅這個割據政權,並已經對後蜀軍事力量和地形作了探察。所以,宋太祖一得到趙彥韜的密報,就高興地說:“吾西討有名矣。”

於是,宋朝就在這一年十一月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兵六萬,分兩路向後蜀進軍。一路由王全斌、崔彥進率領,準備取道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入蜀。一路由劉光義、曹彬率領,由歸州(今湖北秭歸)出發,溯江而上。

孟昶聽說宋軍來攻,命王昭遠率兵抵抗。王昭遠根本不會用兵,卻把自己比成諸葛亮,吹噓他一出馬,不僅要擊退宋軍,取中原滅北宋亦易如反掌。可是,他一同宋軍接觸,就大敗而逃,很快連劍門也丟失了。王昭遠本人嚇得股慄失次,無法站立,最後在一個倉舍中被宋軍俘虜。

溯江而上的宋兵也很快奪取夔州(今四川奉節)等川東數州。

孟昶聽說王昭遠兵敗,忙派太子孟玄喆率兵向劍門方向增援。這個太子在途中聽說劍門失守,立即回頭,沿途放火而逃。王全斌率軍很快攻到成都城下。

乾德三年 (965)正月,孟昶投降。宋朝從出師到佔領成都,僅用65天,就消滅了後蜀。

繼後蜀被消滅的割據政權是南漢。

劉氏割據南漢60多年,到最後一個統治者劉鋹時,統治更加殘暴,統治集團內部自相殘殺,荒淫昏懦的劉鋹也眾叛親離。

宋朝在消滅湖南割據勢力後,同南漢就偶有兵戎相見。在進軍後蜀前夕,宋太祖從一個南漢俘虜那裡瞭解到南漢政治腐朽黑暗的情況,知道可以用“救此一方民”的名義出師,決定著手消滅南漢。

開寶三年(970)秋,宋太祖讓南唐主李煜寫信給南漢劉鋹,要他向宋稱臣,把南漢佔據的湖南州縣交給宋朝,遭到劉鋹的拒絕。宋太祖就於十一月派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大舉進攻南漢。

這時南漢的許多將官都已被劉鋹殺死,由幾個宦官掌兵,軍事設施皆毀壞失修,一聽說宋軍大舉來攻,倉惶應戰。

宋軍迅速攻佔南漢在湖南的州郡,又越過南嶺,破南漢的大象陣,攻佔南漢的門戶韶州(今廣東韶關),於翌年二月迅速進逼廣州。

劉鋹想用船舶載金寶及妃嬪下海逃亡,船被宦官和衛兵偷走,想負隅頑抗又

失敗,只好向宋軍投降。

南漢割據的60州、240縣併入宋朝。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趙匡胤“先南後北”統一戰爭方略的實施

04、滅南唐後,趙匡胤突然死亡

削平南漢後,宋朝加緊作消滅南唐的準備。這時的南唐主李煜是個善詩詞、工書畫、喜音樂的風流才子,政治上一塌糊塗。

開寶七年(974),宋太祖為找進攻南唐的藉口,要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南唐一些大臣說李煜一去,就會被扣留,南唐就會滅亡,加以阻止。

宋太祖就有了進攻南唐的理由,派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宋軍用事先準備好的龍船和竹筏,三天內就建好浮橋,迅速渡過長江。

南唐兵接連失敗,但李煜卻還以為不用過慮,只顧享樂。宋軍抵達金陵城下數月後他才知道已經危急,急忙派能言善辯的徐鉉到開封乞求宋朝退兵。

徐鉉同宋太祖論爭,說南唐一向百依百順,沒有得罪之處,宋兵師出無名。

宋太祖按劍喝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嚴辭拒絕南唐的乞求。

宋軍圍困金陵將近一年。曹彬執行宋太祖逼李煜投降,爭取人心,不得濫肆殺掠的指令,一直對李煜進行勸降。直到開寶八年(975) 十一月底,曹彬才在諸將發誓不對金陵進行洗劫之後,下令攻進金陵。南唐主李煜至此才被迫投降,並按曹彬的要求,命令其他州縣停止抵抗。

南唐境內除江州(今江西九江)據城固守五個月才被攻破外,其他州縣都很快被宋軍佔領。南唐22州、郡,180縣,併入了宋朝的版圖。

南唐的削平,是宋太祖領導的統一戰爭勝利的高峰。在滅南唐的第二年八月,宋太祖又一次派兵大舉進攻北漢。

因宋太祖突然在十月死去,新登位的宋太宗需要時間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契丹又在此時出兵支援北漢,宋太宗下令全軍撤退。這次攻北漢又半途而廢。

宋太祖在有生之年所進行的統一戰爭,雖然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的願望,“先南後北”方略只是基本實現了“先南”的部分,但是,從宋太祖對西、南各割據政權都一舉削平,而親征北漢卻未能成功這一事實看,他所制定的“先南後北”方略,無疑是適合當時形勢的,是正確的。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宋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