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從秦漢到隋唐,西安可以說承載了中國半部封建史,關中地區曾經是多個王朝的發源地,很多朝代都是以關中為總基地,最終吞併天下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關中地勢險要,古人常說關中之地有四塞之險,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肖關,南有谷關,這四所要塞加上黃河天險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二是歷史上關中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農業發達,自古以來一直都是糧食的主產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充足的糧食供應為王朝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但是為什麼自唐朝之後西安就再沒有稱為中國的首都呢?

這其實是有很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雖冷暖交替出現,但總的是暖溼期越來越短,乾冷期則越來越長,這種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決定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不可逆轉的由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的走勢。

而西漢和唐朝前期正處於溫暖期,氣候暖溼,適宜農作物生長,《太真外傳》等史料記載今天只有在南方可以培育的橘子,曾經在唐朝皇宮中也可以種植,並且果實甘甜可口。

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隋唐時期的關中地區氣候越來越乾燥,已經出現了連續乾旱,冬季降雪次數也明顯減少,農業出現了欠收,對唐代長安的糧食供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唐朝為了保證長安成的糧食供應,曾經 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用渭河營建長安漕運工程調運糧食。

但是從河南湖北進入陝西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地勢,相當於逆流而上,運糧食的船很容易翻,而且隨著乾旱現象的加劇,渭河水量也越來越小,導致渭河漕運起到的作用也極為有限。陸路運貨量是有限的,行動速度又慢,更無法滿足糧食的需求。

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還有就是軍事形勢的變化,宋朝西北防線大幅收縮,長安成為了邊陲之地,離少數民族政權太近,明顯不適合做首都,而且由於西部少數民族政權已經對中央王朝構不成威脅,西部隱患消失,統治者的重點經營區域逐漸東移,以防被來自北部和東北部的少數民族。

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三是戰爭對長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擁兵自重,首都長安經常被藩鎮攻佔,大肆破壞。五代時期諸王朝更替的過程當中,長安一代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使得關中地區更加的破壞,這樣殘破的長安城想要修繕,就必定要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但是天下剛剛平定,剛建立的王朝顯然沒有這個條件。

關中儘管沒落了,但是後世王朝還是想要把首都遷至關中,宋太祖時期就想要把首都遷至長安,可惜他英年早逝。明太祖時期派太子朱標前往關中考察,發現這裡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長安城了。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放棄了遷都的想法。

為何唐朝之後,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此後六百年間,首都的地位基本是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輪換,北京雖然也需要漕運,但是相比長安要好很多,因為北京與江南的地勢相差不大,漕運也不是十分費力,更重要的是,北京城偏北,更有利於對邊境遊牧民族的控制。